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bdnews

每逢佳节胖三斤!从成因到药物开发临床专家呼吁重视肥胖这些重要问题

nbdnews 2025-02-03 13:16:48 2235
每逢佳节胖三斤!从成因到药物开发临床专家呼吁重视肥胖这些重要问题摘要: 《科创板日报》2月2日讯(记者 徐红 邱思雨)“每逢佳节胖三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的“胖”友也越来越多了。如今,我国超重及肥胖人口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有统...

肥胖危机下的减重之路:现状、挑战与未来曙

每逢佳节胖三斤!从成因到药物开发临床专家呼吁重视肥胖这些重要问题

 家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的“胖”友越来越多啦。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逢佳节胖三斤”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超重及肥胖人口的状况相当严峻。统计显示,2023 年超过 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算下来全国有 6 亿人超重或肥胖,我国肥胖人口数量跃居全球首位。如此庞大的市场,自然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入局

。2024 年,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两款在海外风靡的明星 GLP - 1 类减肥药物相继在中国上市。国产企业中,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已获批,还有不少同类产品正在研发中。 肥胖可不仅仅是影响形象、给生活带来不便这么简单,它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和肥胖密切相关,而且体重指数越大,患癌风险也越高。同济大学肥胖症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中心主任曲伸教授强调:“肥胖带来的危害,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肥胖更是一种复杂疾病,需要尽早干预和治疗。

 肥胖:被忽视的复杂疾病 很多人都知道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重要,却往往忽略了把体重控制到正常才是关键。因为“三高”大多是在肥胖的基础上发生的。超重和肥胖还会给骨关节增加机械负担,肥胖发病率上升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数量大幅增加。要是肥胖患者能成功减重,说不定关节置换手术都不用做了。 其实早在 1997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肥胖界定为疾病,但直到现在,人们对肥胖的认知普遍不足,大多数人还是只把它当作外观问题,而不是慢性疾病。曲伸教授建议,对于肥胖并伴有高血糖(尤其有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相关人群,先控制体重,可以通过药物辅助生活方式的调整。部分患者在控制体重后,血脂、血压能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甚至无需急于用药或终生用药。 然而,减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不少人尝试了节食、运动等各种方法,体重却丝毫不动,还容易反弹。这是因为肥胖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陷入“少吃多动”的误区,减肥自然困难重重。肥胖不仅是病,而且是复杂疾病,患者不仅要及早用药,更要坚持长期用药。 曲伸教授指出,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是很多慢性病的“温床”,改变生活方式有时很难,所以需要药物帮助。减肥不是仅靠个人意志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儿童。他对最新一代的 GLP - 1 类减重药物在国内上市表示欢迎,认为这类药物是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一线医生要么无药可用,要么手头的药不够好,而 GLP - 1 受体激动剂既能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又有良好的安全特性,还有减重以外的代谢和心肾获益,为临床带来了新突破。 

 “减肥神药”上市,价格成阻碍 2024 年,国内减重市场迎来两款重磅产品。6 月,诺和诺德公司的诺和盈®(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批上市,适用于特定 BMI 的肥胖或超重患者。7 月,礼来公司的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也获批,适用人群范围有所不同。此前,国内已有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上市。与前两者的频繁注射相比,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是周制剂,患者依从性更好。 获批后,这两款产品分别于 2024 年 11 月、2025 年 1 月开始商业化销售,采取多渠道布局,患者可通过线上线下凭处方获取。但要提醒的是,GLP - 1 减肥药有严格的适应症,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林卉就是一位深受肥胖困扰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尔泊肽减重。经过一个月治疗,她减重约 4KG,认为效果不错,但一个月近 1800 元的治疗费用让她觉得“有点贵”。当她计划增加剂量时,费用将增加到 2780 元,她表示会对比效果,考虑是否改用司美格鲁肽。像林卉这样对价格敏感的患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为了降低费用选择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曲伸教授表示,这两款“减肥神药”未纳入医保,定价较高,能用上的患者还是少数。

 减重药物研发:火热背后的稀缺困境 全球将肥胖视为疾病进行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期,《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提出“临床肥胖”与“临床肥胖前期”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获得全球专家关注。这一报告旨在解决肥胖是否是疾病的争议,引导各界以新视角关注肥胖问题,对政策、经济和医保有推动作用。 随着临床肥胖症新概念的提出,未来对临床肥胖症患者的治疗,不仅要减重和降低脂肪含量,还要改善器官功能,这为减肥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GLP - 1 的研发如火如荼,国内已有超百款 GLP - 1 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进度领先,有望成为首个国产双靶点减重药;恒瑞医药也启动了相关临床试验。 双靶点的 GLP - 1 类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但目前市场上用于减重的药物种类有限,研发多围绕 GLP - 1 展开,专门针对改善器官功能的单药制剂、复方制剂较少。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产品虽然减重效果有差异,但在治疗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方面还没有明显优势。 曲伸教授认为,减重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创新疗法。

未来针对肥胖症应推进精准诊疗,从病因出发,掌握不同肥胖的发病机制,对不同肥胖类型分类治疗,这对药物研究深度和丰富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期待更多创新药物出现,满足不同肥胖患者的需求。在这场与肥胖的战斗中,我们都在期待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受肥胖困扰的人都能重获健康和自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