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不当超市,终结薅医保救命钱行为
药店不应被当作超市,滥用医保资金购买非必需商品的现象必须终结,医保是救命钱,不应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必须严厉打击那些通过药店渠道薅取医保资金的违规行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加强对药店的监管,确保医保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医保资金是“救命钱”,而非“唐僧肉”
针对违规套用医保资金现象,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但近日,央视《财经调查》发现,这种违法行为仍在上演。甚至还有视频博主教唆消费者,如何将医保卡里的钱当零花钱用。
记者实测发现,有药店将牙刷、牙线等通过标注“牙科用毛刷”“洁治器”等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日用品换个“马甲”,就可刷医保卡“薅羊毛”。
店员证实,“牙科用毛刷”与牙刷无异,由于被纳入医保,所以名称不一样。到底是纳入后才改名,还是改名就能进医保?纳入医保结算目录时是否规范?
将药店当超市,刷医保卡如刷购物卡的现象,并不新鲜。乱象何以屡禁不止?多地医保局明确提到,部分企业将牙刷、面膜等产品申请为医疗器械,自然可以针对性设防。
报道中提及,将防晒冰袖包装为“医用隔离垫”的涉事者发现“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较低,不涉及严格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违法者的“商机”,正是执法者的“盲区”,自白书就像检举信,圈画出执法重点。涉及医疗器械的源头评估审批,任何懈怠都可能对下游患者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从源头进行规范,非医疗器械入不了医保名录,才能杜绝药店变超市的可能。
当然,医保资金被“薅羊毛”,还有其他途径,比如个别药店“一盒感冒灵刷医保卡22元,现金购买仅为12.8元”之类的“阴阳价格”现象。民众显然对“刷卡自费、价差一倍”更有切肤之痛。好在国家医保局已发文,要求采取约谈负责人、暂停或解除医保服务协议、移交相关部门处理等措施处理。
司法部门也在为看护医保资金提供法治保障。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1156件,挽回医保基金损失4.02亿余元。
数字背后也说明医保基金监管面临现实挑战,需多部门协作。医保局可强化数据监测,依托统一医保信息平台,通过药品追溯码等筛查异常交易、实现精准打击。继续探索家庭共济等医保资金活用机制,为家庭共享提供便利,减少套现动机。执法方面参照《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对大搞阴阳价、打着“药妆”等旗号套取医保的企业,及职业套现骗保人员,强化定罪处罚力度。
医保资金是“救命钱”,而非“唐僧肉”。违规套现短期内看似“薅羊毛”,长期终将危及国家医保基金池,稀释每个参保人利益。所以,对侵蚀医保基金根基的“蛀虫”必须零容忍。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晓亮
编辑 尹曙光 审核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980.html发布于 2025-11-10 16:07:3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