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bdnews

营收1.3亿却亏4.4亿!盟科药业股东套现跑路,海鲸药业10亿“抄底”控股权

nbdnews 2025-09-23 11:17:32 3 抢沙发

  9月22日晚,盟科药业(688373)宣布,海鲸药业将豪掷10.33亿元包揽定增,认购1.64亿股后“上位”控股股东,持股20%,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张现涛。表面是白衣骑士救急——盟科药业坦承“现金已耗尽,退市红灯亮起”,但细看数据,这场10亿输血背后,是一场四年累亏超13亿的生存豪赌,更藏着股东大逃亡的暗流。海鲸药业能否成为救命稻草?还是资本游戏的又一枚棋子?

  公告细节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海鲸药业承诺全额认购定增股份,资金用于日常研发与经营,这家以化学制剂和CDMO服务为主业的企业,突然跨界控股,打的什么算盘?盟科药业在公告中毫不讳言:公司亟需“外部赋能”。海鲸的药学生产经验或能降低成本,加速商业化——但关键在于,10亿真能填满盟科现金流的无底洞吗?财务数据揭开残酷真相: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一路告负,累计流出超11亿元,像一部高速失血的机器。其中2025年仅半年就亏掉1.21亿元现金流,负债率更从2022年的18.91%飙升至2025年6月的59.45%,银行借款压顶至2.77亿元。盟科直言:若净资产持续萎缩,退市风险高悬。这不是预警,而是倒计时警报。

  然而,危机远未结束。就在定增公告前,股东减持潮已如雪崩般涌来。9月9日,Best Idea、JSR及GP TMT三大股东联手抛售计划,拟减持6%股份(约3933万股),Best Idea单家就套现近2000万股。更早的8月14日,持股10.79%的盟科香港也宣布减持3%,理由直白——“外籍股东和员工个人资金需求”。两轮减持合计近9%,市场哗然:外资股东为何在定增救急前集体出逃?业内分析指出,这暴露了创新药企的撕裂困境:科研梦想难敌套现诱惑。当盟科账面净资产仅剩3.13亿元,股东们或许已嗅到退市气息,提前落袋为安。减持潮与定增同步,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撤退秀,海鲸的入场反成了掩护。

  业绩报告勾勒出更复杂的画卷:盟科药业营收增长却深陷亏损泥潭。2025年上半年营收6697万元,同比增10.26%,毛利率高达84.79%,显见产品竞争力——创新药康替唑胺等抗菌药确有市场。但归母净利润仍亏1.39亿元,虽减亏31%,杯水车薪。拉长时间轴,2021年至2024年营收从766万元跃至1.303亿元,四年翻17倍,但同期亏损从2.263亿元扩大到4.407亿元,累亏13.08亿元。营收增长为何带不动利润?盟科点出要害:自有团队覆盖医院有限,产品商业化遇阻,无法“爆发式增长”。这恰是创新药行业的通病——研发烧钱如焚,上市后渠道薄弱。全球Top 100药企中,60%在上市初期现金流告负,盟科不过缩影。

  海鲸药业的介入,被包装成“产业赋能”的良方。盟科强调合作能降本增效,释放康替唑胺的价值,但深层风险不容忽视。其一,海鲸虽有生产经验,却无创新药操盘履历,跨界控股或水土不服。其二,10亿定增看似巨资,却仅够支撑两年研发(按年亏4亿推算),若销售未突破,资金链将再次绷紧。其三,控制权变更引发战略摇摆——张现涛背景神秘,若转向短期盈利,可能牺牲长期管线。创新药分析师李明(化名)指出:“这本质是场生存游戏。海鲸抄底控股,赌的是盟科专利价值;盟科卖身求存,代价是自主权。但股东减持潮显示,外资已丧失信心。”

  展望未来,盟科药业的命运系于三个支点:海鲸能否打通商业化瓶颈、定增资金效率、以及行业政策东风。中国创新药企正经历洗牌期,2024年科创板医药板块平均负债率47%,盟科的59%已属高危。若海鲸赋能成功,盟科或涅槃重生;反之,退市风险将成真。这场10亿救急,注定是2025年医药资本市场的标志性战役——它映照出一个行业的集体焦虑:科技与资本如何平衡?答案,或许在血流成河的财报里。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nbdnews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1678.html发布于 2025-09-23 11:17: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