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预计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访客 2025-02-03 13:16:46 4351
2025年预计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受益上市公司梳理摘要: 财联社2月2日讯(编辑 宣林)据读懂财经报道,近日,在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贝特瑞联合攻关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
# 硅基负极材料:锂电领域的明日之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锂电池作为能源存储和转换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提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而硅基负极材料,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锂电池领域的新宠。 ## 硅基负极崭露头角 近日,在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贝特瑞联合攻关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贝特瑞科研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硅基负极材料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硅基负极具有高比容量的优势,而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有望带动相关材料需求持续增长。中信证券也认为,硅基负极材料是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其中硅碳负极被视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各大手机厂商已在自家电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硅碳负极,搭载硅碳负极的机型甚至已下降到1千元价位,这意味着硅碳负极已经进入了10 - 100阶段,市场应用逐渐广泛。 ## 硅碳负极工艺与前景 硅碳负极主要有机械球磨法和气相沉积法(CVD法)两种工艺。东吴证券曾朵红表示,CVD法硅碳负极通过多孔碳骨架来储硅,具有膨胀率低、循环优异的特点。而且碳骨架本身密度小质量轻,使得材料能量密度更高,性能潜力大,预计将成为下一代硅碳主流路线。从2024年起,CVD硅碳负极已在荣耀、华为、VIVO、OPPO等高端手机机型上大规模应用,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25%以上,成为CVD硅碳负极放量元年,全球总出货有望达0.15万吨,到2030年全球行业需求有望增长至7.7万吨,实现5年50倍增长,前景十分广阔。 ## 多孔炭与成本优势 与硅碳负极匹配度极高的多孔炭,是一种从0 - 1的新材料,它对最终硅碳负极的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且行业壁垒较高。多孔碳为定制化产品,主流原材料有树脂法及生物质法两种。树脂法原材料主要为酚醛树脂,成本较高,售价25 - 30万元/吨;生物质路线原材料为淀粉、椰壳等,价格便宜,普通级别售价约为5万元/吨左右,但性能难以满足硅碳负极需求。 当前硅碳负极售价40万元/吨以上,主要是因为多孔碳占成本比例较高,且生产设备仍为20公斤级。但从长远来看,随着100kg设备大规模应用,且多孔碳实现原材料降本,硅碳负极售价有望降至20万元/吨以内。按10%添加比例计算,对应单吨负极成本提升不足2万,电池成本提升0.015元/wh以内,整体成本可控,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此外,硅碳负极原材料之一硅烷,2024年以来受光伏行业调整影响,价格承压,2024年下半年价格已从2023年的20 - 25万元/吨降至5 - 10万元/吨以内。硅碳负极单吨耗0.5 - 0.7吨硅烷,对应成本下降5 - 10万元/吨。 ## 配套材料助力性能提升 硅碳负极需搭配单壁碳管及新型粘结剂PAA使用。单壁碳纳米管由于直径小、长径比大,具有很好的柔性,与硅基材料有良好的电接触,且可以在电场诱导下成膜,能够在极低添加量下形成三维导电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硅基负极中加入单壁碳纳米管会大幅改善循环性。同时,PAA能与硅形成类似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包覆层,显著改善硅基负极的循环性能,减轻膨胀影响。 ## 相关上市公司布局 在A股市场中,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布局硅基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作为国内硅基负极龙头,是国内最早进行硅碳负极研发和量产的公司,2024年底具有硅基负极产能0.6万吨;璞泰来硅碳负极初步投产0.15万吨产能,2024年底产能单月20吨;道氏技术多孔碳自供,已建立了技术先进的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研发生产体系,当前具备吨级CVD硅碳负极中试线;天奈科技单壁碳管产能2024年底20吨,美国1万吨和欧洲3000吨碳管浆料项目筹建中;元力股份聚焦多孔碳,已完成500吨产线建设,深度绑定头部电池厂,实现吨级出货;圣泉集团树脂多孔碳目前供应天目先导、兰溪致德、璞泰来等国内一线硅碳负极厂商,并应用于ATL供应的3C消费电池中,公司1000吨扩产于2024年底落地;日播时尚2024年10月发布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茵地乐71%股权,茵地乐是行业首家主营PAA类锂电水性粘结剂的企业,2023年底已具备年产6万吨级多系列锂电池专用粘结剂生产规模,PAA产品已成功导入众多主流客户。 此外,天风证券孙潇雅在研报中表示,随着CVD工艺的推出,硅负极在消费电池已形成成熟化应用,动力处于放量前期,建议关注硅负极率先应用的消费电池公司豪鹏科技。 硅基负极材料凭借其诸多优势,在锂电池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关上市公司的积极布局和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推动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2025年预计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