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贝达药业独家经销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战略布局还是研发进展的挑战?

访客 2025-11-04 16:04:04 54751 抢沙发
贝达药业成功获得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的经销权,引发业界关注,此举是战略性的卡位还是研发上的“躺平”?摘要如下:,贝达药业成功取得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独家经销权,面临战略定位与研发能力的双重考验,此举引发业界对其战略布局的质疑,究竟是抢占市场先机的战略决策,还是在研发领域的保守选择,这一事件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其策略成功与否。

贝达药业独家经销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战略布局还是研发进展的挑战?

图片由AI生成

11月2日,贝达药业(300558.SZ)公告显示,公司已与晟斯生物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不仅将在研发、临床、生产等全链条提供支持,旗下全资子公司更拿下注射用培重组人凝血因子VⅢ-Fc融合蛋白(FRSW117)在大中华区域的独家总经销权。

这款1类生物药产品尚未获批上市,近期刚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是国内首款冲刺上市的长效重组八因子,预防治疗的给药频率为每周一次,填补了国产长效血友病A治疗药物的空白。

此次合作以临床后期BD模式快速补全贝达药业管线短板、开拓血制品新增长点,也将市场争议推向台前:短期靠外部资产“救急”的高效性背后,是14年仅两款自研产品上市、研发投入与团队规模连续收缩的现实。

卡位国产长效空白

此次合作的核心标的FRSW117,瞄准的是血友病治疗领域的核心痛点与增量市场。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在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中,就有2.73到3.09个人患有血友病。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预测,目前我国血友病患者人数约14万人,血友病A(HA)占80%~85%,血友病B(HB)占15%~20%,血友病A为绝对主流类型。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当下血友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血友病B因凝血因子 Ⅸ(Factor Ⅸ,FⅨ,九因子)缺乏导致,需依赖九因子替代药物;血友病A则由凝血因子VⅢ(Factor VⅢ,FVⅢ,八因子)缺乏引发,治疗长期依赖八因子替代疗法。

当前国内获批的八因子产品以短效重组型或血浆源性为主,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神州细胞、晟斯生物等企业均有相关布局。但这类产品存在明显局限,患者需维持“两天一次”或“一周三次”的高频注射,不仅严重影响用药依从性,还易因漏治诱发关节出血、肌肉血肿等不可逆并发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FRSW117的核心突破在于长效化技术升级。其采用Fc融合技术延长药物半衰期,可将血友病A患者的预防治疗给药频率压缩至每周一次,每年注射次数能减少50-60次,大幅缓解患者用药负担。截至目前,国内尚无国产长效重组八因子产品获批上市,该领域市场仍被拜耳、辉瑞等跨国药企的进口产品主导,国产替代存在明确缺口。

从市场规模来看,血友病治疗赛道患者数量相对其他常见疾病并不算多,但因需长期规律用药,且药物单价较高(单次治疗费用数百至数千元),形成了具备高成长性的细分市场。

头豹研究院曾预测,国内血友病用药行业规模将从2023年的30.42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42.76亿元;全球市场体量更为庞大,贝哲斯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血友病治疗市场规模达815.99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1111.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3%。

参考神州细胞短效重组八因子(安佳因)2024年营收18.9亿元、同比增长6.18%的成长路径,FRSW117作为国内首款长效八因子,若顺利获批,有望凭借本土化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为贝达药业贡献营收增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FRSW117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但尚未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本年度内不会形成实际销售,因此对贝达药业2025年度经营成果暂不构成重大影响。

BD模式对冲自研短板

贝达药业与晟斯生物的合作,正是其“自研+引进”两条腿走路战略又一次具象落地。董事长丁列明曾公开表示:“做创新药不容易,光靠自主研发的力量不够,要通过引进合作来丰富管线。”

这一战略思路在行业内并不鲜见,但放在贝达药业的发展轨迹中,却显现出自主研发能力的相对薄弱——自2011年首款自研药上市至今14年间,公司上市药品中真正源于自主研发的仅有两款。

贝达药业独家经销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战略布局还是研发进展的挑战?

贝达药业共有8款药品上市销售

目前,贝达药业已构建起覆盖肺癌、乳腺癌、肾癌等多个治疗领域的产品矩阵,共有8款药品实现上市销售,多款产品已为营收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盐酸恩沙替尼胶囊(贝美纳)作为第二代ALK抑制剂,持续贡献稳定收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贝安汀)、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安瑞泽)两款生物类似药,借助成熟靶点快速打开市场;甲磺酸贝福替尼胶囊(赛美纳)、伏罗尼布片(伏美纳)纳入医保后加速放量;酒石酸泰瑞西利胶囊(康美纳)作为最新获批的自研产品,正在逐步开拓乳腺癌治疗市场;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奥福民)则通过战略合作启动销售,切入血制品赛道。

但深入拆解产品来源可见,这8款上市药品中,仅两款源自贝达药业的自主研发。一款是2011年获批的盐酸埃克替尼,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曾撑起公司早期的核心营收;另一款是2025年获批的酒石酸泰瑞西利,也是14年间唯一新增的自研上市产品。

其余6款产品均通过引进、合作或授权模式获得。恩沙替尼源于海外授权引进,贝福替尼、伏罗尼布是临床阶段介入的合作开发项目,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为生物类似药合作研发产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则是通过生态圈战略合作获得的销售权。

这种自研少、引进多的产品结构,既是贝达“双轮驱动”战略的直接体现,也客观反映了其自主研发的短板。同期,国内多数头部创新药企均已构建起多梯队的自研管线,每年保持着自研新药获批的稳定节奏。而贝达药业目前仅完成两款自研产品的上市转化,且泰瑞西利上市后尚未形成重磅体量,与埃克替尼曾经的市场影响力存在差距,自研管线的产出效率与厚度均显不足。

贝达药业的自研能力短板,伴随研发投入与团队规模的持续收缩。作为创新药企核心竞争力的“弹药储备”,公司研发开支连续两年缩水:2023年研发投入10.02亿元,2024年降至7.17亿元,同比减少28.44%;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仅2.9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82亿元再度下滑21.73%。

研发团队的“瘦身”同样剧烈。2016年上市后,贝达药业研发团队曾保持快速扩张,从2015年的151人增长至2022年的647人,但这一趋势在2023年戛然而止:当年研发人员缩减至562人,降幅13.14%;2024年底更是骤降至327人,同比降幅高达41.81%,两年内研发团队规模近乎砍半,核心研发力量被大幅削弱。

2024年9月,贝达药业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正式辞职。作为行业资深专家,王家炳曾就职于默克、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主导过数十个新药项目,是贝达创新团队的核心领军人,其离职也引发了外界对公司研发战略连续性与创新后劲的质疑。

贝达药业独家经销国产首款长效八因子,战略布局还是研发进展的挑战?

贝达药业产品管线图

投入与人才的双重收缩,反映在了研发管线的推进节奏上。目前贝达药业的核心自研管线中,尚无进入Ⅲ期临床的重磅新药,后续产品梯队出现明显断层。对贝达而言,引进合作虽能短期补位管线空白,但创新药企的核心壁垒终究源于自主研发能力的沉淀。未来公司需要证明的,不仅是发掘优质外部资产的战略眼光,更是跨领域的商业化执行能力,以及自研管线的真正复苏动能。(文丨公司观察,作者丨曹倩,编辑丨曹晟源)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527.html发布于 2025-11-04 16:04:0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75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