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狮制作的传承新局:扎狮绝活迭代,千元佛鹤狮头远销海外,年轻人订单日益增长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传统且极具仪式感的节日。它象征着从异乡回归故乡,是小城烟火气的升腾,更是一场流动的消费盛宴。值此佳节,时代周报、时代财经联合推出《小城大年》系列报道,聚焦春节经济与时代变迁的点滴。而在这春节氛围中,岭南地区的醒狮文化格外引人注目。
狮子,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独特地位。早在盛唐长安的璀璨灯火下,一支戴着木刻狮首的胡人舞队踏鼓而舞,白居易为此挥毫写下“假面胡人假狮子”的奇景,这便是醒狮最早的文明胎动。随着五代时期移民南迁,宫廷雅乐逐渐褪去华丽外衣,狮舞带着中原武风融入岭南的市井街巷。到了明代,南海匠人用竹篾作骨、藤纸为皮,将狮头从战场护具转变为艺术图腾。铁铸狮角藏着械斗的旧历史,银箔点睛蕴含驱邪祈愿,狮身绒毛要择吉时粘贴,每一道工序都浸染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
从宫廷雅乐到成为岭南符号,醒狮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摆脱仪式的束缚,成为一种文化密码。狮舞者凭借南拳马步踏出“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舞步随鼓点起伏,狮眼灵动传神,让人难以分辨是舞还是武。春节期间的岭南,醒狮从不缺席。大年初一,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醒狮临铺,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从唐代宫廷《五方狮舞》的雍容华贵,到明清移民南下催生的“采青”绝技,这承载着驱邪纳吉寓意的瑞兽,已在中国人血脉中流淌千年。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在工业化浪潮中,它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佛鹤狮头扎作”传承人叶競循,人称“四牛叔”。在佛山狮山镇颜峰社区的一间老工坊里,他手握竹刀,将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这是“佛鹤狮头”诞生的起点。他介绍说,自己在兄弟中排行第四,过去那个年代大家喜欢用猪、牛作为小名,所以他就叫四牛了。叶競循从小受父亲影响接触扎狮工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能传承家中“扎狮”绝活,源于年轻时对醒狮文化的热爱。他十四五岁就开始舞狮,爷爷辈之前就从事醒狮行业,那时做这行的人比较多。
传统南狮狮头分为佛装与鹤装,佛装威武但重达8斤,对舞者体力要求极高;鹤装轻便但造型单薄,难显狮舞神韵。叶競循花了3年时间,试验上百种竹篾弧度,最终将佛装的铁骨与鹤装的灵巧融合。改良后的佛鹤狮头仅重4 - 5斤,比传统佛装狮轻便近一半,既保留了传统南狮彩绘艳丽、结构牢固的特点,又融入了鹤装狮的轻便灵活。
然而,这场轻量化迭代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工艺坚守。狮头扎作要经历扎、朴、画、装四大工序,仅“扎狮”环节就要削出近百根竹篾,鼻梁弧度差一毫,狮头神韵便大打折扣。“画狮”更是对匠人意志的考验,手腕悬空画线,一笔不断,才能让狮头“气韵贯通”。
叶競循的轻量化设计意外解决了市场痛点。2007年3月,“佛鹤狮头扎作”被列入南海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鹤狮头”畅销全球。叶競循表示,客户看重的是这份手工的魂,佛鹤狮头只能纯手工制作,在这个行业没有十年以上沉淀很难得到认可。在他的工作坊里,一对夫妻档员工跟随他二十余年,妻子画狮时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丈夫扎狮要在竹篾弹力与纸张韧性间找到平衡点,店铺门前堆满了半成品狮头。但这场技术迭代也暴露了非遗传承的隐痛,更大的危机是人才断层。除了夫妻档员工,叶競循的子女虽掌握全套扎狮技巧,但暂时无人愿意接手工作坊,他对此也很无奈。
叶競循所在的狮山镇颜峰社区,曾经是醒狮行业的聚集地。过去狮头扎作的四大工序分工明确,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生产。师傅带徒弟时也有所保留,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随着工业时代到来,狮头扎作经济效益不如规模化生产工业品,不少从业者转去做更赚钱的工作。
醒狮文化传承一直面临经济效益的考验。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抖音《2024非遗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抖音生活服务非遗类商家数同比增长215%,非遗团购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356%,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328%,其中90后下单量最多,00后下单量增速最快。
一只普通的佛鹤狮头售价千元,定制款价格翻倍,成本中手工费占比超过80%。扎作一只狮头需耗时一周,复杂款式时间更久。材料成本虽低,但对匠人技术要求极高。叶競循坦言,狮头扎得好不好全依赖匠人的经验。尽管广佛地区狮头作坊多是家庭作坊,产量有限,但他的佛鹤狮头仍远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年轻客户定制需求日益增多。
叶競循回忆,过去购买狮头的多是全球各地舞狮团人士。这十几年来,醒狮列入“非遗”后,很多人认识了醒狮文化,年轻人群体大幅增加。现在人们自由组队,8 - 10个人就能组成一支舞狮队,没有派系之分。国际物流畅通初期,他的狮头库存很快清空,客户主要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随着物流恢复正常,国内多地客户订单持续增加,已超过海外地区。
令人欣喜的是,醒狮文化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生机。过去醒狮客户多为专业舞团,如今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在叶競循的订单簿中,年轻人的定制订单悄然增多,这些订单脱离了传统限制,色彩、风格由客户自行选择。醒狮文化的生命力,既源于千年积淀的底蕴,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叶競循的佛鹤狮头体现了传承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突破,年轻人重新唤起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则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鼓点与青春共振,醒狮不再仅仅是非遗符号,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文化心跳。当一红一黄的醒狮踩在梅花桩上腾空跃起,或在地上展现南派功夫的“硬桥硬马”时,佛山大街小巷斑驳砖墙上,狮头金箔闪烁的须发,在烟火气中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