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观点,机器人硬件可自研,核心壁垒转向软件与数据
大摩指出,除了减速器外,机器人硬件均可自主研发,当前,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壁垒正在从硬件转移到软件和数据处理,这意味着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转向软件和数据领域,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硬件的普遍可制造性正将真正的护城河推向软件算法、数据积累和生态系统构建。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11月23日发布的纪要显示,该行在亚太峰会期间与极智嘉、优必选、越疆科技等多家机器人公司进行了交流。会议反馈显示,全球投资者对机器人领域的兴趣依旧浓厚,但行业内部的关注焦点已然转移。
行业参与者日益形成共识:软件将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差异化因素。与会公司普遍强调,除了减速器等少数精密部件外,大部分硬件已具备自研能力。
硬件自研成趋势,减速器成唯一例外
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机器人硬件的自主研发已成为行业主流趋势。在峰会上,大多数机器人集成商都强调了其内部组件开发的能力和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努力。这表明,在机器人本体的硬件制造环节,技术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
然而,一个关键的例外是减速器。报告明确指出,减速器是唯一被与会公司一致提及需要外购的核心零部件。
这一转变对投资者评估机器人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的关注点正从单纯的硬件制造能力,转向企业在软件开发、数据训练以及构建高效生态系统方面的实力。
软件与数据:新的核心战场
如果说硬件是机器人的“身体”,那么软件和数据则是其“大脑”和“灵魂”。报告强调,软件预计将成为机器人行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与会者普遍认为,用于机器人训练的数据可用性,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谁能掌握更多高质量的场景数据,并开发出更优越的算法模型,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观点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公司的核心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其软件实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上,而非硬件组装。
投资回报率(ROI)压倒形态之争
在工业应用领域,关于机器人形态的讨论正让位于一个更务实的指标:投资回报率(ROI)。行业参与者日益认同,在工厂和仓库中,机器人的外形(无论是人形还是其他形态)远不如其带来的实际效益重要。
报告指出,驱动ROI的关键因素是效率、准确性和成本。一个机器人能否被大规模采用,最终取决于它能否为客户创造可量化的经济价值。这一共识提醒投资者,在评估工业机器人公司时,应更关注其产品的实际应用表现和客户案例,而非仅仅是技术概念或形态上的新颖性。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目标激进,产业应用仍谨慎
对于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市场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摩根士丹利观察到,新晋的初创公司正为明年设定极为激进的目标,而从现有业务延伸至人形机器人的老牌公司则相对谨慎。
初创公司的主要增长点聚焦于娱乐、研发和销售服务等领域。例如,EngineAI预计2025年交付300台,2026年增至3000台。
相比之下,工业领域的应用落地则更为审慎。优必选是一个显著的例外,该公司预计2025年交付500台,2026年交付2000至3000台,且主要面向工业应用。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6015.html发布于 2025-11-24 16:43: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