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阿里CEO卫哲加盟圣湘生物,传统检测厂商转型科技成长股之路?
前阿里CEO卫哲加入圣湘生物,引发市场关注,传统检测厂商圣湘生物在卫哲的领导下,正逐渐向科技成长股转型,卫哲的加入为圣湘生物带来了全新的科技视角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这一变化标志着传统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预示着圣湘生物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张珏,编辑 | 蛋总
疫情检测红利消退后,体外诊断(IVD)行业近两年一直处在漫长的调整期,不断有企业被淘汰出清。
在这之中,圣湘生物的2025年半年报显得格外独特:公司营收8.69亿元,同比增长21.15%,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84%,与一众亏损或萎缩的同行形成反差。
事实上,近两年的圣湘生物,并未幸免于这场行业下行的冲击:2023年营收暴跌超80%,2024、2024年利润持续下滑。
而在公司今年的逆势发展背后,一个名字频频出现——卫哲。
2024年底,这位前阿里巴巴CEO、嘉御资本创始人,被提名为圣湘生物董事候选人,他的入局既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也引发了行业内的质疑。
卫哲的到来,究竟会把这家传统检测企业带向何方?
1、卫哲入局后半年,财报反转
7月底,体外诊断(IVD)公司圣湘生物发布公告,正式聘任55岁的前阿里巴巴CEO卫哲为公司非独立董事。这位在中国互联网和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老将,首次进入一家以医疗检测为核心业务的企业。
早在2024年12月,圣湘生物就已经宣布提名卫哲为董事候选人。当时卫哲在朋友圈公开确认,并表示与董事长戴立忠在战略方向上“高度一致”,并“期待为圣湘生物成为世界级医疗巨头做贡献”。
1月21日,圣湘生物披露的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显示,卫哲几乎以满票当选圣湘生物董事一职。
这种高调、迅速的姿态,叠加他过往的经历和声望,使得这起人事变动在行业内外引发了强烈关注。
卫哲的名字曾长期与阿里巴巴紧密相连。他2006年加盟阿里,担任CEO时主导了公司在香港的上市进程,2011年离开阿里后他创立嘉御资本,投出过多家新消费和科技领域的独角兽。
嘉御资本的投资风格以激进和果断著称,但在医疗健康赛道鲜少涉猎。
直到2023年底,嘉御资本与紫牛基金共同成立嘉御紫牛医疗基金,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早期投资,重点投向医疗器械和先进生物技术项目。
基金成立不到一年,卫哲便选择以董事身份进入圣湘生物,这也被外界视作他个人与嘉御资本在医疗领域布局的延伸。
对于圣湘生物而言,这样的背景让卫哲的“空降”充满争议。一方面,他代表着资本和资源的注入,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他并非行业出身,且和过往经历跨度不小。
更关键的是,IVD行业近两年普遍颓势,检测红利消退后,整个IVD行业遭遇断崖式下滑。卫哲在这个节点选择进入诊断检测行业,既带来了想象空间,也带来了不小的质疑声。
圣湘生物就是冷淡行情中暴跌的典型: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下降84.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3.64亿元,同比下滑81.22%。
2024年圣湘生物继续承压,实现营业收入14.58亿元,同比回升44.78%,看似有所恢复,但归母净利润却延续上一年的下降趋势至2.76亿元,同比下滑24.23%。
也正是在两年内业绩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圣湘生物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包括设立圣湘生物产业基金,试图在更广泛的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展开投资;以及引进卫哲至董事席位上,不断释放寻求转型与合作的信号。
一番努力之下,2025年上半年,圣湘生物迎来久违的利润回升。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9亿元,同比增长21.15%;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84%;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12.19%。
相比2023年的暴跌与2024年的承压,2025年半年报无疑呈现出反转形势。那么,使业绩在短期内得以复苏的“主要推手”到底是什么?
2、IVD行业低迷潮下的“例外”
过去两年,体外诊断行业进入了明显的下行周期。疫情期间被透支的检测需求逐渐恢复常态,行业增速随之放缓,不少企业不得不直面业绩的落差。
加之,集采政策加速推进,形成了“国采+省级联盟”的格局,DRG/DIP按病种付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压缩了IVD产品的获量空间。
虽然行业出清在加速,但仍有上千家IVD企业在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2024年,中国IVD市场规模约为718.9亿元,同比下滑15.8%,进入2025年,压力并未缓解:上半年64家上市IVD企业中,营收同比下降的企业多达51家。
2025年上半年,金域医学归母净利润亏损8481万元,应收账款余额高达58.7亿元,周转天数延长至255天。
同期,迈瑞医疗的IVD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4.2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8.4%,同比下降16.1%;毛利率为59.5%,同比下滑4.37%。
无论是独立实验室,还是高端设备巨头,诊断业务均难逃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圣湘生物净利润还能同比增长3.8%,显得格外突出。
然而,进一步拆解圣湘生物的财务报表就会发现,这一增长并非来自IVD主业复苏,而是源于并购资产。
今年1月,圣湘生物宣布以8.075亿元现金收购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100%股权(后已更名为中山圣湘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或“圣湘海济”),并在当月底完成交割。
中山海济的主营业务是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公司成立于2010年,在国内属于较早一批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其产品线主要覆盖短效粉针和水针,应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适应症。
从市场格局来看,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在生长激素领域长期占据绝对优势,两家合计市占率超过70%,中山海济属于第二梯队,更多依靠价格策略和渠道下沉来维持份额。
2023年,中山海济实现营收3.5亿元,净利润4826万元;2024年前11个月营收4.08亿元,净利润1.05亿元,盈利能力尚算稳定。
根据上述交易安排,原股东承诺中山海济2025年和2026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4亿元和1.8亿元。
今年上半年,并表后的中山海济为圣湘生物贡献了2.4亿元营收、0.975亿元净利润。如果剔除这部分,圣湘生物的主营业务营收反而同比下降12.27%,净利润同比下滑近60%。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海外业务大幅增长的加持下取得的。
2025年上半年,圣湘生物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受益于在印尼、法国、菲律宾、加拿大等地设立的子公司和办事处。即便如此,也难以抵消国内IVD主业的下行压力。
此外,2025年公司中报销售毛利率为73.28%,看起来依旧保持较高水平,但相比2024年中报的77.27%有所下降;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更下降至69.14%,意味着产品的盈利空间有所收窄。
与此同时,圣湘生物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2.76亿元,同比增长23.67%,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为31.83%,处于较高区间。这都显示公司可能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产品价格竞争的挑战。
3、是资本新故事,还是第二增长曲线?
事实上,IVD行业的下行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趋势。
全球IVD巨头罗氏诊断部门在2024年实现销售额144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293亿元),同比下降13%。为了应对下滑,罗氏在欧洲市场关闭部分检测产品线,并宣布优化全球供应链。
无独有偶,雅培诊断业务2024年收入93.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4亿元),同比下滑6.5%,公司在北美和拉美市场裁撤了部分生产岗位,并削减了研发预算,以控制成本。
这两家恰好还是圣湘生物在财报中特意提到的同业巨头。因此不难理解,账上现金超过33亿元的圣湘生物为何急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问题在于,它所押注的方向是否足够稳固?
据「创业最前线」观察,圣湘生物新整合的生长激素业务并非蓝海市场。过去几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的扩容速度已有所放缓。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约为116亿元,2023年仅增长至约约135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复合增速约12~13%。
且圣湘生物并购的中山海济的产品主要依靠短效针剂维持营收,而长效制剂正在成为行业主流。医保控费与价格战进一步压缩空间,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集中。
在这种环境下,中山海济能否兑现未来两年的业绩承诺仍有不确定性。
但若中山海济接下来两年能达成约定的利润增长目标,此次交易估值将分别上调1.725亿元与2.2亿元。交易对价8.075亿元,本身溢价水平已不低,如果未来业绩兑现触发估值上调,圣湘生物的收购成本将进一步增加,也意味着未来商誉减值的风险随之加大。
通过这次收购,圣湘生物获得了从基因重组原液到水剂、长效制剂的生产体系,试图完善治疗端拼图。
然而,检测与药品在销售模式、渠道建设、合规监管上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整合并非简单的财务并表。打通诊疗闭环对原先业务较为集中的圣湘生物来说还有长路要走。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在主营业务上,圣湘生物越来越密集推出带有消费属性和科技感的新品。
例如2025年9月发布的QuantuMDx Q-POC 2.0核酸检测平台,将“30分钟完成上百靶标检测”作为卖点,强调多组学检测能力;在居家快检领域,公司与京东、美团合作,推出HPV、呼吸道感染等自测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
这一战略方向与卫哲的影响密不可分。今年1月,他在圣湘生物股东大会上直言,伟大的生命科技企业往往依靠“杀手级”的消费级应用来成就自身,并举出辉瑞的伟哥、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为例。
不过,消费级应用并不是圣湘生物独有的故事。以HPV检测为例,公司今年上半年发货量达到469万人份,表现亮眼,但凯普生物、之江生物、万泰生物、达安基因等竞争对手也在该领域深耕多年,且各自拥有技术特色和渠道优势。
财报中,公司还多次强调AI技术贯穿于多个核心业务领域,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卫哲带来的理念:他认为AI在基于算法模型上的突破会对很多新品研发起到革命性作用,也是将严肃医疗消费化的关键。
显然,圣湘生物力图把自己从一家传统IVD厂商包装成“科技成长股”,与一众陷入亏损的同行拉开形象上的差距。
不可否认,卫哲的加入让这家传统IVD企业更具资本市场的想象力,但这条“AI+消费+出海”的路径,究竟能否帮助圣湘生物脱颖而出,并摆脱IVD行业下行的桎梏,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1817.html发布于 2025-09-24 16:50:1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