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白领到轮椅,我与重症肌无力抗争的七年历程

访客 2025-10-17 16:34:59 27566 抢沙发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重症肌无力抗争的真实故事,主人公从白领到轮椅代步,经历了长达7年的艰难历程,在这段期间,他不断努力寻找治疗方法,克服身体障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文章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勇气,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希望。

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健康与疾病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关于疼痛与疗愈的记录,都成为人性、希望、坚韧与爱的深刻展现。而放眼未来,我们预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惊人飞跃,更是对病患愈发深切地理解与尊重。医学的终极使命,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在敬畏中寻求精妙干预,在理解中维护动态平衡,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共舞。本文为《身体周刊》读者投稿的患者故事,“愈见你”,感受生活的点滴。

从白领到轮椅,我与重症肌无力抗争的七年历程

曾几何时,我怀揣着梦想,在北京的繁华都市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忙碌且充实。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不经意间悄然转向,刚过而立之年,我患上了一种被称为重症肌无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此踏上了一条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艰辛旅程。

症状初现,最终确诊

2017年7月某天起床时,我发现自己的上肢力量明显下降,曾经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俯卧撑,起床时却无法支撑住上半身。起初,我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疲劳,并未在意,然而,随后一段时间病情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四肢无力,举手投足似有千斤之重。

我于是去了公司附近的R医院就诊,然而经过了一系列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之后我又辗转至北京的另一家以神经内科闻名的D医院,在医生的安排下又做了多项检查,经过两个多月的各种排队检查,最终确诊为轻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确诊时,四肢无力的症状已十分明显,尤其是日常行走变得异常艰难,每迈出一步,都仿佛要耗尽全身的力气,多走几步便疲惫不堪。

确诊后,主治医生给出两种治疗方案:一是采用激素冲击治疗,二是通过药物维持。考虑到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我选择了后者,开始服用一种叫做溴比斯的明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减轻无力症状,让我恢复正常。但药效只能维持五个小时左右,所以我每天需要定好闹钟,按时吃药。 然而,这种药物只能暂时减轻症状,却无法治疗疾病,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情况,因此要想治疗还得需要配合其它方案。

中医尝试,七年坚持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中医在痿症治疗方面历史悠久,想必也有成熟的经验与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决定寻求中医治疗。当月我便前往以中医为主的G医院,找到一位在重症肌无力治疗领域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开启了我漫长的中医治疗之路。

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里多了一项重要日程——熬药。每天下班后,我要花两个多小时完成泡药、熬药的过程。熬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最难熬的是夏天,厨房像个蒸笼,整个厨房都弥漫着苦涩的味道。我每天汗流浃背地守着砂锅,看着表算时间。那砂锅里熬煮的不仅仅是中药,还是我对健康的希望,我把这个过程当成对自己毅力的磨练,也当作我人生的一种修行。为了健康的身体,无论怎样我都要坚持。就这样一坚持就是两年,我竟习惯了这氤氲和苦味,仿佛我的血肉就该与这苦汁融为一体。

后来由于工作愈发忙碌,加班频繁,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熬药,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把中医饮片改成了中药颗粒。中药颗粒省略了熬药过程,开水一冲就是一碗汤药,确实方便了很多,没有了熬药时的艰辛,也无需熬药的那种修行心境。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服用中药直至 2024 年。这七年间,中药几乎从未间断。并且每隔两周就要去医院找医生调方,风雨无阻。二千多个日夜,我吞咽着希望与绝望的混合物,从最初对中药味道的难以下咽,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中药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着我与病魔抗争。在中药与症状缓解药物的双重作用下,我的身体虽未完全康复,但基本保持稳定,也让我在岗位上能够一直坚持工作。我很满足于那些年的状态,因此我并没有过多思考进一步治疗的问题,如今想来,这或许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疾病很多时候你轻视它,它反而会变本加厉。

病情恶化,因病失业

2024 年下半年,我的工作特别多,而我又生性好强,对待工作不愿有丝毫懈怠。连续三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如同一场无情的暴风雨,彻底击垮了我本就脆弱的身体。致使我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尤其是走路成了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上下班不得不依靠轮椅代步。与此同时,眼皮下垂、口齿不清、脖子无力、咀嚼困难、复视等诸多从未出现过的症状也陆续出现,有时甚至会同时发作,让我痛苦不堪。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忙完了所有工作,才前往医院就诊,那时候距离病情加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为了尽快恢复行动自由,重返工作岗位,我找到治疗重症肌无力领域比较权威的B医院专家,准备接受西医治疗。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确诊时的状态,抽血化验、CT、肌电图等之前做过的检查又重头做了一遍。经过全面检查和漫长的排队等待,我被确诊为中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的,这时候诊断书上的"轻度"已经变为"中度"。我的病情比以前严重了。

当时医生综合我的病情现状以及我迫切康复的心情,建议我使用一种新型靶向药进行治疗。我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本着对医生的信任,欣然接受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然而,我先后输注该药物五次,或许是得病时间太久,身体损耗过于严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症状改善不足三成。于是医生建议调整治疗药物,换成另一种专门针对难治型重症肌无力的新型免疫抑制药。幸运的是这个药物在输注两个月后,效果显著,症状缓解近六成。虽然距离彻底康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看到了治疗的希望。此后的日子,我只需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康复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了。那时候我最迫切的希望是自己尽快康复回到工作岗位,可事情并没有按我想的那样发展,就在我频繁到医院检查和治疗的时候,公司人事部门找到我。鉴于我的身体状况,他们认为我无法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希望与我解除劳动合同,我有再多的不甘心,也无法改变公司对我的抛弃,所以我毅然签字离开公司。就这样我因病失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河北老家养病。

但我的治疗还要继续,没有了工作我更渴望尽快康复。此后,每半个月我都按照原来的治疗进度前往北京接受治疗,从老家到北京,路程不算远,但往返途中的奔波劳累,致使病情多次出现波动反复。于是在三个月后,我转至老家本地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本地医院专家给我普及了激素的知识,转变了我对激素和传统药物的看法,让我客观地看待激素的治疗作用和带来的风险。之前的新型免疫药物治疗费用高昂,我失业后无法长期维持,最终我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决定接受激素治疗,同时继续服用中药,以减少西药给自己带来的副作用。

坚持锻炼,满怀希望

随着时间推移,我对疾病的了解日益增多,也开始对生命与健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药物难以实现真正的康复。因为刚回到老家的那些天,我每天几乎是瘫在床上,一两步路都要依靠轮椅,而且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弱。那时候我有了更多想法:我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更快恢复。经过各种比较,最终我选择了最轻松的锻炼方式——散步。

于是在闭门静养了三个月后,我鼓足勇气走出家门。第一天出门锻炼,在家人的搀扶下我仅仅走了三百米,却花费了一个半小时,途中休息了几十次。每一步的迈出,都伴随着肢体的疲惫,似乎我的身体力气早已被抽空,但我从未放弃,哪怕让家人拖着我的胳膊也要坚持再多迈出一步。此后,我每天都按时出门锻炼,把这当成一份神圣的使命。一个月以后,我能够在无需家人搀扶下,一次性行走一百米,这个距离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更加坚定了我锻炼的信心。

就这样半年后我可以自由行走三公里,对于半年前还四肢瘫痪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直以来我的内心都是绝望和希望并存,对未来既充满希望,又有无限担忧,我那时候从没想到我会这么快的站起来,虽然我现在还不算一个正常人——容易疲劳、无法干体力活、随时面对药物的副作用。但是我现在可以行走自由,也不再需要家人的搀扶,没有比这种自由更让人欣喜的了。我深知,疾病并没有真正离开我的身体,它只是在我身体里潜伏,它随时会因为我身体的虚弱而再次给我带来麻烦,但至少在目前我们达成了和解。我庆幸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我的身体症状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善,自认为得益于积极治疗与锻炼的双重作用。单纯依靠药物,或许难以取得如此快速的改善;仅靠锻炼,同样无法达到这般良好的效果。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医者、专家、医院及药企投身于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工作。从疾病诊断到治疗方案,从基础研究到新药研发,新闻报道中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成果,这些消息如同黑暗中的曙光,让我看到了更多治愈的希望。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像我一样的广大重症肌无力病友们,都能够摆脱疾病困扰,重获新生。我也衷心期盼着病友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继续追逐那些曾因疾病而搁置的梦想。

从白领到轮椅,我与重症肌无力抗争的七年历程

专家点评:

吴恒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刚过而立,我在北京熬夜做项目管理;一夜之间,连起床都像做俯卧撑。”

这是文章开头最刺痛人的一句话。它不仅是一个病人的自嘲,更是无数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真实写照。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部分患者症状在短期内迅速进展,发生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同时,这样一种疾病状态,又具有慢性病的特点,会伴随患者终生,在与疾病相伴的日子里,患者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境。如何帮助患者走好疾病管理之路,也是医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根据《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结合作者的诊疗之旅,通过其亲身经历,一起看看哪些做法值得点赞,哪些踩了“坑”,医生和患者又能怎样配合着一起把路走得更稳、更轻松。

首先,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用大白话讲,重症肌无力可以理解为:肌肉没力气,但也不是“肌肉无力”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自身免疫病。通俗地说: 我们的大脑像“发电站”,通过电线(神经)把电流(控制信号)送到灯泡(肌肉),从而产生肌肉活动,控制我们的日常。肌肉表面有“插座”(乙酰胆碱受体,AChR),插头插进去,灯就亮,肌肉就能收缩。但MG患者体内出现了错误的抗体,它们像“剪子”一样:要么把插座剪坏; 要么用胶水封住插头,导致电流过不去,灯泡就亮不起来,就造成肌肉“罢工”,结果出现肌肉“越用越累、休息就好”的怪现象,医学上叫“易疲劳性肌无力”。这样,身体就不能根据我们的意志而产生各种随意活动,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常累及的先是眼皮、眼球,造成看东西重影、眼皮下垂;疾病进展后,再发展到影响咀嚼、吞咽、说话,甚至呼吸肌的功能,严重时出现“肌无力危象”,需要紧急抢救 。

根据中国的数据,MG的年发病率约0.68/10万,即每14.7万人才有1例新患者,属于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成员。但按14亿人口估算,现存患者约9-10万人,所以,MG不常见,但绝不罕见。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疾病应该如何正确诊疗,以及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在诊疗过程当中,他们到底遇到过哪些困难、有哪些常掉进的误区,以及,我们有什么更科学、合理的应对。

一、确诊之路:两个月排队,换来“轻度全身型”

根据指南,在这个疾病的诊疗方面,总体诊疗原则可简单概括为:症状出现后尽快完成抗体、电生理、胸腺影像等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完善相关分型(AChR/MuSK/LRP4)和严重程度等评估,并及早展开个性化治疗。

患者出现症状后的做法中,积极地求治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包括辗转两家医院,最终完成抗体检测与胸腺CT,拿到明确分型。这些相关的评估,都是为后期开展个性化治疗打基础的。但确诊后的处理方面,却有不合适之处——仅靠溴吡斯的明“对症”维持,未用任何免疫相关治疗;同时,激素冲击方案被“副作用恐惧”一票否决。

其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手段多样:既包括传统治疗,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IVIG、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也包括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包括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FcRn)拮抗剂、补体抑制剂、靶向B细胞及细胞因子治疗等。此外,胸腺切除手术可作为合并胸腺瘤及部分非胸腺瘤MG患者的治疗方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疗法在MG领域也显示出治疗潜力……

在众多的治疗中,溴吡斯的明就像“给疲惫的电池加电”,只能暂时点亮灯泡,却修不好漏电的线路。免疫调节治疗才是“换电线、修电路”的根本。

常用的治疗手段中,激素是绕不开的槛。糖皮质激素目前仍是MG治疗的一线用药,可使70%~80%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患者常有以下担心:怕激素吃了变胖、“成瘾”、骨头坏死……从而抗拒治疗。作为医生,我们理解他们的这些担心。这些确实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但需要他们了解的是:“您现在的情况就像‘房子着火了’,激素是‘灭火器’,不用的话,火会越烧越大,最后可能危及生命。我们会搭配钙片、维生素D、胃药,尽量减少副作用。而且激素不是一辈子吃,稳定后我们会慢慢减量”。 用“灭火器”来比喻讲清激素作用,并提前告知补钙、护胃、防骨质疏松的配套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副作用恐惧”。

作为患者,其实可以把所担心的“副作用”写成清单,逐条问医生应对办法,以减少恐惧心理:而不是“全盘拒绝”。

其实现实中,关于激素,许多患者只是“担心”,而非有意“抗拒”。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免疫治疗,从而化解担心,及时启动有效治疗。

二、七年坚持:苦汁里的“安全感”与“盲区”

作为一个具有慢性病特点的疾病,MG的治疗包括达标治疗及维持治疗。长期维持治疗也是控制病情相当重要的一环,除了方法得当,长期坚持,指南也强调稳定期也要每3-6个月评估MG-ADL、QMG评分,防止亚临床波动。

患者做法中,符合指南推荐的做法包括持续坚持治疗——风雨无阻熬药、调方,症状稳定多年,说明“坚持”二字满分。但也有不合规范之处,例如七年未系统复查抗体滴度、未动态做QMG评分等相关病情评估;治疗方面免疫相关治疗始终缺位。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各种对症其实像“修窗户”,如果免疫系统持续在外面“打砸”。窗户擦得再亮,也挡不住下一次体内免疫系统的不断破坏。

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无论中医西医、中药西药,只要是科学、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法,只要有利于病情控制,医生都不会排斥。但我们不推荐不规范的治疗方法。对于疾病,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病情、患者的选择、现实情况等)酌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中西医结合也会是可能的选项之一。但无论选择何种治疗,规范评估都不能忽略,至少每半年开一张“评估套餐”,例如抗体滴度+胸腺影像+MG-ADL评估等,让患者把复查和评估当成确保治疗有效的“年检”。

患者方面,在长期治疗时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以保证治疗的依从性:例如把“复查日”设成手机年度提醒,像“驾照年审”一样不可缺席;平时利用各种工具记录病情,以帮助医师复诊时判断病情,更好地优化治疗方案。再例如,自己拍摄“晨轻暮重”小视频,复诊时播放,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活动度。

三、2024 加重:轮椅上的“中度”警钟

在日常疾病管理方面,指南要求:避免和控制各种诱发因素;若出现延髓症状(言语含糊、吞咽呛咳)或呼吸乏力,及时就诊;高度活动期可早期使用血浆置换、IVIG、新型免疫抑制药等方法及时控制病情。

患者在生活中一些不符合疾病管理的做法——连续三月熬夜加班,拖延两个月才就医,最终导致其病情已升至中度。 这种情况是在许多患者身上都能见到 的“坑”,需要医生在每次接诊时向患者强调避免;患者做得比较好的是——最终接受新型免疫抑制药,所以“症状缓解 60%,重新看到康复曙光”。

通常,临床上患者病情从“轻度”到“中度”的距离,就是“再撑一撑”到“撑不住”的距离。

一般而言,医生们会和病人强调关注一些“警示症状、高危症状”,例如呛水、复视、爬楼气促,同时也会教育患者,当发现“红色警报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怕麻烦而耽误救治。一般对于重症患者,神经科基本都会优先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收入院进行救治,以避免致残、致死的结局。

在疾病日常管理方面,患者和家属是主力军,建议可以这样:学习和了解导致疾病加重的危险行为和因素, 例如把相关信息做出“警报卡”,贴在工位和家里冰箱门上,让同事、家人都能识别和避免危险因素和诱因。

四、康复锻炼:从“瘫床”到“三公里”的逆袭

MG的治疗也强调康复:病情稳定后,由康复科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避免过度疲劳。

MG 本身就是影响肌肉系统的疾病,所以运动像是双刃剑,合理安排康复运动就像“走钢丝”——不走会萎缩,走多了会摔倒,需要科学的把握“度”。

患者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如实面对自己的现状,选择合适的强度——从 300 米到 3 公里,循序渐进,不逞强。 但还有可以提高或优化的部分,例如全程无专业康复指导,靠“感觉”加量,曾出现“走瘫了”的波动。

作为医生,希望患者能借助康复科,通过一些专业评估,和医生一起制定出“运动处方卡”。 同时,我们也鼓励患者学会利用现在的电子化工具,多监测、记录,并且和自己信任的医师保持沟通。

患者可以试试以下这些做法合理安排活动量,例如把“步数”设定为前一天“最大耐受量”的 80%,用运动手环提醒自己“到点休息”。

五、心理与社交:把“绝望”改写成“希望”

除了控制疾病,在漫长的与疾病共存的历程当中,提升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部分。指南中也建议定期通过评估 MG-QOL15等工具或方式,关注患者的情绪、社交、工作参与率等。

在此,需要科普一下的是:慢性病的后半场,拼的更重要的是“心态”。

文章中患者一直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保持自身的状态,但遇事独自硬抗,没有意识到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等,并非上策。除了自我调节,其实还有一些做法也值得尝试,例如主动加入患者群体,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复诊时,医生有时会通过健康自评量表(PHQ-9)等等工具评估患者状态,必要时会转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另外有些医院或公益组织也会组织一些患者活动,邀请“康复患者”做分享,让新患者看到“原来还能这样活”…… 这些都有益于患者心态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强调患者可以自己学会些技巧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进行“开心记录”,把“今天最开心的一件小事”写进日记,哪怕只是“没掉饭粒”这些小事,也是可以积累的正反馈。作为家属,也可以有许多可为之处,例如每周陪患者完成一件“小确幸”——看电影、吃甜品、拍照打卡,让患者感受到生活重新有“值得”。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MG患者每日的生活,就像是走钢丝,而科学诊疗、科学的避坑指南,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就像是他们手握的帮他们保持平衡的平衡杆。对医生来说,管理好这样一个疾病,需要的是把很多的指南变成具体的诊疗建议教给患者,而对于患者来说,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则需要根据指南以及医生的建议,把自己的生活日常变成符合指南的行动,把指南变成日常,把日常过成指南 。

负重而行虽难,但也能步步向阳。

愿每一个“谢微”都能在指南的灯塔和自我的坚持中,把“千斤重”的日子,过成“步步生风”的人生。

参考: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5,58(7):721-741.

来源:谢微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3334.html发布于 2025-10-17 16:34: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56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