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零售自救策略,强化自有品牌与媒体营销
美妆零售面临挑战,为自救,加大自有品牌力度并借助媒体卖流量成为重要策略,通过推出独特的自有品牌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关注,结合媒体平台,扩大品牌曝光,增加流量,促进销售转化,这一举措有助于美妆零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住阵脚,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下,钱包的流向,早已成为预判消费趋势的核心风向标——全球消费者的花钱逻辑,正在悄然重塑。
尼尔森IQ在《2026全球消费者展望报告》中有关“花钱”的预言,勾勒出一幅新的消费图景:实用工具、医疗保健、储蓄投资等刚需领域成为支出重点,外出餐饮、电子科技产品等非必需消费则纷纷让道。
当被动收缩的谨慎消费转向主动聚焦的目的型消费,全民精打细算的时代已然来临,而这一转变正层层传导至零售生态深处。
在该报告中,一组数据尤为醒目:2025年中国自有品牌销量逆势增长12.9%,而传统厂商品牌同期仅微增0.1%。
一热一冷的鲜明对比,撕开了零售行业变革的口子,渠道商不再满足于做收取货架费的“二房东”,转而以自有品牌的高性价比直击消费者核心需求,一场关于品牌、消费模式与渠道的深层转向正式启幕。
而这股风潮,同样已吹进了美妆领域。从“名创优品全套新手彩妆分享”的走红,到“在无印良品买到人生腮红”的刷屏,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平价自有品牌中寻找护肤美妆的答案。
自有品牌崛起,美妆零售商的“产品经理”转型之路
所谓“自有品牌”,核心是零售商亲自下场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从产品设计、研发,到生产(或委托代工),再通过自家渠道完成销售,通过砍掉中间流通环节,最终形成“高质平价”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模式在美妆行业的落地,不仅精准契合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更推动了行业从品牌营销驱动向产品价值驱动的深层转型。
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美妆自有品牌已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传统美妆品牌往往受制于多层级经销商加价,加之明星代言、广告投放等营销费用高企,最终导致终端售价居高不下。
而零售自有美妆品牌由渠道方直接深度参与全产业链环节,大幅压缩了中间冗余成本。
1、屈臣氏自有品牌,成为门店核心特色
作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护理、化妆用品零售商,截至2024年11月,其在我国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达到了34%的市场占有率,自有品牌商品也由20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2000多种,自有品牌的增长日益成为占据我国市场的重要利器。
2、胖东来美妆日化区,以极致性价比获市场热捧
胖东来虽未公布美妆日化品类销售额,但从其整体业绩结构和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反馈来看,这一品类表现亮眼。
以河南省许昌市天使城店为例,美妆日化区设有5个货架,陈列了上百个品牌,涵盖高端(如资生堂旗下悠莱&悦薇、雅诗兰黛、Whoo后等),以及新锐国货品牌(如HBN、谷雨、溪木源等)。同时,店内根据年龄和品类进行清晰的区域划分,包括青少年、儿童和婴儿的个护产品专区,以及护肤、彩妆、洗护发、牙膏等多个细分品类区域,通过科学分区提升购物效率与体验。
3、名创优品、无印良品推出的美妆线,成为年轻消费者的入门优选
在美妆消费领域,名创优品与无印良品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与策略,旗下美妆线已成为年轻群体的入门优选,二者在产品布局与门店运营上各有亮点。
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八期节目中,名创优品就美妆产品结构优化方向进行了阐述。针对升级后的门店模型(如MINISO LAND),品牌明确将设立专门的美妆专区,核心思路是“聚焦自有与独家,兼顾基础需求”:一方面保留部分高频消耗的基础款美妆产品,满足消费者日常刚需;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专业美妆品牌的独家联名款、推出原创设计产品,进一步强化美妆区的独特吸引力,提升品牌在美妆品类中的辨识度,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无印良品则以“全品类覆盖”构建美妆领域竞争力。
据了解,其在中国市场的彩妆与护肤SKU已超300个,芳香用品SKU亦超150个,形成了比多数专业美妆品牌更庞大的产品线。从基础护肤、日常彩妆到香氛护理,无印良品凭借丰富的品类选择,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美妆消费解决方案,精准契合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这些案例的成功,本质上都是“合理价格+核心功能”的价值主张精准击中了精打细算时代的消费痛点,消费者无需为品牌故事、广告噱头买单,就能获得满足日常护肤美妆需求的可靠产品。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美妆消费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年轻消费者不再执着于大牌logo带来的社交溢价,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使用效果;成熟消费群体则精简护肤流程,将“有效”“实用”作为核心选择标准;“好用不贵”已成为跨越年龄层的共同消费诉求。
此外,美妆自有品牌的爆发式增长,还离不开三大核心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
其一,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升级。
在价格敏感度持续攀升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选择逻辑从“单纯便宜”转向“物有所值”。自有品牌通过直连生产与销售环节,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竞争力,9.9元的平替口红、19.9元的氨基酸洗面奶等产品,成为性价比消费的典型代表,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其二,是消费信任载体的转移。
年轻消费者已逐渐从认品牌转向认产品、认渠道,美妆集合店话梅的发展策略极具代表性,其从基础护肤品类切入,以线下门店作为“产品实验室”,收集用户试用反馈和购买数据,持续迭代产品配方与结构,构建起渠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
其三,是零售商差异化竞争的必然需求。
在美妆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自有品牌成为零售商打造独特货架优势的关键抓手。大型零售商通过自有品牌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或独家体验,增强会员粘性;中小渠道则借助定制化自有单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自有品牌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2024年中国头部商超便利店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仅为7%,2025年预计提升至10%,而欧洲市场这一比例已达38.7%,美国市场为20.7%,差距背后是明确的增长机遇。
尼尔森IQ指出,未来自有品牌仍将是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核心要素,不仅能为零售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将倒逼传统品牌重新审视产品本质,摆脱对营销的过度依赖,聚焦产品力提升。
数据驱动的营销新生态,渠道商的“媒体大亨”野心
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传统品牌,要在日益精明的消费者面前站稳脚跟,核心前提都是精准把握消费喜好。而零售商渠道沉淀的第一手消费数据,正成为数字营销时代最稀缺的核心资产,催生了渠道商从商品销售者向零售媒体运营商的转型野心,构建起“卖商品+卖流量”的双重盈利模式。
这种转型已深度融入日常消费场景:
一、盒马作为新零售代表,在零售媒体网络建设上展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的独特优势。除了线下广告牌,当用户打开盒马APP时,首页推荐的低价面膜、节日定制礼盒等,都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广告投放;
二、物美超市在店内设置了多个“广告位”。从入口处的商品推荐到货架上的特色标识,甚至购物小票上的优惠券,都成为品牌曝光的场景;
三、永辉超市的门店调改策略,更是全面融入了零售媒体思维。
通过“一店一议”的策略,永辉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门店调优项目,重新定义“引流品”和消费场景。
四、在美妆零售领域,这种转型逻辑同样清晰,且因美妆品类高溢价、强体验、重营销的特性,衍生出更具行业特色的零售媒体运营模式,金甲虫、HARMAY话梅等品牌成为典型标杆。
1、深耕美妆连锁29年的金甲虫,构建“货架广告位+会员数据”的双轮驱动模式。
作为拥有超60%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的连锁品牌,其一方面依托与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大牌的深度合作关系,将门店核心陈列资源转化为高价值广告场景——入口处的爆品堆头、美妆体验区的品牌专属展台、收银台旁的小样陈列架,均按品牌合作等级进行精准分配,甚至为头部品牌定制“主题体验日”活动,实现品牌曝光与试用转化的结合。
另一方面,其沉淀的千万级会员消费数据,成为零售媒体运营的核心资产,通过分析会员的肤质标签、购买频次、客单价等维度,金甲虫不仅为自有品牌提供精准上市指导,更向合作品牌开放“定向推送”服务,例如为抗衰类品牌筛选35+高客单会员,通过短信、APP推送专属优惠券及试用邀请,使品牌营销转化率较传统投放提升3倍以上。
这种“自有品牌引流+合作品牌流量变现”的模式,让金甲虫在美妆连锁领域构建起独特的盈利壁垒。
2、美妆新零售品牌则通过场景创新与数据深耕,将零售媒体运营推向更精细的层面。
HARMAY话梅打破传统美妆店按品牌陈列的逻辑,以品类为核心重构门店场景,这种陈列方式本身就构成了零售媒体的创新载体:
在面膜专区内,不同品牌的产品按功效分类陈列,话梅通过分析区域消费数据,将本地热销的补水型面膜放置在专区黄金视觉位,同时向品牌收取“场景曝光费”;
线上端,其通过社群运营沉淀的用户偏好数据,会同步反哺线下门店,如针对年轻客群集中的门店,增设“网红彩妆试色区”并引入新兴国货品牌投放,实现线上流量洞察与线下场景变现的闭环。
这些看似随机的商品呈现,实则是品牌付费投放的精准广告。
更值得关注的是“零售媒体网络”的崛起。当你在外卖平台搜索过某款美妆产品后,很快会在其他APP收到附近超市的优惠券,这并非巧合,而是线下消费数据与线上广告投放打通的结果。
电通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有63%的品牌投放零售媒体是为了“更深入理解顾客”,而非简单卖货,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另有57%的品牌与零售商合作,旨在“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充分印证了零售媒体在精准触达与体验优化方面的独特价值。对消费者而言,个性化推荐提升了购物效率,会员专属优惠、免费试用等忠诚度奖励,也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获得感。
从全球市场来看,“零售商变媒体大亨”已成为一条成熟且增长迅猛的赛道。以沃尔玛为例,过去三年其广告业务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46%,美国本土零售媒体业务(Walmart Connect)增速也达到约31%。通过整合门店陈列、线上首页推荐、会员邮件推送等多元场景,沃尔玛为品牌提供了全链路营销解决方案,构建起成熟的零售媒体生态。
在中国市场,这一转型刚刚拉开序幕,却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1年起,永辉、物美、盒马、胖东来等线下零售巨头纷纷布局自有媒体广告平台,行业进入探索与增长并行的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零售媒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21.3%。
在美妆领域,这种转型的价值更为凸显:零售商通过分析消费者肤质偏好、购买频率、复购品类等数据,既能为自有品牌研发提供精准方向,也能为合作品牌定制个性化投放策略,形成“数据-产品-营销”的闭环生态。
自有品牌的崛起,推动行业从重营销、轻产品转向产品为王、性价比为纲;
渠道商的媒体化转型,则让营销从广撒网升级为“精准滴灌”。
这两大趋势相互交织,正在重塑零售行业的生态格局,零售商不再是单纯的中间商,而是集产品研发者、渠道运营商、营销服务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消费者也从被动的广告接收者,转变为需求定义者和体验参与者。
未来,随着数据挖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供应链的持续优化,自有品牌与零售媒体的融合将更为深入。
对零售商而言,如何平衡自有品牌与合作品牌的利益关系、严守消费者数据隐私边界,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对传统美妆品牌而言,如何借助零售媒体实现精准触达、提升产品性价比,将决定其市场份额的走向。而最终受益的,将是在这场变革中获得更高品质、更精准服务的消费者,这正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内涵:让每一分消费都回归价值本身。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5742.html发布于 2025-11-20 10:07: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