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荣膺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你最期待的口味是酸甜苦辣咸中的哪一味道?
泉州荣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展示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魅力,对于即将到来的美食盛宴,人们充满期待,酸、甜、苦、辣、咸,每一味都令人垂涎欲滴,你最期待哪一味呢?无论是传统名菜还是街头小吃,泉州的美食文化都将为世界带来一场盛宴。
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福建泉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
都说民以食为天,不妨一起来泉州,开启逛吃之旅。“酸甜苦辣咸”你最期待哪一味?
走在泉州的街头巷尾,故交相遇,常以一句“汝呷未”来互作寒暄。赚钱叫“探呷”,人老了叫“呷老”,在泉州人眼里,“食饭较大皇帝”,吃饱、吃好被视作头等大事。
衣冠南渡,带来中原士族古老的饮食文化,海丝交融,将域外风味添进泉州人的食谱。四面八方的来客相聚泉州、扎根泉州,从心到胃,都需要滋养和慰藉,自然便催生出泉州餐食复杂的味型体系。
中国人的五味,以“酸”为首。据《永春县志》记载,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就已盛行陈酿老醋,“出门看衫裤,入门看碟醋”的俗谚至今为人乐道。喜食海产的泉州人,“杯盘之间,非醋不可举箸”,对发酵而成的酸食制法,泉州人同样驾轻就熟。
醋猪脚
“一个猪脚半瓶醋”,在擅长“醋一切”的永春人手中,醋猪脚做到了酸不浮牙、甜不黏嘴、肥而不腻,声名远播海内外。地道的醋猪脚选用本地土猪猪脚,先炒后炖,搭配红酒糟和永春老醋,调和出美妙的酸甜味。
陈英杰 摄
猪脚还未端上桌,屋子里就已经满是酸香味了。醋猪脚整体色泽鲜艳,老醋为猪脚增香的同时消解了油脂,吃起来汁多肉弹,满嘴盈香。
醋肉
在泉州,若论哪款炸物出镜最多,非醋肉莫属。不论是五星酒店的前菜拼盘、街边的面线糊摊点,抑或是寻常人家的供桌上、烧酒配,随处可见醋肉的影子。听到“醋肉”二字,便不由得唇齿生津。
醋肉一定是刚出锅时最佳,正好皮酥肉嫩,不干不柴,一口咬下还有汁水迸出。轻轻撕开,可见肉质纹理分明,淡淡的醋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炸物的油腻,令人欲罢不能。
菜头酸
泉谚有云:“冬食菜头夏食姜,免请先生免烧香”,说的是白萝卜有清凉解火、消食理气的保健功效。旧时泉州人家的咸菜坛子,往往就有一坛是腌菜头酸的。
菜头酸常见的有两种形态,一种带皮厚切,口感爽脆,清甜又略带酸味,害怕寒凉刺激肠胃的,还有从中切开塞进花生糖的吃法。另一种切薄、切丝,作为餐前小菜或卤味、海蛎煎的配菜,酸甜的滋味既增进食欲,又能消食化积,堪称饭桌上的“最佳配角”。
自汉代以来,泉州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蔗糖产区,繁荣的制糖业塑造了泉州人的吃甜基因。清晨热腾腾的花生汤,是泉州人的日常;客人到来呈递的红糖鸡蛋,是泉州人的礼节;为各路神明献上的糖粿、龟粿,是泉州人的信仰。即便在年轻人眼里,泉州这座城市也早被打上了甜滋滋、糯叽叽的鲜明烙印。
花生汤
相较于“吃”花生,泉州人“喝”起花生来更有一套。每天天未透亮,花生汤的香气便已萦绕在古城巷口,粒粒饱满的花生经过文火慢熬,蛋白质与油脂被充分激发,化作香浓的汤汁。滚烫的花生汤冲入打散的蛋液,鸡蛋的软滑、花生的绵香便纠缠在一起,舌尖一卷,晨间的味蕾便被瞬间唤醒。
作为闽南经典甜汤,花生汤也常常出现在宴席末尾,这是因为泉州人办桌讲究“头尾甜”,象征生活甜美、圆满,加之花生又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因此深受喜宴欢迎。
碗糕
碗糕,寄寓着泉州人的乐观和爱意。每至年节炊制碗糕,长辈总要叨叨几句“不能说话,不然惊着碗糕”。待到锅盖揭开,炊好的碗糕高出碗面,裂开三四瓣“笑口”,便预示新的一年“要发”“要笑”。
旧时泉州街头常有阿嬷蹬三轮车售卖碗糕,边骑还一边吆喝:“田螺肉碗糕,好吃的田螺肉碗糕。”有别于普通碗糕的蓬松柔软,田螺肉碗糕肉身光滑,口感Q韧,内里筋道又不失软绵、香甜。
陈英杰 摄
石花膏
早在明代以前,“以海为田”的泉州人就熟练掌握了熬制、凝冻、食用石花菜的技法,此后逐渐将之衍化为“石花膏”这味甜饮。
历经“六晒六泡”等一系列繁复工序,成型的石花膏外观晶莹清澈,膏体好似果冻一般,需用特制刨刀刮出细条,盛入碗中淋上调料食用。旧时的石花膏加料简单,只消淋上白糖水,在深井中略作冰镇,再后来可添加蜂蜜、椰奶,以及西瓜、芋圆、仙草、绿豆、银耳等配料,食之爽滑甘甜,清凉润肺,吸溜一口下肚,燥气便烟消云散。
吃苦,通常谈不上有享受可言,可对泉州人来说,“没苦硬吃”再是寻常不过,尤以永春、德化等山区县份盛产苦味佳肴。在泉州人看来,“吃苦”,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能让我们借助自然的馈赠,消解世间纷繁物欲的“火气”。
苦菜汤
民谚有云:“冷天免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苦菜饭,喝的苦菜汤。”在德化,一碗色泽黑亮,还有点“臭脚丫味”的苦菜汤可谓家喻户晓。苦菜汤由晒干的苦菜搭配猪筒骨、猪肠制作而成,因风味独特,具有清凉降火、养肝解毒的功效,被称誉为“德化民间第一汤”。
来源:德化文体旅游
轻舀一勺放入口中,汤汁苦中带甜,炖制多时的苦菜入口即化,苦菜原有的生涩被肉香完美调和。苦菜汤苦尽甘来的体验也恰如人生一般,让人不禁感怀艰难的年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芥菜饭
芥菜不比别的蔬菜,越是寒冷长得越是粗挺,每年入冬下霜,当属芥菜最是应时,过霜芥菜那苦中回甘的滋味,让泉州人分外着迷。
芥菜与饭同煮,是讲功夫的,稍有偏差,芥菜就失去了翠绿,再者如何运用好三层肉、猪油、大骨汤,也少不了门道。柴火大鼎焖出的芥菜饭微泛油光,饭香扑鼻,送入口中饭松菜嫩,口感润滑,晚米的软甜与芥菜的微苦交织出意料之外的和谐,让人饭不能停。
在闽南人的观念中,一辣遮百味,有悖于对纯粹鲜甜的追求,因此辣椒虽在明末就首先传入闽南,却长期不受待见。待到漂洋过海下南洋的风潮兴起,华侨归乡带来了咖喱、沙茶等域外调料,辣味佳肴才逐渐在泉州兴起。时至今日,泉州人吃辣已是平常,“万物皆可甜辣酱”的独特偏好,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
酸辣二卤汤
二卤汤,顾名思义,“二”是第二遍,“卤”是打卤,说穿了,就是食材再利用的汤羹。每近年底,泉州各家各户都要张罗大量炸物用于“拜拜”,到年节过后还有剩余,爱惜食物的泉州人便创造出这道汤品。
酸辣二卤汤的常见食材包括醋肉、炸带鱼、猪皮、花菜、西红柿等,加入醋、糖调出酸甜口味,勾芡使汤汁呈薄糊状,最后撒上胡椒粉和芫荽。在酸甜微辣的汤汁浸润下,炸物由外而内变得绵软。一碗下肚,让人顿觉胃口大开,周身的寒湿不适一扫而空,还兼具醒酒的作用。
牛排
泉州人吃牛,最早大约是受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泉州人尝试将当归、八角等本土香料与南洋的咖喱、沙茶相结合,调制出香浓微辣的独到牛肉口味。
在泉州,牛排以牛肋骨为主材,历经烧、煨、焖等多道工序,收尾时浇上略带金黄的浓稠酱汁,达到连筋带骨、软烂入味的效果,牛排稍一“撕扯”便可脱骨,纹理清晰可见。不同于左叉右刀的西式牛排,泉州牛排尽可双手齐用大快朵颐,轻轻一咬,肉汁、酱汁便迸发开来,叠加辛香、酱香和肉香,咀嚼起来既有嚼劲又不失软糯,还带有一丝回甜的后韵。
翻阅泉州的旧志,不时便能见到“山海之利”与“物产硗瘠”的矛盾说法,究其原因,在于泉州“地狭人稠”,虽可取食于“鱼虾蠃蛤”,百姓生计还是趋于艰难。贫苦人家的吃食里少有油花,下饭的咸货就成了标配,吃咸了也才有气力干活。即便如今的生活日渐丰足,泉州人的味蕾还是惦记着那口刻骨铭心的咸。
海蛎煎
泉州人爱吃海蛎。海蛎煎在形质和火候上的把握很见功底,将海蛎、地瓜粉等拌成浆状,佐入味料,煎时,需一边添入老醋等去腥,一边不断地翻搅,煎至金黄,香气已纵横,滑嫩的口感和鲜甜的味道不尽淋漓,成就了这道声名于外的闽南小吃。
姜母鸭
姜母鸭味道鲜香,甘辛兼备,食色诱人、香气扑鼻。既能气血双补,又可滋阴降火,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各个季节食用。选材上,泉州本地更偏爱选用当地养殖的番鸭,其肉质紧实不柴,脂肪分布均匀,能更好地吸收姜香与药香。关键食材“姜母”,泉州部分地区盛产的老姜辛辣味足、香气浓郁,是成就泉州姜母鸭独特风味的核心。
烧肉粽
泉州的肉粽是贯穿春夏秋冬的,并不囿于端午的时令。作为南派粽子的重要代表,泉州肉粽以其丰富的内涵、咸香黏糯的口感而闻名遐迩,稳占“中国四大粽”一席。传统肉粽的搭配相对固定,多选用五花肉、香菇、虾米、莲子、干贝、鹌鹑蛋等作为馅料。肥而不腻的大块咸五花肉是肉粽的精髓所在,满满一腹的山海馈赠和每一颗米粒,都被五花肉渗出的咸香油脂所浸润。
吃肉粽要趁“烧”吃,淋一勺花生酱或甜辣酱再略作搅拌,软糯粘弹的糯米折射出诱人的光泽,越拌,香气愈是浓烈。一大口下去,满嘴的绵密香糯,咸甜适宜,将满足感拉满!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建发布”综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泉州文旅
原标题:《泉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建发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293.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56: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