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携手麻省理工深入纤维级智慧睡眠研究
慕思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共同开展智慧睡眠研究的“纤维级”深入探索,双方共同研究旨在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睡眠质量和舒适度,此次合作将借助麻省理工的科研实力,挖掘纤维材料在睡眠领域的应用潜力,共同推动智慧睡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双方的合作有望为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2025年AI硬件浪潮全面爆发,从消费端的智能设备到垂直领域的场景化硬件,AI正在重构人与终端交互的方式,而睡眠领域正成为这场爆发的关键落点——以“微型芯片+柔性传感”为核心的AI硬件,正打破传统睡眠监测的局限,成为重构智慧睡眠体验的核心动力。
作为行业领先的智慧健康睡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慕思集团长期致力于健康睡眠系统和基础科学研究。
10月27日,慕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研发项目FiberCircuits(智能纤维)官宣,慕思将与MIT媒体实验室进一步签署针对性研发合作协议,通过共同研发智能纤维,从深入推动底层科学技术发展的维度,来让AI睡眠产品变得更加聪明。
这是一个旨在实现智能纤维从0到1突破的挑战性项目。其目标是把AI的“大脑”(微型AI芯片)和“神经”(传感器)织进每一根纤维里,让布料真正会思考,融入床垫和枕头中,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提供持续、精准的守护。
媒体交流会上,慕思集团首席技术官陈文泽指出,要想智能硬件跟用户更好的去互动,数据是一切。“如果我们不能够采集到更多指征性的,以及更多连续性时长的数据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从数据发掘价值,去跟用户去互动的。”
为了突破数据瓶颈,智能纤维就是其选择的技术路径之一。智能纤维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传感器,除此之外,慕思还在国内布局了其他形态的传感器,比如柔性电子。
慕思在AI睡眠的科学研究上持续投入,今年初更明确提出了“All in AI”战略。此次慕思与MIT的合作,更标志着中美科研在智能软材料领域进一步深入,也将推动AI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进入新阶段。
这不仅是AI与睡眠材料的结合,更将为整个睡眠行业的AI革命注入新动能。
智能纤维的探索
慕思与MIT媒体实验室的合作始于2024年,旨在通过MIT的科研资源推动智能睡眠技术的创新,与慕思的产业应用场景,共同探索AI睡眠解决方案。
此次慕思与MIT媒体实验室的合作,聚焦于智能纤维。这并非简单的材料改良,而是一项旨在实现“可编织智能” (Weavable Intelligence) 的底层技术突破,在纤维内部集成感知、计算与反馈系统,实现柔性材料的自主智能。
要实现这一能力,智能纤维本身采取了一体化设计,集信号采集、边缘推理与反馈机制于一体。
具体而言,纤维中嵌入的微型传感器可实时捕捉呼吸、体温、皮肤电反应乃至微动信号;集成的AI芯片通过优化的tinyML算法,在纤维本地即可进行边缘推理,保护隐私且响应迅速;与此同时,纤维具备光、声或微刺激等反馈机制,用于算法验证和信号交互。
智能纤维的优势性体现在非侵入式、低功耗、高舒适性、耐用性及响应精度,其核心工艺是将当前可用的最小集成电路(目前尺寸小至0.9毫米),嵌入到可编织的柔性电路中。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技术研发,慕思与MIT媒体实验室合作目前仍处于从0到1的“研究验证阶段”。
这种“顶尖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生态”的共创模式,在双方的分工中尤为清晰。MIT团队领衔基础研究、系统架构与核心算法设计;而慕思所代表的中国合作团队,则承担了“系统工程化与睡眠场景验证”的关键角色。
中国合作团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点,一是结合中国在睡眠科学与家居健康领域的研究基础,构建实验模型与测试平台;二是提供大量针对不同人群睡眠姿态与呼吸特征的数据,支撑信号采集与算法训练;三是协助完成睡眠监测相关的多维信号标定实验;四是参与纤维材料的批量化测试,确保模型训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
基于这样的合作机制,双方已经建立了可持续的技术交流与人才互动机制。
为验证技术,团队已开发出多种实验样机,包括用于测试低密度分布式传感网络在睡眠姿态识别中的灵敏度的智能床垫验证平台;整合了PPG(光电容积脉搏波)与EMG(肌电)模块,用于研究呼吸节律的和夜间肌肉活动的检测准确度的智能眼罩样机。
以及基于IMU(惯性测量单元)与皮肤电传感器,用于分析压力变化与环境反馈的动态关系的智能枕部结构。
这些实验样机的目的,均是为了在复杂睡眠场景下,验证AI算法的信号解析能力与人机耦合效果。
该项目团队的未来计划包括在未来一年扩大样本群体与实验场景,并推动部分算法与测试协议的联合发布,以促进全球科研协作。
AI驱动睡眠革命
AI技术正成为破局睡眠困扰的重要工具。
慕思联手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5AI时代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62%的受访者正在经历睡眠困境,睡眠困扰正从“普遍困扰”向中重度“慢性病”演化,大众平均睡眠时长从7.02下降到6.67小时。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借助外力助眠,但有六成的消费者对传统的助眠产品不感冒,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七成消费者表示未来愿意购买AI智能床垫。
与此同时,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5349.3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6586.8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科技助眠领域增速显著,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90%,预计2027年突破200亿元。
这意味着,AI正在重新定义人与睡眠的关系,而让科技如织物般自然融入生活,推动AI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进入新阶段,则是慕思此次智能纤维项目的核心理念。
智能纤维可以算是AI落地的下一代平台:就像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载体一样,智能纤维正在成为“环境智能”和“具身AI”的关键载体。慕思与MIT的合作,正是在打造这个未来的基础设施。
智能纤维是当前柔性电子和智能家居交叉领域的一个热点。它不仅是材料与AI的结合,更是一种让计算与感知成为生活本身一部分的科学理念延伸。
长远来看,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将覆盖睡眠研究、康复辅助、非侵入式健康监测、智能卧具、健康监测研究、纺织智能化及人机融合等多个领域。
要让睡眠产品更懂用户,数据是重中之重。
陈文泽表示,目前用来统计数据的传感器还是局限的。在让用户体验无感的基础上,监测温度、湿度、压力等对睡眠的影响,同时未来用一套传感器来把这几个数据都采集上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因此,慕思在找更多的合作伙伴来一起做共创。
对于慕思而言,智慧纤维的集成传感功能将提升慕思AI系列产品记录人体活动数据,疾病预警等功能性能力,同时在产业端,大规模的产品层面应用将提升智慧纤维在落地应用程度。
慕思与MIT的这种“顶尖学术研究+产业应用生态”的共创模式,代表了行业寻求技术突破的一种重要路径。
作为深耕健康睡眠领域二十余年的领军品牌,慕思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提升人们的睡眠体验。
去年慕思还与华中科技大学携手,联合东莞市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家前沿医疗机构,启动了基于BCG信号的智能床垫技术攻关,旨在通过无感监测房颤等健康问题,并开展了临床验证。
陈文泽指出,采集到的BCG数据、湿度温度数据到底怎么用只有睡眠行业自己去研究,去改进算法、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体验。
在AI技术上探索了两三年后,今年3月,慕思更明确提出了“All in AI”战略,要从“全球优质睡眠资源整合者”转型为“全球最大智慧健康睡眠解决方案提供商”,借助AI技术重新定义产品。
随着慕思深入到智慧睡眠底层技术的研究,一场智慧睡眠革命正在蓄势待发。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355.html发布于 2025-11-02 16:31:5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