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创业者双城记,上海与深圳的伙伴,流动中的双赢故事
两位创业者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展开他们的双城记创业之旅,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和机会,实现了两全其美的局面,他们通过流动中的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成长,展现了创业者的勇气和智慧,这种跨城市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又一次,“梦想家”深圳带着满满诚意与众多岗位,叩响了上海高校的大门。
9月23日下午,由深圳联合汕尾、河源两市举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专场启动,226家企业提供岗位1.59万个。随后几天,这样的专场招聘还将走进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8所在沪重点大学。
这也是深圳今年内第二次奔赴上海举行招聘活动。今年4月,深圳携751家单位来沪引才,累计吸引超2万名高校学生以及390名留学生进场参加。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启动式在上海交大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
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学的招聘活动启动式上,王国兴、刘太智作为深圳企业家代表登台,分享上海与深圳如何在其人生轨迹中交织互动,并成就他们的事业与梦想。
以王国兴为例,其公司研发的医疗级智能戒指,原理与原型在上海历经数年打磨成形,而最终的产品化与问世则在深圳完成。对于他而言,两座城市更像是创新链上的上下游伙伴,并非竞争对象。
可以说,这一次,沪深再次上演的“双城记”,已不仅是简单的人才引进,更是两座城市在创新生态与人才机制上创造深度耦合的又一次尝试。随着高频互动,这两座中国顶尖城市的人才流动模式,正在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融合”。
上海与深圳,这两座同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梦想家”,持续吸引并成就无数的追梦者,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创造更为强大的合力。
深圳懂得如何支持创业
9月23日,时隔多年后,刘太智以不一样的身份回到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这一次,他作为深圳烨知芯科技的联合创始人站上演讲台,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在深圳创业的故事。
9月23日,深圳烨知芯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太智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启动式上演讲。
在交大硕士毕业之后,刘太智赴美国读博,在硅谷工作了10年,一直从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优化的研发。他看好国内市场的广阔前景,在今年年初决定回国。
他选择在深圳创业,也与“百万英才汇南粤”有关。2025年4月,云天励飞的陈宁董事长带着刘太智,参加了“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上海站活动。
陈宁也毕业于上海交大,2014年从硅谷回国创业,在深圳创立云天励飞,并带领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就在这次春季招聘活动上,陈宁告诉刘太智,云天励飞创业之初仅有200万元资金,而深圳市在未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便拨付了数千万扶持资金,支持他们成功研发出中国首款神经网络处理器。
“做智能硬件,深圳是天选之城。”陈宁的这句话,让刘太智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在深圳开启创业梦想。
深圳烨知芯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太智的演讲聚焦AI时代的创业。
随后,刘太智与伙伴在深圳联合创立烨知芯科技,希望提升智能终端的AI体验。而短短数月间的切身经历,已让他们对深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如何协同发力,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有了真切感受。
刘太智团队的首款产品聚焦智能眼镜场景,而深圳正在全力打造“全球AI眼镜第一城”。他发现,不论是产业链配套,抑或是应用场景示范,深圳都给他递上了充足的机会。
刘太智坦言,公司刚起步的时候,资金紧、场地难、资源不足。而深圳南山区推出的“六个一”创新创业支持行动及时给予他帮助,从协助申请各类人才奖励到提供免费研发空间,切实解决了关键难题,极大提振了团队信心。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他确信:深圳不仅懂技术,更懂得如何支持创业。
刘太智提到师兄陈宁的预判:未来三到五年,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有望在大湾区率先诞生,“如果你们来到大湾区、来到深圳,我相信这里不会让你们失望。”
两座城在一个人身上的轨迹
两座城,不仅贯穿了刘太智的人生轨迹,也同样成为王国兴故事里的关键坐标。
王国兴既是上海交大的特聘教授,又是深圳企业家。在9月23日的上海交大专场招聘现场,他指着自己手上的一枚戒指说,这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级智能戒指RingConn,机身最薄只有2毫米,却有12天超长续航,可精准监测心率、血氧、体温等指标,上市两年销量已跃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9月23日,深圳市玖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兴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启动式上演讲。
2021年,王国兴带领学生王敏南下深圳创业,成立了玖治科技。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曾在深圳华为公司,多年后他重返深圳创业,感知到这座城市有三个“始终没有变”。
首先,他认为“深圳热爱创新的浓厚氛围始终没有变。”王国兴说,这些年的深圳,不是开辟了新赛道,就是在开辟新赛道的路上。他感慨,深圳没有躺平者,只有创新人。在“无创新、不深圳”的氛围熏陶之下,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持续壮大,而影石创新等新锐力量迅速涌现。
其二,他认为“深圳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始终没有变”。以智能戒指为例,从实验室到量产,中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深圳方面仅在18个月内,就帮助玖治科技填平了这道鸿沟,具体体现在:政府主动服务,助力玖治科技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便利,获得顶尖投资人的支持;人才聚集优势突出,得以迅速组建起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产业链完备,能快速对接优质制造商与供应商……
其三,他认为“深圳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始终没有变”。20多年前,这座城市将他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工程师;20多年后,又支持他成功转型为一名技术创业者。他从年轻同事那里了解到,现在落户深圳可实现全流程网办,一次都不用跑,最快24分钟就能成为深圳人,而首次引进入户的应届毕业生还有机会领取补贴。
在流动中创造更大合力
在王国兴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见深圳和上海交汇的清晰痕迹,而RingConn则是具像化的体现之一。RingConn的技术原理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从酝酿、探索到成熟的全过程,而最终的产品转化与落地则在深圳实现,展现了这两座城市在研发与产业化环节上的接力。
作为融合人工智能和大健康的产品,RingConn背后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中,恰恰有上海与深圳共同发力的方向,但二者的发力方向又各有侧重。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据王国兴的观察,上海在原始创新、应用研究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而深圳在人工智能的商品化方面,走在前面。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启动式聚焦沪深双城记、深圳就业和创业等话题。
此外,RingConn产品背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也是上海与深圳的优势产业所在。就在9月22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白皮书》显示,上海与深圳同时入围全球前二十强,上海已成为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聚集多家国内外领先集成电路企业;而深圳则是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定位的差异,恰恰意味着横跨沪深的科创人才若能善用两地资源,便能在这场“双城协同”中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在王国兴的故事中,便能看到这一逻辑的展开与体现。据他介绍,依托上海丰富雄厚的医疗资源,玖治科技与上海多家医院建立双向合作机制,通过临床试验,系统验证现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可靠性与实用价值。而依托深圳的产业链优势,他很快在当地找到了匹配要求的制造厂和上游供应商,让智能戒指实现了商品化。
在他看来,上海与深圳共同成就了他的新事业。作为经常穿梭在两座城市的人才而言,王国兴欣喜地看到,在“金九银十”的秋招季,深圳带着诚意与岗位,再次叩响了上海高校的大门。他说,深圳和上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两者的互动正是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体现。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等编制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显示,深圳与上海的相互投资总金额在所有城市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北京。
在王国兴看来,随着沪深双城合作的深入,人才流动模式早已从最初的单向输送,逐步发展为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他相信,城市与个人都能成为连接两大创新高地的枢纽,在流动中共同共享“Get the best of both worlds”(两全其美)的发展红利。
深圳再次走进上海开展招聘活动,正是这种“两全其美”的生动实践,这则“双城记”故事所呈现的,已不仅是简单的人才引进,更是深圳与上海在创新生态与人才机制上深度耦合的又一次尝试。
海报设计 郑达咖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1784.html发布于 2025-09-24 16:36:4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