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尔投资加码,入股需增资金
近期有消息称,英特尔的入股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想要成为英特尔的股东,除了原有的投资计划外,还需要增加一定的资金,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揭晓。
文|源Byte 柯基的柯
9月18日,一则公告,让整个硅谷的空气都变得非常不真实。
英伟达,这家AI时代的算力军火商,宣布将斥资50亿美元,战略入股昔日"宿敌"英特尔。
截图来源于英特尔中国官网
这太"活久见"了。
"此次历史性合作将英伟达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了两大世界级平台的融合。"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声明,充满了宏大叙事的味道。
在英伟达的规划中,自己将为英特尔定制x86 CPU,用于AI基础设施;而英特尔,则将生产并供应集成了英伟达RTX GPU的系统级芯片(SOC)。
随后,便是英特尔的股价一路飙升,盘前涨超29%,最终收盘价涨幅超22%,作为一个快要被时代放弃的昔日王者,已经很久没有在二级市场上感受到如此的快感。
毕竟,这笔交易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就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一个庞大的、堪称"芯片复仇者联盟"的财团,已悄然在英特尔的废墟之上集结。
一个月"爆改"英特尔
故事,早已开始。
剧本的开头,还是一出苦情戏,就在一年前。
市场上流传最广的版本,即"高通发起对英特尔的要约收购",当时传得有鼻子有眼睛,几乎快成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叙事:一个巨人行将倾倒,等待着被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吞并、肢解。
事情传着传着就没了下文,英特尔就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下,等来了新任CEO陈立武的加盟。
当英特尔自救的话题又被舆论提及之时,整个叙事开始提速,快得令人眼花缭乱。
第一位入局者,是孙正义和他的软银。
8月19日,软银集团宣布,将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战略投资20亿美元。
孙正义,他曾是"反制造"的信徒,声称"我对制造不感兴趣"。但现在,他亲手推翻了自己坚持近三十年的信条。
因为,他错过了一个天文数字。
2019年,软银清仓了手中持有的英伟达股份。当时,这被视为一笔成功的财务投资。但随后的故事,成了孙正义心中永远的痛——AI浪潮席卷全球,英伟达的股价坐上火箭,市值冲向4万亿美元。
软银错过的,是一个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机会,孙正义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拥抱英特尔的工厂,可以构建一个"Arm设计+英特尔制造"的新联盟。
随后,是份量最重的一位入局者,来自华盛顿。
"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必须立即辞职。"
8月7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条推文,毫无任何征兆地发出。
被瞄准的,是刚刚履新仅四个月的华裔CEO,陈立武。
攻击的弹药,来自共和党参议员的一封信,信中直指陈立武过往通过其创立的华登国际,与多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将CEO个人作为政治施压目标,风格非常特朗普,在前不久的那场饭局上,特朗普频频向一众硅谷大佬施压,活脱脱就是一个大型服从性测试现场。
陈立武,这位被誉为"最懂中国半导体"的CEO,被迫飞往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谈。
会谈的结果极具戏剧性。几天后,特朗普发帖盛赞陈立武。
紧接着,美国政府宣布,通过将《芯片与科学法案》中早已承诺给英特尔的约109亿美元联邦补贴,直接转换为这家公司高达9.9%的股权。总投资额,约89亿美元。
政府,从"送钱",变成了"当股东"。
至此,软银、美国政府、英伟达,这三方势力,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完成了对英特尔的"爆改"。
那个关于"被高通收购"的悲情剧本,被彻底撕碎了。
所有人的"靶心":晶圆厂
为什么是英特尔?
所有看似复杂的资本运作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唯一的、共同的目标。
晶圆厂。
晶圆厂AI概念图 | 源Byte制
或者说,芯片制造能力。
这是英特尔最核心、也是当前最大的价值。
英伟达需要英特尔为其定制x86 CPU,以完善其AI基础设施平台。孙正义的软银,则需要一个强大的制造伙伴,来实现他"Arm设计+英特尔制造"的闭环梦想。而美国政府,更需要一个强大的本土芯片制造商,来保障其供应链安全和"再工业化"战略。
即便英特尔在最关键的芯片制造工艺上,已经被台积电和三星远远甩开,整整落后了两代以上,但已经是美国本土的最优解了。
这样一来,所有人的诉求,都汇聚到了制造上,也就是英特尔位于俄亥俄州的新工厂。
这座投资高达280亿美元的工厂,原定于今年投产,但因为缺乏客户订单,几经延期,完工日期甚至被推迟到了2030年或更晚。
7月24日,英特尔曾发出警告,将不再推进在德国和波兰的项目,并计划将哥斯达黎加的封装测试业务整合至越南和马来西亚规模更大的生产基地中,同时进一步放缓俄亥俄州工厂的建设速度。
陈立武在员工内部信中表示,公司正在实施缩减约15%的员工总数的计划,年底全球员工总数将降至约75000人。英特尔已在第二季度完成了大部分的人员调整,精简约50%的管理层。
一个"没人要"的工厂,如今,却成了所有人争抢的战略资源。
巧合的是,就在上个月,软银已从富士康手中收购了俄亥俄州的一家前电动汽车工厂,以推进星际之门的数据中心项目。
高端芯片制造能力的极端稀缺性,可见一斑。
回望历史,英特尔曾是IDM(综合设计与制造)模式的开创者和无可争议的霸主,那句"Intel Inside"和标志性的"灯等灯等灯"音效,就是那个时代的蓝色记忆。
但在移动互联网和AI时代,英特尔的高管们屡出昏招,不断葬送历史级别的红利,用"我的前任们是一堆极品"来形容陈立武的心情,并不为过。
对于此时的英特尔来说,一面是令人崩溃的财务数据,2024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88亿美元,毛利率从历史性的60%骤降至32.7%。
另一面硅谷资本与特朗普政府的意志,这场看似被动的"包办婚姻",对陈立武和英特尔而言,也不是不能接受。
至少,英特尔有了再上牌桌的机会。
去台积电化
这盘大棋的真正对手,并不在牌桌之上。
台积电,这家由张忠谋创立的晶圆代工厂,是整个故事中一个"隐形的主角"。
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巨头,包括英伟达、苹果、AMD、高通在内,都高度依赖它的代工。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的份额,超过了惊人的六成。
虽说台积电只代工,不涉足上游,但巨头们总是怕有意外发生。
扶持英特尔,本质上,就是想找个可控性更强的"备胎"。
路透社分析指出,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协议将给台积电带来压力。英伟达目前的旗舰芯片均由台积电代工,未来不排除部分订单转向英特尔。
关于平衡供应商,苹果最有发言权。
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早期,苹果处理器的核心供应商是三星,但两家公司的关系异常微妙,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迅速转冷。三星不仅是供应商,更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它甚至在内部报告中写道:"只要Galaxy手机更像iPhone,它就会变得更好。"
直到现在,三星都是苹果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竞争对手。
9月15日,Counterpoint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实现连续第二个季度增长。苹果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同比大增11%。
图片来源于Counterpoint
对于素来以对供应链的强势把控著称的库克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制衡方案。
于是,他找到了张忠谋。打动库克的,是张忠谋向所有IC设计企业作出的那个著名的承诺:"台积电永远不会与客户竞争。"
这个承诺,最终为台积电赢得了苹果的信任,也开启了它长达十余年的代工霸权时代。
这个成功的历史案例,为今天众巨头扶持英特尔的战略,提供了完美的注脚。
"五十余年来,英特尔始终是创新领域值得信赖的领导者,"孙正义在收购的声明中明确表态,"此项战略投资体现了我们的信念——随着英特尔发挥关键作用,美国先进半导体制造与供应链将实现进一步扩张。"
而地缘博弈,则成了这场运动最强的催化剂。
星际之门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一场经济革命。其目标是通过算力垄断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项目强制要求60%以上设备采购自美国本土厂商,直接拉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英特尔俄亥俄晶圆厂等企业产能,削弱它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全球地位。
星际之门计划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由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定制化AI芯片和量子计算模拟技术构成的算力网络,其规模与战略意义堪比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
该项目规划建设25座超算中心,其中首座得州奥斯汀园区已部署超100万块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算力密度达传统数据中心15倍。到2026年,全网算力将占全球AI算力市场的35%,形成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根据美国芯片产业协会的数据:1990年,美国生产的芯片占全球总量的37%。如今,这个数字,仅为12%。东亚地区,则占据了全球芯片制造量的75%。
这个数据,将巨头们的商业考量,与特朗普政府的安全焦虑,形成了共振。
下一个上船的会是谁?
英伟达虽已出手,但还是感觉差点意思。
这个"爆改"英特尔的项目,还缺一个算力缺口来驱动。
星际之门,一个不在江湖,却处处都有其影子的项目,是时刻影响英特尔的超级变量,若没有星际之门,孙正义与特朗普政府不会果断出手英特尔。
星际之门计划最初由OpenAI、软银集团及甲骨文于2025年1月共同发起,初始投资目标为1000亿美元,随后陆续加码至5000亿美元。
当特朗普高调宣布这个计划时,OpenAI、软银集团及甲骨文向白宫承诺,这个计划将创造数万就业岗位。
OpenAI的掌门人奥特曼曾多次公开抱怨,现有的云计算资源,即便是来自最大支持者微软的Azure,也已无法满足其训练GPT-5等下一代超大模型的需求。
这种对算力的极度渴求,是整个故事的根本驱动力。
孙正义"已经全力押注OpenAI",并承诺为其提供巨额资金。他投资英特尔,构建"Arm设计+英特尔制造"的联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OpenAI以及他自己的ASI(人工超级智能)梦想,打造一个不受制于现有霸主(英伟达+台积电)的全新硬件供应链。
传统叙事里,英伟达是英特尔的死敌。但加入了OpenAI这条线后,逻辑就变了。OpenAI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但它也正在与博通等合作研发定制芯片,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的过度依赖。
英伟达入股英特尔,为英特尔定制CPU,本质上是在主动适应OpenAI等超级客户的需求——即提供一个CPU+GPU的集成解决方案,从而更深度地绑定自己与OpenAI的关系,防止被"去英伟达化"。
对于陈立武和英特尔来说,有了OpenAI这个"超级订单"的预期,英特尔的代工业务(IFS)才有了真正的商业前景,其所有的内部改革和技术追赶,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这样一来,OpenAI的出现,将所有看似独立、且矛盾重重的"全明星",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OpenAI还带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握重金的玩家——甲骨文。
2025年9月11日,一则消息震惊了市场: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总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
作为AI史上最大的一笔订单,直接闪瞎整个硅谷。
消息传出后,甲骨文的股价盘中一度飙升超过40%,将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个人财富,在一天之内推高了超过1000亿美元,一度超越马斯克,体验了一把"世界首富"的感觉。
这场商业豪赌最直接的市场反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盘棋的巨大赌注。
但甲骨文,也为此进行了一场高风险的财务豪赌。其自身的债务负担(负债权益比高达惊人的427%),与OpenAI这家尚未盈利的初创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至此,整个"攒局"的本质,已清晰可见:它不再是单纯地拯救英特尔。
它是在为OpenAI所代表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未来,在甲骨文这个核心算力供给方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全新的、不受制于单一供应商(台积电)的、美国本土可控的下一代基础设施。
在这个宏大的生态蓝图里,OpenAI的AI算法、软银的资本、美国政府的政治背书与资源支持、甲骨文的数据中心,与一个由英伟达(GPU)+ 英特尔(CPU+制造)+ Arm(新架构)构成的全新硬件生态,形成一个硅谷全明星阵容。
每一个玩家,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么,下一个参与爆改英特尔的,会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1492.html发布于 2025-09-19 17:54:1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