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时迈药业冲刺港股IPO,团队撑起22亿估值,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大幅削减

访客 2025-11-16 10:05:48 22730 抢沙发
时迈药业冲刺港股IPO,其团队规模为47人,却拥有高达22亿元的估值,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其核心产品的研发实力和市场前景,据悉,该公司对核心产品的研发进行了大量投入,近期研发投入腰斩,意味着公司正专注于关键产品的研发,以期取得更大的市场突破,时迈药业的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近日,浙江时迈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时迈药业”)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由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时迈药业成立于2017年,从成立之日起就专注于TCE药物的开发,目前已经有四款自主研发的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包括(i) DNV3,一款靶向激活免疫系统的LAG3单抗(ii) SMET12,一款靶向EGFRxCD3 TCE双抗,(iii) CMD011,靶向GPC3xCD3 TCE双抗,以及CMDE005,靶向EGFRxCD3且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TCE双抗。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大多数已获批准或正在研发的TCE药物都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而其仅占癌症总病例的10%以下,相比之下,实体瘤则占90%以上。

时迈药业在完成最新C轮融资后估值已升至22.3亿元,吸引了包括贝达药业(300558)旗下贝达生物医药、迈百瑞等医药企业参投。

值得一提的是,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仅共有47名雇员,临床前共16位员工,临床开发15位员工。按估值计算,人均价值近4700万元。

业绩方面,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时迈药业录得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1465万元、662万元和228万元,同期的亏损总额高达7494万元、5989.9万元和2542万元,累计亏损已超过1.6亿元。

时迈药业冲刺港股IPO,团队撑起22亿估值,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大幅削减

业绩持续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尚未有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未能形成产品销售收入。目前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这些来源规模有限,远不足以覆盖高企的研发及运营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611万元、5338万元和2239万元。研发费用明显下降,也引起市场担忧,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否顺利进行。

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整体同比下降约30%。其中,核心产品SMET12在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214万元人民币,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816万元,大幅下降了73.7%;另一产品DNV3在2024年的研发投入也同比下降53%,尽管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回升至1056万元,但其后续投入的持续性仍待观察。在生物制药这一典型的长周期、高投入行业背景下,研发费用仅为千万元级别,时迈药业短期内难以走出亏损困境。

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言:自成立以来,我们已遭受重大净亏损,并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亏损;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

时迈药业的高估值源于投资人对TCE疗法前景的看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TCE市场规模于2024年达到约30亿美元,预计到2035年将以40.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1,211亿美元。中国TCE市场规模于2024年达到人民币7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以63.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1,596亿元。

此次赴港上市,时迈药业计划将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临床开发(包括 CMDE005 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SMET12 的 II 期临床推进、CMD011 的临床扩展)、技术平台的进一步优化与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布局,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来源:读创财经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5409.html发布于 2025-11-16 10:05:4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73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