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法:持续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4月21日,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和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图据图虫创意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李剑表示,人民法院以严格公正司法“强保护”,以健全制度建设“增激励”,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裁判规则体系不断健全,审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主要采取四方面举措。
一是强化制度供给,夯实法治保障基础。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了25条98项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为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性的司法指引。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药品专利链接、植物新品种保护司法解释,出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见,推动构建涉及医药、种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体系。
二是坚持严格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发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集中审理优势,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不断完善高新技术成果和新业态新模式司法裁判规则,持续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和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有力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做实定分止争,助力创新主体轻装前行。合理认定技术成果在开发、转让、许可等环节形成的利益分配及责任承担,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法确定科技成果权益归属,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运用。在保护企业技术秘密的同时,保障科技人员择业自由和后续创新。在2024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最高法陶凯元大法官主持五人合议庭开庭审理涉“骨关节炎药物”专利权属案,促成当事人当庭达成全面和解,一揽子化解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与相关企业的系列纠纷,有力保障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安心创业。坚持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四是坚持利益平衡,防止权利滥用。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准确把握私权保护与公益保护、促进创新与维护公平竞争的关系,准确把握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权利滥用、支持行使知识产权与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间的法律界限。在强调严格保护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等阻碍创新的行为。依法适用滥诉反赔制度,支持胜诉被告向滥诉原告索赔合理开支。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北京报道
编辑潘莉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