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访客 2025-11-04 16:56:29 51505 抢沙发
小葵花的网红钙片被宣传为能“补救”身高尴尬的产品,主要针对26岁人群,摘要如下:这款钙片声称通过补充钙质,促进骨骼生长,以实现增高的效果,其真实效果还需科学验证和个人体验来证明,建议消费者谨慎选择,并结合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促进身体发育,对于任何健康产品,都应以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为准。

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26岁还想长高?曾经的“儿药王者”正把目光投向那些为身高焦虑的年轻人。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注意到,这个“双11”,一些打着葵花官方品牌名义的直播间里,主播们正卖力推销一款号称能助力长高的补钙产品。其宣传话术隐晦暗示,即使在人体自然停止发育后,该产品仍能起到“补救”作用。然而,这款由上海海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维生物”)生产的贴牌产品,宣传页展示的专利证书,竟与产品宣称的功效毫无关联。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直播间截图

与此同时,10月31日晚,黑龙江证监局的一纸警示函,将葵花药业与海维生物之间一笔2024年的关联交易,推至聚光灯下,并对公司信披违规进行处罚。

这家老牌药企,正用贴牌和直播营销适应市场的变化。今年,葵花药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录得上市十余年来首度亏损,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暴跌105.7%,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出现惊人的17557%断崖式下跌。

曾凭借广告轰炸和“小葵花”金字招牌高歌猛进的葵花药业,如今在主营业务上节节败退。而其“小葵花妈妈课堂”的温情IP,也正面临着公司治理、品牌信誉等多重审视。

01 当老牌药企沉迷贴牌

10月31日晚,葵花药业一纸公告引发业界关注。这家老牌药企及其董事长关玉秀、总经理关一、董事会秘书周广阔集体收到黑龙江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并将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这场风波的核心,指向一笔2024年与关联方海维生物发生的3238.36万元采购业务,这笔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0.68%的交易,既未履行关联交易审议程序,也未进行信息披露,直接捅破了上市公司监管的底线。

监管文件揭开了交易各方的关联关系:格乐瑞(无锡)营养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格乐瑞”)为葵花药业的关联法人,其全资子公司海维生物自然与葵花药业构成关联关系。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注意到,与相关公司的交易往来并未止步于2024年,2025年上半年仍在持续——葵花药业与格乐瑞因采购、销售商品及劳务往来产生156.79万元资金交易,期末尚欠对方56.5万元;与海维生物无锡医药科技分公司的经营往来更是高达4639.56万元,期末葵花药业尚欠对方903.39万元。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公告截图

格乐瑞的主业是专注于“健康食品方案”的柔性设计和生产加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代加工(OEM)/ODM服务。也就是说,格乐瑞及其子公司,实质上正是葵花药业部分贴牌产品的重要生产企业。

天眼查显示,格乐瑞在2020年9月后,曾11度在市场监管抽查检查中被责令整改,其质量控制与合规记录令人担忧。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诸多小葵花品牌产品,如小葵花维生素C咀嚼片、γ-氨基丁酸综合维生素矿物质片、葵花骨胶原钙维生素D片等,正是由海维生物生产。

而葵花药业的贴牌版图远不止于此,其旗下的叶酸片、维生素D滴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产品分别由烟台中洲制药有限公司、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等厂商代工。这种贴牌模式,虽然快速做大了公司的产品矩阵,却也埋下了质量管控的隐患。

就在10月11日,福建省药监局发布通告,对福建铭远制药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泉州罗裳山制药厂采取暂停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并予以行政处罚,而这两家药企正是葵花药业多个贴牌产品的生产商。

根据通告,泉州罗裳山制药厂生产的“葵花牌绿梅止泻颗粒”、“小葵花小儿清咽颗粒”和“葵花牌胶体果胶铋胶囊”等产品赫然在列。该厂去年底刚因生产劣药绿梅止泻颗粒被没收违法所得6.6万元,并处罚款70万元。这些接连不断的处罚事件,仿佛在为葵花药业野蛮生长的贴牌模式敲响警钟。

02 网红钙片暗示26岁能长高

正在收到警示函之际,葵花药业的贴牌生意却在“双11”的直播间里狂欢正酣。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发现,这个促销季,“小葵花运动营养旗舰店”的主播们正卖力推销一款“葵花骨胶原钙维生素D片”,活动价39.9元起。这款产品正是由此次信披违规的关联方海维生物生产。

而小葵花运动营养旗舰店,由小葵花营养膳食旗舰店授权,后者为葵花药业官方授权店铺,其中或许存在多层授权经销的关系。在直播间,主播回复是否为官方时,表示:“我们是官方,正品保证”。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直播间产品详情截图

直播间里,主播手持一块板子,上面写着“4-19岁一天2片,20-26岁以上一天3片”,不断重复固定话术:“找工作也好,相亲也罢,‘这方面’的条件大家在心里都是会权衡的。尤其是男生,哪怕随便应聘酒店前台、保安,外观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

进直播间几分钟,人们都有可能无法精确掌握这款产品的卖点究竟是什么。无论是直播间的文案,还是主播的表述,都在用“更优秀”、“这方面”、“形象”等宽泛的用词,小心翼翼地避开“身高”、“长高”等敏感词。

然而,主播却用其他语言尽量暗示:吃这款产品是为了“补救”、“想再去努把力”。甚至言之凿凿地向观众保证:“年龄在27岁之前的,都能行都可以都管用。只要把量吃够,都是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优秀”,并强调“确定能行一定可以”。

为消除消费者疑虑,主播也不忘抛出“难免会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个例”作为免责声明,并承诺提供7天无理由退货等售后保障。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注意到,无论是直播间还是购物平台,商品页面都展示了格乐瑞持有的发明专利证书。然而,专利名为“一种能够缓解铅毒性的植物乳杆菌及其用途”。而事实上,这一专利发明用于制备缓解铅毒性的药物组合物与发酵食品,与促进长高风马牛不相及。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直播间产品详情截图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天眼查截图

此外,主播将产品的“管用”归功于骨胶原蛋白这一成分,声称“这个成分能在你的连接点起到一个见缝插针的作用”。

这些宣传虽很隐晦,但有了小葵花品牌的背书、平台的大力宣传,仍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长高神药”的种子。不少有身高焦虑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使用体验,均是以能不能长高作为评价标准。多名消费者反馈产品“不管用”,有网友直言“吃了一个半月没有长高一厘米……总的来说我算是智商税了”,还有人反映“打卡60天没有任何效果,服用期间出现了短期的膝盖隐隐作痛的情况”。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社交平台截图

而当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向淘宝销售相关产品的“小葵花保健品旗舰店”(官方授权销售店铺,运营主体为黑龙江暖阳妈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咨询时,客服则称,“本品为特殊膳食食品,是运动营养食品,无治疗作用,具体效果要看个人体质吸收情况哦,建议长期服用是会有改善的哦”。

与之相对应的是,淘宝商品问答页面,消费者的关注度也均在“长高”上面。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淘宝截图

国内知名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对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表示,靠补充骨胶原达到长个的目的本身不科学。身高主要由遗传、生长激素水平、骨骼骨骺线闭合状态决定,骨胶原的核心作用是维持骨骼韧性,无法直接促进骨骼纵向生长。

“长高的关键是骨骼两端骨骺线未闭合时,生长激素驱动软骨细胞增殖钙化,而骨胶原不具备刺激软骨生长或分泌生长激素的作用,过量补充还可能增加消化负担。”王思露说。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社交平台截图

这已非葵花药业首次陷入贴牌产品的宣传漩涡。早在2024年3月,新京报就曝光过“小葵花营养食品旗舰店”直播间销售的“γ-氨基丁酸综合维生素矿物质片”存在类似宣传问题。当时主播宣称该产品适合4-25岁人群,甚至向一名3岁孩子的家长保证“3-6岁是储存营养的好时机”。然而该产品外包装明确标注为特殊膳用食品、运动营养食品(耐力类),适宜人群为耐力类运动人群,不适宜人群恰恰包括婴幼儿。

巧合的是,这款曾被曝光的产品,生产商同样为海维生物。

03 上市以来“史上最差”成绩单

与警示函几乎同步到来的,是葵花药业2025年三季报,这也是其“史上最差”的成绩单——在2014年上市以来的11年后,葵花药业首次出现亏损。

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6.84亿元,同比暴跌43.24%;归母净利润亏损3353.87万元,同比断崖式下降105.72%,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8139.40万元,同比下降117.68%。

更触目惊心的是第三季度单季表现:营收3.74亿元,同比下降14.9%;而归母净利润亏损1.15亿元,同比锐减214.27%,扣非净利润狂降17557.21%至-1.3亿元,创下近年来单季度亏损纪录。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葵花药业三季报截图

细看这份惨淡财报,葵花药业的关键指标呈现出“全面溃败”态势。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51.23亿元,较上年度末萎缩12.06%;归母净资产为40.53亿元,较上年度末缩水7.46%。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货币资金较年初蒸发34.10%,主要系销售锐减所致。

葵花药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核心业务的全面承压。作为公司生命线的中成药业务,虽然2024年仍贡献了24.64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72.96%,但已然显露出疲态。曾被寄予厚望的“小葵花”儿童药板块,尽管旗下拥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超30个销售额千万级的品种,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小葵花网红钙片,能否实现身高增长的期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葵花药业长期依赖的“广告轰炸+渠道压货”模式在新时代已然失效。历史数据显示,公司销售费用常年维持在10亿元以上,2023年达到13.67亿元峰值,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占比高达80%。然而这种粗放式营销在消费市场疲软与中药集采政策双重夹击下难以为继,2024年销售费用骤降至4.31亿元,广告投入占比降至50%,直接导致品牌曝光度断崖式下跌。

沉迷于广告营销与贴牌的葵花药业,已经显现出创新乏力。2019-2024年六年时间内,葵花药业研发人员从654人缩减至441人,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达33%。

公司引以为傲的“小葵花”品牌,在销售方直播间疑似夸大宣传、关联交易信披违规等一系列冲击下,是否还承载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545.html发布于 2025-11-04 16:56: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150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