本文作者:访客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访客 2025-11-22 16:40:09 26233 抢沙发
微粒贷发展遭遇困境,腾讯调整战略方向,黄黎明领导的微众银行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此局面,黄黎明需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开启微众银行新10年的征程,微众银行将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深圳金融监管局一纸批复,正式核准黄黎明担任微众银行行长任职资格。这位参与筹建并深耕十年的元老级高管,将正式接过李南青手中的“帅印”,成为这家民营银行开业11年来的第三任行长。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黄黎明

李南青虽已69岁,但并未有其直接退休的消息。从2025年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他自上半年起已新增兼任首席合规官一职,同时还担任微众银行科技子公司微众科技董事长,与黄黎明形成了“新帅主政、老将护航”的治理格局。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李南青

与十年前李南青接棒时的意气风发不同,黄黎明此番履新面临的是一个业绩承压、风险暴露、监管趋严的全新局面。2025年半年报显示,微众银行罕见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57%,更在11月初因授信管理违规吃下105万元罚单。这家曾以“微粒贷”颠覆传统信贷模式的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领头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首次出现“双降” 微粒贷遇增长瓶颈

2025年中期,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9.63亿元,同比下降3.44%,延续了202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净利润55.6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87%。这是微众银行自2014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与其近10%的资产规模增速形成鲜明对比。截至6月末,微众银行总资产达7147.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9.49亿元,负债总额同步增长至6569.21亿元。规模扩张与盈利下滑的背离,暴露出核心盈利能力的疲软。

作为微众银行的核心盈利支柱,微粒贷的成功模式也正在遭遇增长瓶颈。一方面,个人有效客户数量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新增个人有效客户仅2500万,较2021年近乎腰斩;另一方面,在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3%甚至以下的大环境下,“微粒贷”7.2%的优惠年利率,竞争力不足。其笔均贷款额度也从2021年的约8000元降至2024年的7200元。2024年末,微众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降至2027.75亿元,降幅5.53%。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微众银行2024年年报截图

最新一期LPR没有变化,但未来或将进一步下行,微粒贷作为信用贷款的利率定价空间也势必被进一步压缩。而其用户主体有约85%客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82%为非白领从业人员,这类客群正被持牌消金公司激烈争夺。

多年来,微众银行已经在努力降低对微粒贷的依赖,打造微业贷(小微企业贷款)、微车贷和微众银行财富+(代销业务)等新的增长曲线。2024年末,其企业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个人消费贷。但整体而言,微众银行的收入结构仍旧较为单一,利息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约80%,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支柱,将是黄黎明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资产质量的真实隐忧 客群下沉的“双刃剑”效应

资产质量是黄黎明需要直面的第二张考卷。截至2025年6月末,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1.57%,较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降至292.86%,较年初大幅减少10.04个百分点。尽管两项指标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应对风险的“安全垫”在连续变薄。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微众银行的信贷业务构成中,微粒贷有约18%客户为无人行征信记录的“首贷户”,这在早期是蓝海,但在当前消费萎缩环境下,却是高风险标签,客群下沉的“双刃剑”效应逐渐显现。

监管层面的压力也同步到来,10月底,深圳监管局向微众银行开出105万元罚单,直指其“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不到位、手续费管理不规范”,与其半年报中“合规风险管理情况良好”的表述形成微妙反差。受到处罚后,微众银行也迅速表态称,“诚恳接受处罚、全面落实整改。”但罚单暴露的合规短板,要求黄黎明必须强化内控管理。

另一个不容黄黎明忽视的问题是客户投诉。据该行自己披露,2024年,共接到投诉、建议58498条,主要集中在“微粒贷”“微业贷”产品;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含“微粒贷”关键词的投诉量高达56335条。尽管微众银行在年报中强调“投诉工单100%办结、15日办结率98.77%”,但高投诉量仍凸显其在贷后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考验着新管理层的客户关系治理能力。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某投诉平台截图

微众银行上一任行长李南青现在还担任首席合规官,而黄黎明此前作为长期分管个人信贷业务的副行长,对微粒贷的客群特性、风控逻辑与业务痛点有着最直接的认知和操盘经验。现在这位新任“指挥官”,需要与老将李南青一起,破解风险合规与业务增长需求的主要矛盾。

昔日“靠山”变“对手” 黄黎明如何开启新10年

微众银行的崛起离不开腾讯的流量红利,而如今这一“护城河”也在弱化。2024年以来,腾讯流量池趋于饱和,导致微粒贷的获客增量大幅缩水。更关键的是,腾讯的战略姿态已发生转变——2024年上半年减持微众银行8454万股,持股比例从32.73%降至30%,同时旗下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增至105.26亿元,“微信分付”将与微粒贷形成直接竞争,微众银行的昔日“靠山”已变为同台“对手”。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其实,微众银行早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去腾讯化”,推出独立的“微众钱包”,并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投放广告,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获客成本也显著高于腾讯生态渠道。

除了腾讯之外,其他股东层面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前十大股东中,立业集团、光汇石油、金立通信等合计质押股权占比达15.11%,部分股东存在100% 质押且股权冻结的情况,可能对银行长期战略投入、股权稳定性构成潜在掣肘。

黄黎明引领微众银行新十年,微粒贷失速背后的转型之路

微众银行2025中报截图

面对多重挑战,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在2024年提出“新十年愿景”,明确向“AI原生银行”转型。黄黎明作为这一战略的关键执行者,需在组织架构层面率先破局。2025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已悄然启动个人金融事业群大调整:撤销零售新业务部、直通运营部,中后台管控职能集中整合。这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为AI时代重塑银行骨骼”。

业内分析认为,黄黎明的优势在于深耕十年积累的对微众业务肌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劣势也恰在于此——他能否以颠覆者姿态,革新自己参与建立的传统业务模式,将决定微众银行在民营银行“下半场”的竞争力。

对于这家7000亿级别的数字银行而言,新十年的征程已开启。黄黎明不仅需要破解短期的业绩下滑、风险暴露等难题,更要推动AI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增长引擎。这场转型的背后,不仅关乎微众银行的行业地位,更将为民营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样本。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也将持续关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5886.html发布于 2025-11-22 16:40: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23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