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秋涝影响黄淮地区秋收秋播,学者呼吁加强基础能力韧性建设

访客 2025-11-08 16:41:30 5343 抢沙发
黄淮地区遭遇秋涝,对当地的秋收秋播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学者呼吁提升基础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的韧性,此次秋涝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提醒人们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此时正值秋粮集中成熟期与冬小麦适播期,这场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全方位冲击。面对‘抢收难、晾晒难、存储难、播种迟’的多重困境,既要正视现实挑战,更要立足现有支撑条件,建议黄淮地区相关省份协同作战,共同构建短期应急与长期韧性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近日,大河网理论频道刊发了郑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牛文涛等人的文章《关于秋涝冲击下黄淮地区秋收秋播的几点建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BJY163)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指出,黄淮地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的大部分地区)作为我国冬小麦和秋粮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超15%,对全年粮食丰收起着重要作用,其秋收秋播的顺利推进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2025年9—10月,该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达250~400毫米,部分区域较常年同期偏多2~4倍。持续阴雨天气与灾害应对短板相互叠加,导致黄淮地区秋收秋播工作陷入“环节断档、风险叠加、收益缩水”的恶性循环,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

秋涝影响黄淮地区秋收秋播,学者呼吁加强基础能力韧性建设

2025年11月5日,河南周口,李埠口村河堤积水农田与收割后的玉米杆。 视觉中国 图

其中,受到连阴雨天气的影响,机械化作业陷入困境,收割进度大幅滞后。土壤含水量饱和导致轮式收割机进地即陷,山东菏泽、河南周口等重灾区农田积水深度达20~30厘米。截至10月9日,河南省秋作物收获7263万亩,占总面积的62%,较常年同期慢18个百分点;安徽安庆市望江县51.5万亩单季稻仅完成30%收割,较计划延迟近10天,黄淮地区整体收割进度滞后23个百分点。为破解机械缺口,河南从江苏、湖北等地紧急调运履带式收割机3000多台,山东组织5400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抢收,但仍无法完全填补需求缺口。人工收割成本每亩骤增,也进一步挤压了种粮收益。高水分粮食抢收后,烘干成为保粮关键。黄淮主产区现有烘干设备日均处理能力50万吨,而待烘干湿粮达65万吨。河南罗山县某烘干中心90台设备24小时满负荷运转,仍有农户排队48小时等待烘干;河南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具备1000吨粮食日烘干能力,仍存在显著缺口。小农户缺乏专业仓储设施和毒素检测能力,霉变粮食只能低价抛售,严重霉变玉米收购价低,轻度霉变粮食收购价也进行了一定的打折。河南荥阳市部分合作社虽配备光选机筛选霉变籽粒,但这类设备在小农户中覆盖率极低。

另外,黄淮地区冬小麦适播期为10月上中旬,秋收受阻导致播种普遍延后10~15天,部分重灾区延后超20天。截至10月中旬,河南、山东等主产区冬小麦播种面积不足计划的40%,较常年同期大幅下降。农业农村部预计,因连阴雨造成的晚播面积约占计划播种面积的25%,部分地块因长期积水无法及时播种,播期被迫延迟至11月初。整地播种质量同样堪忧。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超80%,部分地块积水需排水散墒,排水后又易出现板结,种子烂芽、出苗不齐等风险增加。

文章还提到,农业农村部测算,若不及时干预,黄淮地区秋粮减产幅度将达8%~10%,直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部分地块玉米亩产仅五六百斤,较常年减产近半,叠加价格下跌、人工收割成本以及烘干成本的增加,农户每亩净收益缩水400~600元。截至10月11日,全国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均值为1.2343元/斤,较10月5日上涨0.55分。而湿粮、霉变粮集中上市将拉低玉米整体收购价,形成“优质粮价涨、劣质粮价跌”格局。同时,人工、烘干、排水等额外成本增加,规模种植户亏损风险加剧,小农户种粮效益持续走低,可能影响来年生产投入意愿。

牛文涛等人在文章中介绍,虽然秋涝灾害带来严峻挑战,但黄淮地区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基础、逐步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和多元协同的治理能力,为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的损耗以及农民收益的损害。

例如,灾害发生后,国家层面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召开视频调度会,部署秋粮抢收、秋播保种工作,派出4个工作组赴一线指导;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48小时内紧急下达4.84亿元中央财政防灾救灾资金,精准支持受灾地区抢收抢烘、排涝散墒等工作,政策响应速度与资金拨付效率显著提升。10月7日,农业农村部已跨区域调剂履带收割机24.43万台、移动烘干机1986台驰援灾区,省际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在地方上,应急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迅速出台省级救灾方案,河南省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周口等地依托补贴新增烘干点32个,单日烘干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各地开放村“两委”大院、学校操场等公共区域作为临时晾晒场,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化解了农户无处晾晒的难题等。

在牛文涛等人看来,立足黄淮地区应对秋涝灾害的现实基础,需坚持“短期借力现有保障抢收抢种、长期升级基础能力提升韧性”的思路,强化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联动,全面破解秋收秋播困境。

该文呼吁,整合气象、水利、农业部门数据,接入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实时信息,在重灾区布设墒情传感器,联合乡镇农技站组建地面巡查队,每日上报积水深度、作物倒伏情况,形成“天空地”联动监测格局,确保灾情动态实时掌握。通过村级大喇叭、微信小程序、短信定向推送信息,附带地块专属应对指南——关注级提醒抢收易落粒作物,应急级启动农机待命,紧急级组织人工抢收核心产区,避免预警信息“一刀切”。同时,依托黄淮多省农机互助协议,通过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农机位置可查、调度指令可达”,签订省际支援清单,明确农机、种子、烘干设备的调配流程与责任,确保跨区支援力量能够积极响应,解决重灾区机具缺口问题。借鉴河南濮阳等地经验,联合农业合作社、农机企业设立“应急服务站”,企业提供智能烘干设备与技术人员,政府给予设备租赁补贴,合作社组织农户集中开展收割、烘干作业,形成“企业撑技术、政府给支持、合作社搭平台”的联动模式,降低小农户单独应对压力。

另外,依托农业保险和补贴政策框架,简化理赔流程,缩短定损周期,确保受灾农户尽快拿到赔付资金。优化补贴资金发放机制,通过村级公示、精准摸排等方式,确保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补贴精准惠及重灾地区和小农户,缓解生产资金压力。同时,设立秋粮价格稳控基金,当市场价格明显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启动托市收购。政府给予企业收购补贴,避免“粮贱伤农”打击种粮积极性。此外,加强市场监管与信息引导。开展秋粮收购市场专项巡查,严厉打击压级压价、虚假收购等行为。通过农业农村部门官网、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主产区收购价、交易量等信息,引导农户合理安排售粮时间,避免集中抛售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828.html发布于 2025-11-08 16:41: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