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王 IPO 首日暴涨 43.21%,是对喜茶们的最后一击

【作者】何简
【编辑】蒋浇
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现制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于 3 月 3 日登陆港交所上市,开盘报 262 港元,较发行价涨 29.4%。
3 日收盘,蜜雪冰城股价报 290 港元,涨幅达 43.21%,市值 1093 亿港元——大概相当于 37 个奈雪的茶、7.6 个茶百道以及 4 个古茗。蜜雪市值比当下所有港股上市的新茶饮品牌市值总和高出 2 倍有余。
蜜雪冰城上市首日,奈雪的茶股价一天之内跌去了 18.57%,茶百道跌去了 5.83%,古茗盘中跌幅一度超 5%,至收盘跌去 1.04%。
当资本市场开始认可供应链的价值之后,新茶饮品牌们或许更难输出“中国星巴克”的愿景了。
毕竟,就连星巴克自身也自顾不暇。最新消息称,星巴克正在有意出售中国业务,密集裁员。
不缺钱的“雪王”为何执着上市?
蜜雪冰城早几年就开始筹备上市了,但一直未果。
最早,这家公司试图冲击 A 股市场。早在 2022 年 9 月,蜜雪冰城曾向中国证监会递交 A 股上市申请,计划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但未能成行。之后蜜雪冰城转战港股,两年三递招股书,但前两次均未成功,直至今年元旦再度递表。
市场关于蜜雪冰城屡次上市未果有过诸多猜测,包括新茶饮赛道竞争激烈市场热度不再、屡发食品安全问题乃至加盟模式营收来源单一等等。去年至今,包括茶百道、古茗等同样采用加盟模式的茶饮品牌上市成功,或许为蜜雪冰城的上市路扫清了疑虑。
和此前的茶百道、古茗相比,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壁垒更高、规模更大,在资本市场上更受欢迎。在上市前的公开发售环节,蜜雪冰城的融资认购倍数超 5000 倍,认购金额超 1.8 万亿港元,刷新此前快手创下的 1.26 万亿港元纪录。
但实际上,蜜雪冰城本身并不缺钱。蜜雪冰城今年 1 月更新的招股书新加入了 2024 年前九个月的财务数据。从财报上看,自 2022 年至今,蜜雪冰城每年净利润均呈上涨态势,2022 年至 2024 年前九个月净利润分别为 20 亿、32 亿以及 3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3%、58.3%以及 42.3%。
本次 IPO 蜜雪冰城一共募资 32.91 亿港元,基本上和 2023 年的净利相等。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蜜雪冰城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接近 60 亿元。
换句话说,即便是卖着 2 块钱的甜筒,“雪王”可一点也不缺钱。
作为对比,奈雪的茶在 2021 年 IPO 之时,募资总额接近 50 亿港元,上市前一年底账面现金余额仅有 5 亿元。今年上市的古茗,募资总额约 18 亿港元,去年三季度末账面现金余额不过约 17 亿港元。
和多数茶饮品牌的密集融资相比,蜜雪冰城在上市之前仅仅公开融资了一轮,还是在筹备上市之前突击进行的。2020 年的那轮融资总额不过 20 亿元,外界分析更多是为了引入具备消费品牌乃至渠道经验的投资方,为蜜雪冰城下一步发展做准备。那轮融资的投资方分别为 CPE 源峰、美团龙珠以及高瓴资本。美团龙珠及高瓴资本同样为蜜雪冰城此次 IPO 的基石投资者。
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表示,此轮募资金额中 66% 的资金将用于提升供应链水平,其中 45%用于国内产能扩张,12%用于建立国际供应链平台及海外业务,9%用于提升物流水平。其余约 12%资金用于品牌及 IP 建设推广、12%用于提升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10%用于运营资金。
也就是说,本次蜜雪冰城募资的绝大部分用途仍然是继续夯实供应链,并且已经开始建设海外供应链。由于茶饮市场的激烈竞争,蜜雪冰城过去两年的开店步伐已有放缓迹象,收入增长放缓。
去年前 9 个月,蜜雪冰城平均单店日均终端零售额、日均饮品出杯量以及日均订单量均有所放缓。蜜雪冰城均归因于行业整体放缓以及市场竞争加剧。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分布
市场亦有分析指出,蜜雪冰城此次上市意图为加快东南亚市场扩张。蜜雪冰城自 2018 年出海,现在已经是东南亚最大规模的现制茶饮品牌。东南亚是目前全球现制饮品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截至去年 9 月 30 日,蜜雪冰城在海外的 4792 家门店中,4762 家都位于东南亚。
喜茶们的故事更不好讲了
之所以和此前上市即破发的众多茶饮品牌不同,蜜雪冰城本质上做的是一门供应链生意,一年营收接近 95%来自于卖给加盟商的原材料。
靠着这些卖给加盟商的食材、设备乃至装修建材,蜜雪冰城一年收入超 200 亿人民币,长久以来保持着 3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蜜雪门店的核心产品平均价格不过 2-8 元。
人们对于蜜雪冰城的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蜜雪冰城的规模化供应链买单。这家公司现在拥有中国现制饮品行业规模最大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年总和产能达 165 万吨,提供给加盟商的食材中超过 60%为自产,核心产品 100%自产,为国内最高水平。
当蜜雪冰城用着远低于行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