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改造传统硬件产品,众筹破千万,前大疆、云鲸创业者开启新征程

访客 2025-11-03 10:03:05 25243 抢沙发
离开大疆和云鲸后,他利用AI技术对传统硬件产品进行改造,成功发起众筹并突破千万大关,他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产品创新升级,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业精神,他的项目不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在今年的一级市场,Zettlab(吾云创新)绝对是个“独特”的项目。它有现在投资人最偏爱的特质:团队来自大疆、做垂直AI NAS硬件、技术有壁垒,关键是还拿到了不错的众筹成绩。

但创始人郭亚楠的心情,已经不会跟随追捧或质疑大起大落。

2023年,在一级市场融资情况最差的时候,郭亚楠辞去云鲸的工作。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不解,他却认为“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在裸泳,(这时候)机会一定是最好的。”

郭亚楠扎进了NAS这个相当冷门且传统的品类。NAS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简称,简单理解即是私有云,基本的功能是存储,能够联网,且有一定计算能力。

整个市场上,企业级用户的需求占到NAS整个市场规模的约60%,中国台湾地区的生产厂商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另外40%的市场主要由C端消费者和中小型工作室贡献,市场相对分散,由企业级NAS厂家加硬盘厂商瓜分。

但NAS从来没有和AI搭上关系。在团队做用户调研时,NAS的用户认为不需要AI,在海外市场投广告时,会有人骂他们:“说了一堆fancy的词,其实没啥用”,负面反馈和质疑声相当激烈,几乎没人看得懂AI NAS的前景。

郭亚楠坚信自己的技术工程师直觉。早在2014年时,他就开始接触AI,在冰天雪地的漠河里调试自动驾驶算法,做出学生时代的第一辆无人驾驶车。从大疆到云鲸,郭亚楠都在负责同AI相关的业务,一路见证AI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他看来,NAS不用AI才是反认知的事情。

NAS作为用户的私人数据汇集地,是搭载本地化AI Agent绝佳阵地之一。新一代的AI产品会让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如何使用数据在未来将是难题。在Zettlab产品的设想里,AI能够处理端侧的庞大视频数据:搜索、整理、解读甚至剪辑。

市场也的确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Zettlab获得超过140万美金的支持,有80%的用户因为AI购买其产品。Zettlab也于近期完成第三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千万元,机构来自星连资本,祥峰资本和蜂巧资本。

我们和Zettlab创始人兼CEO郭亚楠回顾了他的创业故事,也讨论了对AI NAS市场的判断,以下是访谈实录,内容经编辑:

01 寻找赛道的两个原则

硬氪:NAS这个赛道还蛮小众的,当时为什么会考虑进去?

郭亚楠:过去十年的AI,其实都是“分散”的。你家里的门锁、摄像头、电视都有AI,小小一颗芯片,几美金就能实现一些功能,但它们能做的事情都很有限。

而现在这一代AI不一样了。它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的是一个同时具备算力、带宽和存储的“中心节点”。所以我们看到机会在这里——NAS天然就是一个小型的数据中枢,它有能力承载这些AI能力的聚合。

可以理解为,从以前“各自为战”的分散智能,正在往“协同工作”的聚合智能演进,而这正是我们决定进入NAS这个赛道的原因。

NAS本身小众且偏存储。我们希望先把存储做好,再叠加AI和计算。这群用户更关注本地化存储和隐私,所以我们能更容易地抓住他们。

硬氪:您的创业方向也跟您的背景出身有关系?方便说下您的背景情况吗?

郭亚楠:我北理工毕业,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学机械的。后来到了大疆,我是16年去的,在那里开始做AI。其实在去大疆之前就在慢慢转型,大概14年左右,海外和国内都有一些自动驾驶比赛,当时就做了国内学生的第一辆无人驾驶车。

那个时候做AI难度很大,跑一个检测、识别或者避障模型,都得拉一台服务器在车上。我们当时在漠河,零下三四十度,那电脑用得快就没电,不用就关机,因为它根本不是在那种环境下设计的。但现在你看,自动驾驶算法已经能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跑了。

后来加入大疆做消费电子,发现AI的功能和算法能被集成到非常小的手机和无人机里。再到21年左右去了云鲸,也是负责AI团队和一些产品。从过去这些经验来看,我觉得未来在设备端(端侧)是大有可为的。我也具备落地“AI+硬件+存储”这种跨界项目的能力。

硬氪:做硬件团队也很重要的,你们内部团队是什么情况呢?

郭亚楠:我们团队的人来自大疆、华为、字节、理想,有做过无人机、扫地机,也写过算法、搭过系统底层,还做过整合营销和国际市场,做硬件+AI整体比较match。

而且大家有个共识——喜欢能真正落地、能被用户感知的技术和产品。

硬氪:不过,23年那会出来创业,当时环境好像不太好?

郭亚楠:23年是投资环境最差的一年,所有人都劝你不要出来创业,这时候出来创业干啥?

硬氪:那为什么您还决定出来,而且选这么一个领域?

郭亚楠:因为OpenAI开了一枪,告诉大家新时代开始了。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大公司小公司都没经验,都在裸泳。那种状态下出来创业,机会一定是最好的。越是这种阶段,新物种越有机会诞生。

我们后来总结出两条原则:第一,短期有收益,长期能指数增长;第二,技术有壁垒,我们有优势。

你按这两条去筛选,能做的事其实不多。我们试过一些其他的品类,最后都放弃了——要么竞争太激烈,要么增长逻辑不成立。

02 所有人都说“不需要”,我反而更确定

硬氪:然后就定了NAS?

郭亚楠:NAS是个比较容易想清楚的方向。首先,数据一定会越来越重要——所有设备最终都要汇聚到一个“数据中枢”。NAS天生具备算力、带宽和存储,它是做本地AI的理想载体。

硬氪:当时怎么看到NAS赛道的?

郭亚楠:和很多朋友聊过,不少人推荐NAS。我本身也是十几年的NAS用户,极空间、威联通、群晖都用过。另一个关键点是,大疆的用户群体有部分NAS用户,所以我很快能找到一批用户去做访谈,分析痛点。

当时有个非常反认知的现象:你去问NAS需不需要AI,所有人都告诉你不需要。

硬氪:我第一次听到NAS里有AI功能也很震惊。

郭亚楠:我当时在Reddit社群看讨论,几乎所有人都说「NAS不需要AI」,甚至很多NAS老用户对AI是天然抵触的,觉得那是营销噱头。

但从常识上讲,数据变多了你不能用,那数据就是垃圾,没有价值。AI能帮你更好地使用、管理,甚至帮你更好地生成数据,这件事从人性角度一定是成立的,只是当时负面信息太多了。

硬氪:我感觉视频创作者很可能是最先感受到“存储”痛点的人群,方便举个例子展开讲讲吗?

郭亚楠:比如一个视频创作者,拍摄时往往不是按时间线拍的。

可能上午在家拍,下午去户外,晚上又回家,素材一堆,全是散的。AI能帮他把素材重新理解和分类,让视频、图片、文字自动对齐,极大提升后期效率。

另外很多时候创作者需要找“过去拍过的镜头”,以前靠翻硬盘、翻素材库,现在一句自然语言搜索就能找到。这种体验差异是颠覆性的。

硬氪:所以吾云是通过AI做视频搜索?以前的NAS产品办不到吗?

郭亚楠:我举个例子,你是球赛摄影师,拍了两小时比赛,回去要立刻发短视频找精彩瞬间。你怎么找?得看两小时。但用自然语言搜索,一分钟不到就帮你剪完了,这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硬氪:海外用户非常看重隐私,你们如何平衡AI能力和隐私保护?

郭亚楠:所以我们选择了端侧AI架构。所有核心功能都可以在本地独立运行,不依赖云端。

联网只是为了提供远程访问的便利,比如用户出差时希望调取素材。

但所有的搜索、识别和智能处理都在设备本地完成,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也是P2P直连,不经过第三方服务器。这样一来,AI的能力和隐私保护就不再矛盾,而是共存的。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他们的数据只存在于自己的设备里,安全性是可控且可信的。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370.html发布于 2025-11-03 10:03: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2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