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

访客 2025-07-03 16:47:03 32768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摘要: (图片系AI生成)7月3日,近来的热门股长城电工(600192.SH)再度高开,以11.39元价格刷新其近9年以来的新高...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

(图片系AI生成)

7月3日,近来的热门股长城电工(600192.SH)再度高开,以11.39元价格刷新其近9年以来的新高。不过,高开后分歧加大,震荡下行,上午换手率即达到28.32%。截至午盘,报10.61元,涨2.51%。

实际上,这已经是长城电工近期掀起的第二轮暴涨行情,如时间拉长,该股相对活跃,间歇性拉出大涨行情,只是最近两次更加“暴力”,均为连板行情。复盘来看,知名席位频频现身龙虎榜,量化和游资借热门概念携手收割。

与股价暴力拉升背离的是公司羸弱的基本面,公司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亏损8年,归母净利润连亏5年。由于主营的高中低压开关等产品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煤炭、水利、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当热点轮动,其就被当作相应概念被爆炒,更显荒诞色彩。

量化收割

长城电工第一轮的连板行情始于5月26日,当日开始,连收3个涨停板,第4日盘中拉高回落,刷新近5年的高点;此后股价快速回落,6月23日开始酝酿新的行情,6月30日、7月1日、2日再连收3个涨停板,7月3日高开,创下近9年的新高。截止今日午盘,这一轮行情,短短几日又上涨近50%。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

(长城军工日K线图,来源:wind)

而此番两次大涨,背后都有量化资金和游资的助力,且收割色彩浓厚。5月27日的龙虎榜数据显示,“量化打板”所在的开源证券西安太华路在25-26日大举买入1631万,27日则卖出1794万;“量化基金”摩根大通中国银城中路也在27日卖出779万。6月3日,集中散户的“东财拉萨军团”大笔买入,顶级游资“消闲派”“作手新一”及“量化基金”所在的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华泰证群总部则悉数砸盘卖出,当日直接跌停。

同样的戏码在最新一轮连板中上演,6月30日,“量化打板”所在的开源证券西安西大街、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领衔各买入1365万、963.1万,7月1日,二者各卖出1502万、957.5万“跑路”。而7月1日高点冲进去最多的,又是“东财拉萨军团”。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

(长城电工7月1日龙虎榜,来源:wind)

时间再拉长来看,长城电工颇得量化和游资偏爱。在去年的几波行情中,就频频出现“量化基金”国泰君安总部、摩根大通中国上海银城中路,“量化打板”所在的开源证券西安西大街、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以及“低位挖掘”“炒股养家”“作手新一”“玉兰路”等游资的身影。

扣非连亏8年

长城电工主营高中低压开关成套设备、高中低压电器元件、母线槽、电气传动自动化装置、新能源装备等电工电器类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水电运营与管理等业务。由于其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所以能贴上概念众多,这也为资金炒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伴随股价的上涨,“吹票”小作文也在各平台泛滥,被冠上的概念五花八门,诸如:核聚变概念热时,长城电工因为生产核电开关设备被列入核电股;光伏、新能源板块崛起,公司又因有新能源装备等而贴上光伏概念;公司持有氢燃料电池企业新源动力6.39%,又被归为氢燃料概念股;高层多次强调海洋经济发展,由于公司旗下的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水二一三”)长期服务于船舶工业,提供船用电器元件,公司又被打上海洋经济标签;另外,天水二一三拥有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又被列入军工板块。

事实上,公司业务无甚变化,所谓的概念能带来的效益甚微。根据此前业绩会内容,2024年,长城电工在核电市场累计订货金额近1亿元;2024年报显示,公司光伏项目等工程项目实现收入4467.47万元,同比减少71.48%,毛利率仅6.20%。

更为艰难的是公司的经营境况,电工电器行业竞争白热化,主要原材料铜、银等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公司毛利率偏低,进而持续亏损。

以2024年为例,除了母线毛利率20.84%,同比增长17.44个百分点外,其余产品毛利率悉数下降,业绩贡献大头的电器元件、开关柜毛利率分别仅9.14%和17.80%,同比各下滑了3.5个百分点和4.39个百分点。
长城电工连板狂欢:量化携手游资收割,多概念傍身亦难改连亏8年困局

(长城电工分产品销售情况,来源:2024年报)

wind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长城电工已连续亏损8年,今年一季度再度亏损,到如今,累计亏损11.83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在连续3年的微利后也步入亏损,且已经持续5年,并延续至今年一季度,累计亏损也高达8.18亿元。营收方面,2019年-2022年曾连年上升,不过自2023年开始,也是连续下降。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仅2.85亿元,同比减少26.23%;归母净利润-3992.98万元,同比减少43.27%;扣非净利润-5116.89万元,同比减少59.05%。

盈利艰难,公司每一次的业绩会都会被询问如何扭亏。笔者注意到,2020年业绩会上,公司回复称,将通过抓好市场营销、加强科技创新、强化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等举措,此后相关说法也频频提及。但几年过去了,公司依然还在亏损泥淖。

最新的业绩会上,公司表示,“将通过加大新产品研发、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市场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控制成本费用等措施,改变持续亏损的状况。”(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苏启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