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客单价从8元暴涨至35元,销量却暴跌70%:年轻人为何抛弃‘炸串刺客’?

访客 2025-07-25 17:05:38 27675
客单价从8元暴涨至35元,销量却暴跌70%:年轻人为何抛弃‘炸串刺客’?摘要: 文 | 听风译码深夜十点,某二线城市的商业街渐渐安静下来,但一家网红炸串店门口依然排着长队。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店员...

文 | 听风译码

客单价从8元暴涨至35元,销量却暴跌70%:年轻人为何抛弃‘炸串刺客’?

深夜十点,某二线城市的商业街渐渐安静下来,但一家网红炸串店门口依然排着长队。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店员在油锅前忙碌地翻炸,竹签上的食材裹着金黄的面衣,撒上辣椒粉的瞬间,香气混着热气扑面而来——这是2021年炸串行业最风光的画面。彼时的资本眼里,炸串是“夜宵界的炸鸡排”,是“下沉市场的完美标的”,是“下一个万店连锁的种子选手”。喜姐炸串年卖16亿,夸父炸串融资超五轮,全国门店动辄上千家,连蜜雪冰城都在奶茶店里塞进炸串,试图复制“左手奶茶右手串”的消费神话。

但仅仅两年后,剧情急转直下。2023年,全国炸串企业闭店率飙升至32.2%,几乎每开出三家店就有一家倒闭。曾经需要排队两小时的“顶流”,如今门可罗雀;资本从疯狂追捧到集体撤退,留下满地加盟商的叹息和消费者的吐槽:“人均三十还吃不饱,这哪是炸串,简直是‘刺客’!”

这场狂欢与崩塌的背后,藏着消费升级的悖论、资本扩张的贪婪,以及一个朴素的真理:当美食脱离了“好吃不贵”的本质,再华丽的包装也不过是泡沫。从四川乐山的草根小吃到资本游戏的“牺牲品”,炸串的五年沉浮,恰是中国消费赛道野蛮生长与理性回归的缩影。

炸串的起源,藏着中国最接地气的生存智慧。上世纪90年代,四川乐山的夜市里,小贩们用竹签串起土豆、豆腐、鸡胗,往滚油里一丢,再撒上辣椒面和孜然粉——这种“便宜管饱、烟火气十足”的小吃,迅速成为打工人的夜宵首选。没有精致的装修,没有连锁的品牌,夫妻店、路边摊撑起了炸串的江湖:一口吱吱作响的油锅,一条沾满油渍的围裙,老板的吆喝声混着油香,构成了最鲜活的市井图景。

尽管群众基础雄厚,但炸串长期顶着“三摊小吃”(地摊、摊贩、低端)的帽子。它像极了中国无数传统小吃:有品类无品牌,有口碑无规模,默默喂饱了无数深夜饿鬼和酒疯子,却始终走不进商场,登不上资本的牌桌。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消费升级的浪潮席卷餐饮业,但一线城市的“精致餐饮”已趋饱和,创业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这里藏着被忽视的“沉默大多数”:他们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却缺乏优质的消费选择。炸串,恰好踩中了所有痛点。

“它太适合被资本改造了。”一位曾参与炸串项目投资的VC合伙人回忆,“受众广(男女老少通吃)、模式轻(无需大厨,食材半成品化)、复制快(中央厨房解决串串,培训几天就能上岗),简直是天选的万店品牌。”更关键的是,当时餐饮界“万店品牌”稀缺(除蜜雪冰城、绝味鸭脖外,几乎无人突破),而炸串赛道几乎空白——“这不是风口,是什么?”

2018年,北京的袁泽路创立“夸父炸串”,南京的王宽宽推出“喜姐炸串”,誓要给“三摊小吃”穿上连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新衣。他们打着“让炸串走向全国”的旗号,用互联网的打法重构传统小吃:设计国潮风门店、打造网红IP、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营销,甚至请来明星代言——炸串,从此不再是“低端小吃”,而是“年轻人的新国潮”。

资本的涌入让炸串彻底“出圈”。2019年末至2020年,炸串赛道如被打激素般疯涨: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注册炸串企业达7386家,较2018年飙升138.5%(要知道,这可是疫情第一年,餐饮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这一数据堪称魔幻)。

2021年,炸串彻底被资本捧上神坛。夸父炸串半年内连拿三轮融资,累计超1.5亿;喜姐炸串更猛,A轮融资达2.95亿,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顶级机构。热钱烈火烹油,炸串成了财富密码:蜜雪冰城在奶茶店塞入炸串,幻想“左手奶茶右手串”的消费场景;北京、上海的大众点评上,炸串搜索结果动辄数千条;更魔幻的是“万物皆可炸串”:炸串+酒馆、炸串+麻辣烫、炸串+咖啡……跨界玩法层出不穷,仿佛只要搭上炸串,就能复制“奶茶经济”的奇迹。

一位参与过某头部炸串品牌融资的FA透露:“当时投资人根本不看数据,只要故事讲得好,估值就能翻几倍。大家都在赌‘万店连锁’,赌‘供应链利润’,赌‘下一个绝味’。”

但这场狂欢从一开始就埋着隐患:资本追逐的从来不是“美食”,而是“规模”。他们用互联网的打法改造传统小吃,却忽略了餐饮业最核心的逻辑——味道、性价比和口碑。

资本为何押宝炸串?因为这桩生意的“故事”太诱人:

在资本眼里,炸串是“为快速扩张而生”的模式:培训简单、操作标准化、复制成本低,比煎饼果子、肉夹馍更适合“万店连锁”。一旦门店数量爆炸式增长,后端供应链的利润将远超前端销售——这简直是餐饮界的“完美模型”。

但现实很快给了资本一记耳光。

炸串的核心问题是“易腻”。油腻、重口的食物偶尔吃是享受,天天吃则成了负担:胃受不了,钱包更受不了。更致命的是,连锁品牌为提升利润疯狂涨价——路边摊几毛一块的串,进了连锁店价格翻倍甚至翻三倍,客单价轻松突破三四十元。

“以前吃炸串是解馋,现在吃是‘交智商税’。”95后消费者小林吐槽,“人均三十还吃不饱,这钱够买两杯奶茶加个小吃了。资本把平民美食搞成‘刺客’,我们凭什么买单?”

曾经靠“性价比”打天下的炸串,在资本的改造下沦为“街头刺客”。消费热情断崖式下跌,复购率成了笑话——年轻人可以为一杯30元的奶茶排队,但不会为30元的炸串反复买单。

炸串的“低门槛”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选址内卷。县城步行街上,四五家不同品牌的炸串店贴身肉搏,客流被无限稀释;总部承诺的“运营支持”“流量扶持”落地时几乎为零,加盟店开业即巅峰,后续全靠自己硬扛。

“总部只会催我们进货,说‘供应链利润是他们的核心’。”一位夸父炸串的加盟商透露,“我投了30万开店,前三个月月均亏损2万,第四个月直接关门——总部连退押金都不肯。”

资本和品牌方赚的是加盟费和供应链的钱,风险全部转嫁给底层加盟商。据统计,2023年炸串行业加盟商的亏损率超过60%,而品牌方却通过供应链和加盟费赚得盆满钵满——这哪是“万店连锁”,分明是“万店割韭菜”。

餐饮业最怕食品安全问题,而在品牌高速扩张期,管理极易失控。重复用油多久换一次?食材是否新鲜?操作是否规范?这些问题在“疯狂开店”的压力下被选择性忽视。

2023年5月,某头部炸串品牌被曝“用地沟油”,舆论哗然后门店客流暴跌80%,至今未能恢复;同年8月,另一品牌因“食材过期”被罚款50万,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怒斥:“吃路边摊图的是便宜和烟火气,你既贵又不放心,还图啥?”

食安危机对品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位餐饮行业分析师指出:“消费者对小吃的容忍度很低——你可以贵,可以难吃,但不能不安全。一旦信任崩塌,再多的营销也救不回来。”

炸串的崩塌,本质是资本将“民生品类”强行架上火箭的后果。传统小吃的发展逻辑是“稳扎稳打”:先积累口碑,再逐步扩张,最后形成品牌。但资本要求“大跃进”:用互联网的烧钱模式快速开店,用营销大战制造热度,用加盟模式转移风险——结果就是门店数量爆炸式增长,但产品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完全跟不上。

更讽刺的是,资本捧出的“高端炸串”,定价远超路边摊,却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价值:味道大同小异,食材未必更新鲜,环境未必更干净,唯一“高端”的只有价格。当消费者发现“花钱买的是智商税”,市场容量和消费热情自然被严重透支。

“资本太急了。”一位餐饮连锁品牌创始人感叹,“他们想用三年走完别人十年的路,但餐饮是‘慢生意’,口碑需要时间沉淀,供应链需要打磨,管理需要迭代——这些都不是钱能快速解决的。”

炸串的技术门槛极低,各家口味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惨烈。为了差异化,品牌们开始“创新”:推出“网红串”(如芝士榴莲串、彩虹吐司串)、打造“主题店”(如国潮风、赛博朋克风)、搞“跨界联名”(如和奶茶、酒馆绑定)……但这些“创新”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解决核心问题:性价比低、食安隐患、口味疲劳。

“消费者不是傻子。”一位餐饮行业观察者指出,“你可以用营销吸引他们第一次,但留不住第二次——最终比拼的还是‘谁更好吃、更便宜、更放心’。而多数网红炸串店,连这一基本要求都做不到。”

炸串本身没有原罪。街头巷尾的油锅、升腾的烟火气,承载着普通人对简单快乐的追求。它需要的不是资本的狂轰滥炸,而是对产品本身的敬畏:用好油、好料、好火候,做“好吃不贵”的串;对经营规律的尊重:稳扎稳打扩张,而非盲目加盟圈钱;对加盟伙伴的责任:提供真正的运营支持,而非“割完韭菜就跑”;对消费者钱包的真诚:不靠涨价割韭菜,而是靠口碑赢回头客。

事实上,那些未被资本染指的“老炸串摊”,依然活得滋润。在四川乐山的老城区,一家开了30年的“张嬢炸串”每天排长队,老板坚持用非转基因油、每天现串食材、价格始终亲民(荤串2元、素串1元)。“我儿子想让我搞加盟,我说‘别折腾,把串炸好,比啥都强’。”老板笑着说。

疫情期间,这家小店反而逆势扩张,在周边开了三家分店。“消费者不是不喜欢炸串,是不喜欢‘又贵又难吃’的炸串。”一位常客说,“张嬢的串,吃的是回忆,是放心,是‘钱花得值’。”

炸串的故事,是近年来无数被资本捧上神坛的消费赛道的缩影:从共享单车到生鲜电商,从新式茶饮到炸串小吃,剧本何其相似——资本热钱涌入、疯狂开店扩张、营销大战内卷、行业恶性竞争,最终泡沫破裂,一地鸡毛。创业者、加盟商、消费者,最终都成了代价。

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每一次资本狂欢后,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回归商业本质的品牌。炸串也不例外——当喧嚣散去,油温冷却,消费者会用嘴投票:能把一串土豆片或鸡胗做得既好吃又放心,还价格实在的店,永远都有生意。

“资本可以捧出一个风口,但只有回归商业本质,尊重市场规律,站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沉淀出穿越周期、真正有价值的品牌。”一位餐饮行业投资人总结道,“炸串的未来,不在资本的剧本里,而在消费者的嘴里。”

炸串的崩塌,不是“夜宵之王”的陨落,而是资本贪婪的注脚。它提醒我们:任何消费品类,一旦脱离了“民生”的本质,被资本异化为“金融游戏”,崩塌就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曾经挥舞钞票的资本和急于求成的品牌们,当潮水退去,除了裸泳,你们还留下了什么?是满地的加盟商投诉,是消费者的信任崩塌,还是一个被玩坏的品类?

而那些还在坚守的炸串摊老板们,你们只需要稳住油温、控制火候、坚持用好油好料——消费者都不是傻子,该是你们的生意,谁都抢不走。毕竟,吃货们的嘴和胃,永远在等待真正的味道。

毕竟,美食的本质,从来不是资本的故事,而是人间烟火里的那一口满足。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