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峰会闭幕,分歧下的气候协议达成,未涉及化石燃料削减议题
COP30峰会闭幕,经过艰难谈判,最终通过气候协议,在谈判过程中存在“巨大分歧”,协议中并未提及“化石燃料削减”,尽管如此,各国代表仍努力达成共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寻求共同应对之道,此次峰会的成果虽不完美,但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迈出了重要一步。
各国在深度分歧中艰难通过新的气候行动协议,但未能就化石燃料削减达成更强有力的承诺。
据澎湃新闻,当地时间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闭幕式上,COP30主席宣布通过新的有关气候行动的总体协议,协议呼吁各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气候行动。
尽管协议在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气候适应资金方面取得进展,但最终文本删除了所有直接提及“化石燃料”的措辞,未能就能源转型路线图达成一致。会议期间欧盟与80多个国家要求制定化石燃料淘汰路线图,但遭到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产油国强烈反对。据媒体报道,经过彻夜谈判,欧盟最终同意不阻挠最终协议,但明确表示不认同该结论。
化石燃料争议成焦点 产油国与气候脆弱国分歧加剧
本次COP30峰会的核心争议无疑聚焦于化石燃料的未来。据报道,超过80个国家组成的联盟,包括欧盟、英国及多个气候脆弱国家,共同支持巴西提出的化石燃料“过渡路线图”提案,旨在为全球摆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设定明确路径。英国等国更联合致信,明确反对接受任何不包含淘汰化石燃料计划的最终协议。
然而,该动议遭到了主要化石燃料生产国的坚决抵制。以沙特阿拉伯为首,包括俄罗斯、印度在内的产油国联盟,反对在协议文本中纳入任何针对化石燃料的专门表述。法国环境部长Monique Barbut向媒体指出,协议关键内容遭到产油国以及许多新兴国家的联合阻挠。
激烈的博弈最终以一项妥协告终。正式协议仅“承认”了此前达成的向化石燃料过渡的共识,但所有具体表述均从正文中删除。作为打破僵局的方案,东道主巴西宣布将自行启动一项关于能源转型的倡议,供意愿国家签署。然而,这一安排被普遍视为效力大减的折中方案,其脱离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协议框架,法律效力和执行范围均大为减弱。
峰会现场出现程序性混乱
核心分歧点化石燃料的过渡条款,一度引发现场程序性混乱。在COP30最终会议上,哥伦比亚、巴拿马和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多次提出程序性质疑与实质反对。
哥伦比亚谈判代表指出,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排放源,任何忽视科学事实的协议都无法接受。她强调,在气候否认主义主导下强行形成的共识是“失败的协议”,并批评其早期发言未被正式记录。
由于程序争议,会议一度暂停约一小时进行磋商。复会后,主席宣布已通过的决定维持有效,但同意相关议题可在六个月后的中期会议上重新提出。
俄罗斯代表Sergei Kononuchenko在会上指责反对国家“行为如同争抢糖果的孩童”,引发多个拉美代表团强烈不满,称其言论充满不尊重。
美国缺席影响谈判格局 资金承诺面临不确定性
本届COP30峰会虽汇聚了190余国代表,但关键参与者美国的再度缺席成为焦点。在特朗普政府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后,美国未派出官方代表团。峰会尾声之际,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宣布开放美国沿海新区用于油气钻探,强调此举旨在保障经济进步,这一决定与会议主旨形成鲜明反差。
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气候行动主任David Waskow对此评论称:
"美国的缺席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削弱了自身在关键气候和能源问题上与其他主要国家接触的能力"。
然而,分析人士担忧美国的政策转向可能产生更广泛的负面效应。埃克塞特大学Jesse Adams博士向媒体表示:
“随着美国气候领导力的退场,未来全球气候行动或将更多依赖于‘意愿联盟’及产业联盟的推动,而非建立在统一的全球框架之上。”
尽管最终协议要求富裕国家在2035年前将气候资金增加两倍,但分析师指出,在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一资金承诺的落实前景存疑。
联合国气候负责人Simon Stiell虽未直接点名美国,但在声明中明确表示:“本届COP在极其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进行。气候怀疑论、内部分歧与地缘政治紧张已对国际合作造成严重冲击。”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5960.html发布于 2025-11-23 16:38: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