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备用水源地放生猫,善举背后的隐患与争议反思
评论:备用水源地放生大量猫,这一行为并非功德,而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放生未经适应训练的宠物猫,不仅可能对其自身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建议合理处理宠物,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类似不负责任的行为再次发生。
公共安全不容伪科学侵扰,放生绝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应是经过科学评估,且尊重生态规律的审慎行为
近日,广东一水库附近发生疑似放生猫的行为。
网传视频显示,部分猫咪因受惊直接跳入水中。如此不负责任的所谓“放生”,根本谈不上善行,它不仅是对动物的残忍,还可能对周边环境、水质安全带来潜在危害。新京报从水库管理所获悉,初查事发地属于备用饮用水源。
放生本是出于慈悲之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它的本意是拯救生命,而不是相反。
显然,将大量猫咪带到水库旁边的人,既没有评估猫是否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也没有考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如此盲目地放归自然,不管是否怀着积德行善的初衷,在客观上,都是将猫咪的生命推向危险境地。那些受惊跳入水中的猫,在冰冷的水中挣扎,这是何等的残酷?
从生态层面审视,此次放生行为的潜在风险,更加不容小觑。
尽管当地政府通报,生态环境部门对周边水体进行取样检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达标。但大量猫咪聚集在水库周边,如果它们携带病菌,或者死亡后的尸体不及时清理,都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
更何况,被投放的猫咪本非水库生态系统的原生物种,大量外来动物突然投放,可能扰乱本地食物链。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修复的代价将十分巨大,甚至后果难以挽回。
遗憾的是,类似荒唐的放生闹剧并非孤例。“奇葩放生”可谓屡见不鲜。比如,有的人将外来物种随意放生,严重威胁本地物种;还有人放生毒蛇等物种,危及公共安全;更有甚者,形成放生-捕捞-再售的灰色产业链,让放生沦为敛财工具。
这些行为,往往打着积德行善的幌子,实则是对科学的无知,和对规则的漠视。放生本无错,错的是不负责任、不讲科学的放生方式。一腔热情若脱离理性与法律的约束,非但无法带来善果,反而可能成为生态灾难的导火索。
真正的放生,必须建立在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引导动物放生活动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濒危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及法律法规禁止放生的其他区域的放生活动,一律予以禁止。这为科学放生再次划出了清晰的法律底线。
对此事件,当地有关部门既要做好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获救猫咪,清理现场,防范后续生态风险;也应深入调查,若发现涉事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追责,以儆效尤。唯有如此,才能遏制此类任性妄为的“伪善”之举。
公共安全不容伪科学侵扰,放生绝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应是经过科学评估,且尊重生态规律的审慎行为。只有遵守法律、敬畏自然,才能让善意真正落地生根。否则,披着善意外衣的盲目放生,那注定不是功德,而是造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编辑 尹曙光 审核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430.html发布于 2025-11-03 16:21:0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