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品的黄昏,旅游的黎明

文 | 表外表里 ,作者 | 周霄 谭鸠云 张冉冉,编辑 | 付晓玲 曹宾玲
人工智能大爆发后,黄牛党又多了一项暴利业务——炒“AI入场券”。
ChatGPT横空出世时,仅代注册服务,黄牛就月销超3万单;一夜爆红的Manus,内测邀请码被炒至5万天价;如今,赚钱风向标们又盯上飞猪“问一问”,邀请码被倒卖到40一个。
二手市场一次次的疯狂,利用的正是科技浪潮下的FOMO心态:错过最接近人类的“六边形AI战士”,就像进入21世纪却拒绝通网;而忽视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跟移动互联网时代里看不见安卓一样危险。
在线旅游也是如此,在这个消费者需求高度分散、零碎化的行业里,即使有飞猪这样专攻年轻化、个性化出行的玩家,仍有海量市场因“难以一对一”而未被满足。
随着AI的风从大模型底层吹到服务领域,行业终于有了打破天花板的希望。
可以看到,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的AI垂类应用纷纷亮相,飞猪“问一问”也赶在五一前迭代出最新版本,这些产品不仅让“批量定制化”走进现实,相比于东抄一下、西编一点的大厂AI助手,也更懂游客们的心。
破坏性创新出现了,不想被时代列车甩下的从业者,自然疯抢起“门票”。这一声枪响,也预示着在线旅游的新一轮战争,拉开了帷幕。
一、AI狙击套壳主题游,圆梦“千人千面”
旅游爱好者们或许已经留意到,“私人定制游”越来越水了。
花高价在平台上报的高奢私家定制,到头来和普通游客走一样的热门路线;自己横跳一堆APP做的攻略,一不小心“落日倒影”圣地变枯水沟。
这让游客们怨声载道,但身处旋涡中心的商家们,实际也很委屈。
不久前,“五一”订票的高峰期,某OTA无法搜索南航机票的消息,冲上了热搜。而南航的“拉黑”解释是:销售代理违反协议条款。
这不是个例,2016年南航就曾因“价格体系混乱”,中断与该OTA平台合作。国航、东航等航司,也多次对OTA发起“渠道整顿”。
这背后,是上了平台之后,商家会不由自主卷入比价漩涡。“价格战”下,商家们疲于应付压力,分给个性化服务的精力有限。
当然,OTA平台上并非都是标品商家,如下图,“长链条、细分工”的旅游链上,存在大量单体民宿、地接等非标长尾商家。
但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
GMV、转化率、用户停留时长、点评质量指标决定的搜索排名,在财大气粗的大型旅行社、连锁品牌眼里,是高频促销抢占曝光位的名利场;落在订单量少的小型地接社身上,意味着很难有“出头”机会。
说白了,商家们并非不想做好个性化服务,而是在主流的OTA平台上,条件难允许。
这样一来,主打标准化商品的OTA平台们,在个性化游输出上显得“越努力越心酸”。
可以看到,这些平台上的主题游标题,个比个的有特色,如搜索西双版纳,泼水节体验、亲子游主题、雨林徒步团等各种推荐争相涌现。
然而一扒路线细节会发现,几乎都是“主题套壳”游戏:去的地方大同小异;更甚者,打着深度体验大象同行标签,实际却是大象展览。
相比之下,以小众游、自由行等切入,本身汇聚众多中小商家的OTP平台飞猪,以及马蜂窝这类靠攻略起家的内容平台,显然对这一块更在行。
不过,面对需求层面的大变迁,他们同样有点“手忙脚乱”。数据显示,2019年马蜂窝合作酒店数,仅为Booking的12%。
标品供应不足下,时不时会爆出“预定的酒店机票行程,后台显示预定成功,但按计划前往却找不到预定单”等履约问题。这对用户体验,无疑是一种挑战。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模式下,无论是标准化大单品平台,还是个性化服务平台,都难以做到“千人千面”。
而目前各平台争相布局的AI功能,对这些痛点开出了新药方。
比如,五一想去西双版纳玩的游客,直接向AI输入“西双版纳4日游”,就能出来一套方案,无需景点、酒店、交通等来回跳转。
甚至飞猪“问一问”,可以调动多个智能体,如输入“3个人玩5天,预算5000元,需要宠物友好酒店,不坐公共交通”,路线定制师马上规划行程,智慧交通顾问查路线,攻略达人和酒店顾问推荐住宿和景点,快速给出一份指南。
原因无他,纯粹是“AI脑”比人工,匹配更高效——单一交互变AI双向沟通,平台更理解每个用户想要什么;同时,平台上的大量信息,被AI统一归纳理解,实现快速精准推荐。
拿飞猪酒店来说,引入AI应用后,供给侧累计匹配近600万条酒店标准信息,新增酒店的信息匹配准确率在98%以上。
这样一来,标品商家有更多的空间,做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小众商家也能出头,定制产品的生态真正流动了起来。
而“千人千面”的新产品模式,最终会指向「行业剩余」的再提高。
对游客来说,当旅行从“标准化快餐”变成“定制化私房菜”,心理得到超预期的满足,出手会格外大方。比如,在喀纳斯,和大众不同的“300元骑马登顶俯视湖景”路线,天天爆满、大排长队。
生产者层面也是类似逻辑:“人情味”替代“标准化流水线”,以低成本的情感投入,换取游客“为情绪价值买单”的高溢价。
由此,买卖双方都觉得「赚了」,行业整体的「快乐值+财富值」增加。
不过,AI东风吹进旅游界,在线平台的策略却走向了分化。
二、携程们“锦上添花”,飞猪们用AI抢增量蛋糕
“AI只起辅助作用,不能指望AI替代客人决策。”旅游大模型卷生卷死之际,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用一席话,给烈火烹油的行业「降温」。
然而,飞猪CEO庄卓然却坚持“要矢志成为一家AI驱动的智能化公司”,马蜂窝创始人陈罡甚至认为,AI可能会“把旅游业重新再做一次”。
两种态度,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是在线旅游下半场竞赛的AB面——all in AI大搞定制服务,对标准化OTA平台有利也有弊,个性化OTP平台却可以借此制造一场奇袭。
数据显示,携程、同程等平台,45岁以上用户占比近半;而飞猪们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超过7成用户是90后。
这背后折射的,是商旅出行和家庭出游占据了OTA平台的大头;个性化OTP平台,则更看重愿意为新奇、有趣旅行买单的年轻人。
如此一来,同样是AI推荐的N种路线,落在前者的用户眼里,意味着脱离了舒适区,一不小心就得翻车;对后者来说,却像拆盲盒一样,有着别样的惊喜。
说白了,用户偏好不一样,自然会影响平台的路线选择。
不过,用户只是影响因子之一,在加码AI这件事上,算法基础、数据内容、供应链响应能力都会左右玩家们的方向。
以算法来说,目前大多数OTA平台的AI产品,是在DeepSeek基础上加点“外挂”,比如在生成结果上添加景点图片、商品购买链接等,创造的便利有限。
与之相比,飞猪们则是想做到“所见即所得”——既然问了行程建议,就把具体坐哪趟车、住哪家酒店,何时去哪个景点打卡,都给一一安排明白,且各个商品都是实时在售的。
尽管这样做的代价,是数据集建设、大模型调教等方面的难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可以看到,不只是DeepSeek,飞猪还接入了通义千问的模型。
但上述说过,“千人千面”的新模式达成后,有望撬动「行业剩余」再提高,长远来看很划算。
因此除了模型,飞猪还争取了阿里生态资源的加持,以实现用户需求理解更深、服务周期更完整,让AI更能“读懂人心”。
不止飞猪,海外OTA平台expedia,去年也一口气在ins和TikTok上招募了100多位网红,通过真金白银砸钱激励他们创作,补足旅行攻略与经验内容的短板,分定制游市场的一杯羹。
然而光有海量数据还不够,当下跟着AI去旅游各种“踩坑”的吐槽满天飞:三年前关门的餐馆列入了“必吃榜”;三月下旬就开谢了的樱花,成了四月必打卡行程……
只因这些AI产品,虽然能瞬间梳理出十几种旅行方案,可从烂大街的观光流水线里糅杂出的攻略,借鉴意义不大。
而“问一问”不同,其不只是用户问、AI答,还补充了许多真人的兴趣、点评等,机器味明显没那么浓了。
支撑这点的,是飞猪一直致力于做旅游行业里的“淘宝”,让酒店、景区、旅行社在上面自由开店、招揽顾客,积累了丰富的内容。
以出境游为例,飞猪曾透露,平台每天有超5000位的境外玩乐商家客服在线答疑,为用户带来世界各地的一手讯息,日均互动问答次数达300-400万次,旺季可能会突破600万。
有了这些真实分享和互动的持续投喂,AI面对提出相同问题的不同消费者时,能判断出其更青睐名胜古迹还是想体验摩登都市,进而“投其所好”。
甚至,最新版本的“问一问”,在与用户的互动中,还会主动追问“有比较想去的区域可以告诉我”等问题,引导用户说出心底的想法。
而这样的“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是个性化出行平台所渴求的。
过去,这类平台有一大痛点:定制服务难以规模化。马蜂窝陈罡就说过:“中小商家受人手短缺等因素制约,难以摆脱日常冗杂的工作,投入到个性化的产品打造与服务中。”
如今,AI可以化身“24小时旅行定制师”,突破打工人的极限。且OTP模式下,哪里有钱赚,商家就往哪里扑,不用担心供给跟不上、无法完成交易闭环。
更进一步说,旅游从业者们解放双手后,又可以把心思扎进那些必须亲力亲为的环节,使整个服务过程更温暖、更具人情味,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涌入定制游。
一片蓝海在眼前,飞猪、马蜂窝们当然要争着抢着入局。
小结
回望中文互联网三十载风云,在未被主流叙事编码的领域里,往往能诞生一些庞然大物。
电商赛道已有“万能的淘宝”,却还是杀出了“3C家电第二天送上门”的京东,而拼多多又从猫狗忽视的五环外异军突起;快手也是如此,利用十八线城市老铁被抖音压抑的土味表达欲,长期稳坐短视频老二的位置。
在线旅游行业本来也该上演类似剧情,然而个性化出行被“非标需求”这一枷锁按住了。如今,AI成了那把开锁的钥匙,旅游市场或许要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