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洗牌中的北京银行困境,南下失利与腹背受敌的启示
北京银行在城商行洗牌中遭遇南下的失利,面临内外压力和挑战,呈现出“腹背受敌”的困境,其失败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值得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其他银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面对市场竞争和变革,北京银行需重新审视战略定位和业务模式,寻求突围之道。
战略抉择与区域经济碰撞下,城商行格局正迎来历史性洗牌。
2025年上半年末,北京银行垄断了18年的上市城商行规模“一哥地位”被打破;
以长三角为根据地的江苏银行期末总资产达4.79万亿元,凭借400亿元的优势实现了对北京银行的阶段性超越。
400亿元的差距对于头部城商行而言或许不算多,但不论是盈利能力或是“量价险”多维度下的综合评价,江苏银行如今的实力都已不容小觑:
早在2022年,江苏银行营收、利润的数值与增速,已双双超越北京银行;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营收、归母净利分别为448.64亿元、202.38亿元,同比增长7.78%、8.05%,两项数据不仅处于同业中上游,更较北京银行分别高出6.76个、6.93个百分点。
从“量价险”均衡角度出发,江苏银行上半年21.16%的总资产较北京银行高出8.63个百分点,1.78%的净息差高出0.47个百分点,0.84%的不良贷款率优于北京银行0.46个百分点;
同时,江苏银行拨备覆盖率亦高出北京银行135.2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该行在种种优势下仍留存了充足的“财务缓冲垫”。
多维度数据的领先,印证着江苏银行的后来居上,也意味着如今的登顶已非一时幸运的偶然,而是多年积累之下的结果。
截至10月24日收盘,江苏银行总市值达2002.13万亿元,是北京银行1.64倍;年内股价涨幅达10.96%,高出北京银行18.27个百分点。
从核心指标到总市值的超越,曾经的“王者”北京银行或许正在面临更大压力。
从追赶到超越
2007年上市以来,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就长期占据城商行首位。
从外部条件看,这既得益于首都独特区位的红利,亦与城商行改革的时间窗口有关。
一方面,经济上行期的首都经济地位与主场作战,为北京银行带来了其他城商行难以比拟的天然优势;
另一方面,作为首批改革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在1996年由90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后经历更名、引资、改制,在2007年成为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城商行之一。
可观察到的是,北京银行的起手牌并不差——彼时的多个关键决策,已走在了同业最前沿:
例如2000年,北京银行已建立同业首家全行性会计核算中心,做到全行经营“一本账”;
2005年引入荷兰ING集团等国际金融公司,并与之合作推出“直销银行”、社区银行等创新模式,在同业中率先进行风险压力测试。
对比之下,在2007年才完成整合、2016年登陆上交所的江苏银行,早期无论是融资能力、品牌公信力或是网点布局,都远远逊色于北京银行。
不过在本省与长三角经济的加持下,江苏银行的业绩表现始终良好,盈利水平尤其凸出:
信风统计发现,在2006年之后的18年里,北京银行归母净利增速仅在2008年、2012年、2014年三个年份高于江苏银行,其余年份均不敌对方。
经历多年的追赶,江苏银行在2015年与2019年分别实现对北京银行利润、营收增速的稳定超越,并将差距持续扩大。
至2022年,江苏银行完成两项关键反超:
一是营收、利润规模超越北京银行,成为上市城商行之首;
二是资产规模超越上海银行,成为上市城商行第二位。
或是迫于后来者居上的压力,或是通过后来者的崛起认可了长三角的区位价值,2022年北京银行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方案》,明确未来三年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次年更是提出了一项新构想——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
南下之路背后,是北京银行对于增量市场的渴望:
一方面,北京地区GDP增速不及长三角,且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调整后的金融、科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对于金融服务有着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则源于各国股总行与分支机构在北京的铺开,对北京银行业务造成的挤压。
例如北京市属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不论上攻聚焦高端客户,或是下沉主攻县域市场,都需直面“兄弟行”华夏银行、北京农商行的本土夹击。
2023年年中,北京银行苏州分行揭牌,上半年末全行长三角区域客户贷款较年初增长14.04%;
彼时仍为副行长的戴炜透露,公司在长三角网点布局充分,“该区域贷款增速和营收贡献已大幅提升,因此提出再造口号”。
虽然管理层未表态“再造计划”与江苏银行有关,但结合时点与内容,新战略或许亦是北京银行对后来者的反击。
为落实“再造计划”,北京银行在机构设置和资源倾斜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
2023年,明确对长三角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
2025年,组建长三角区域审批中心,采用与一线平行作业模式提升审批质效,同时承担总行创新产品区域化适配及风控模式改革的试点任务。
如今,长三角已是北京银行仅次于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第二大市场:
2023-2024年,该区域贷款较年初增速分别为27.4%、12.72%,分别高出全行贷款增速14.66个、3.07个百分点;
至2025年上半年末,区域贷款占比由2022年的10.59%提升至23.46%。
尽管北京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信贷扩张速度已远远高于全行,但在竞争白热化的长三角地区,这样的速度还远远不够:
2025年上半年末,北京银行长三角地区信贷较年初增长10.66%、高出全行整体水平2.48个百分点;
但同期,以长三角为主战场的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的整体贷款增速分别为16.38%、13.47%、10.41%;
这意味着如今北京银行在长三角区域的扩张速度,仍难以超越本地势力。
2025年上半年,北京银行长三角地区的利润贡献率由2022年的6.15%提升至12.69%,营收贡献率由12.42%降至11.42%,资产规模占比由12.03%上升至14.05%;
现实证明,其距离“再造一个北京银行”的目标相去甚远。
而长三角地区的投入,也未能助力北京银行扭转眼前的颓势:
2025年上半年,该行资产规模已被江苏银行超越、营收被宁波银行超越,归母净利与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间的差距亦在缩小。
在长三角各城商行的前后夹击下,北京银行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已是摇摇欲坠。
长三角来势汹汹
从区域经济维度看,江苏银行对于北京银行的超越亦在情理之中。
毕竟江苏银行的背后,是蓬勃发展的长三角——这里的土地面积虽仅占全国2.3%,但GDP贡献已接近四分之一,庞大而多元的融资需求孕育了更强大的金融机构:
2025年上半年,我国资产规模前10名的城商行过半数起源于长三角,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规模均在3万亿以上,南京银行规模距离3万亿亦只有一步之遥;
其中,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不良率均小于1%,拨备覆盖率高于300%,业绩高增同时,资产质量亦保持较优水平。
这些银行的业务,大多与省内资源深度绑定、业务辐射长三角地区,在牌照齐全的同时善于灵活把握中收、财富管理、投行等各类机遇;
例如宁波银行深耕财富管理、南京银行发力综合金融,江苏银行则以对公与投行业务见长。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为银行对公业务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和业务机会;
独特的“十三太保”格局带来的多中心经济结构,也为当地银行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截至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共有下辖18家分行、各级机构540家,实现了江苏省内县域全覆盖,其中省内信贷占比达84.06%、长三角其余地区达8.17%。
对公业务上,该行2025年上半年贷款较年初增长23.3%、占贷款总额比例接近7成;
2020-2024年,信贷规模由6369亿元攀升至131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94%。
细分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占比较高,分别为18.33%、14.84%、8.06%。
投行业务上,江苏银行上半年金融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近4成;
资产调整也较为积极,例如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较年初增长16%,其中,基金投资增长25.14%、债券投资下降20.77%、理财投资增长18.93%。
利率市场化和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更多元的资产配置策略,或帮助江苏银行实现了比传统存贷业务更高的回报率。
若从以上角度观察,北京银行在业务结构上的抉择与江苏银行颇为相似:
上半年末,其对公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同为7成,金融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亦在3.5成以上。
但二者落差在于,北京银行信贷业务上无论扩表速度或是净息差,都远远逊于江苏银行:
2024年,北京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率虽略低于江苏银行,但生息资产收益率低于江苏银行0.55个百分点,净息差整体落后0.47个百分点;
同期江苏银行生息资产同比增幅达11.42%,高出北京银行3.34个百分点;
叠加之下,北京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已被甩开差距。
如今的北京银行已将数字化转型视作重心,并提出“All in AI”战略、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银行,力争让人工智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在向外发力“再造计划”的同时,亦与北京主战场的华夏银行、北京农商行达成内部战线的战略合作。
只是未来,这样的战略能否帮助北京银行在一众长三角城商行的环绕下实现突围,仍有待时间检验。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3950.html发布于 2025-10-28 16:03:3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