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访客 2025-11-01 16:45:09 31108 抢沙发
瑞博生物面临两年亏损逾7亿的困境,选择港股IPO寻求“续命”,该公司正寻求通过上市筹集资金以扭转亏损的局面,其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需要克服行业压力和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概述了瑞博生物面临的困境及其寻求解决方案的尝试。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瑞博生物,这家2007年成立的老牌药企,近日更新招股书,叩响港交所大门。随着获得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这家公司离港股舞台更近了一步。

站在小核酸药物的风口上,瑞博生物被誉为行业领军者,但光鲜的资本运作背后,藏着一段尴尬的现实:成立十八载,研发管线铺陈不小,却始终未能将任何一款自主研发药物推上市面。公司的财务状况依然捉襟见肘,收入主要依靠融资输血和技术授权。

这已是瑞博生物继2020年科创板撤回上市申请后的又一次资本尝试。市场在关注其能否借港股活水解资金之渴的同时,不禁要问:这家老牌Biotech还需要多少时间和资金,才能迎来首个商业化产品的真正落地?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01 两年累计亏损7亿元

2007年成立的瑞博生物,专注于RNA干扰(RNAi)技术开发及小核酸药物产业化。招股书介绍,公司建立了全技术链整合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构建了全球一体化的小核酸药物开发体系,通过打造了丰富的siRNA药物管线,覆盖心血管、代谢类、肾病,肝病等多个疾病尤其是慢病治疗领域。

然而,在创新药赛道摸爬滚打十八年,这家公司至今还没能拿出一款可以上市销售的产品,这种长期“只进不出”的商业模式让其财务报表读起来像是一本“烧钱”日记。

2023年,瑞博生物营收仅有4.4万元,2024年跃升至1.43亿元。看起来业绩有所增长,但公司同期净亏损分别高达4.37亿元和2.81亿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收入爬上了亿元台阶,但累计亏损也超过了7亿元。

进入2025年,瑞博生物的业绩表现依然难言乐观:上半年营收1.04亿元,同比增长57.6%,但期内亏损仍达9777万元。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从资金链来看,瑞博生物也面临着一定压力。2023-2025年上半年,瑞博生物的总资产分别约为7.16亿元、6.51亿元、10亿元,呈波动增长的趋势,但同期的负债总额亦在持续走高,分别为6亿元、7.62亿元,9.42亿元。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两相抵消,最终瑞博生物一度在2024年录得净资产负数,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资产净值分别为1.15亿元、-1.11亿元、0.59亿元。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此外,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一度降至1.68亿元。

在招股书中,瑞博生物表示,预计未来仍需大量资金支持研发活动及日常运营。除了现有现金、许可及合作协议收入、银行借款等资金来源外,亦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股权或债务融资等来获取资金。

02 “融资+BD”输血

面对现金流的持续失血,瑞博生物用起了“融资+BD”的组合拳,试图通过外部“输血”维持公司运转。

据招股书显示,从2015年至2025年,瑞博生物累计融资金额达到18.29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中金资本、君联资本、磐霖资本、朗玛峰创投、国投创新、华润集团、三一创新投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名信资本等。

然而2020年冲刺科创板折戟后,瑞博生物的估值便开始坐上了过山车。尽管在2024年E2轮融资时估值一度冲上48.7亿元的高点,但在2025年最近的一笔股权转让中,估值却大幅回落至35.8亿元,几乎跌回五年前C+轮融资时的水平。

除了融资这条“输血”渠道,BD合作也成了瑞博生物颇为倚重的“造血”工具。

2023年12月,瑞博生物与齐鲁制药达成协议,将抗PCSK9小核酸新药RBD7022在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权给齐鲁制药,从而获得总价值超过7亿元的首付款以及里程碑付款,未来商业化后还能再获得最高两位数的销售分成。

随后与勃林格殷格翰牵手,利用瑞博生物自主研发的RiboGalSTAR™技术,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该项合作预计里程碑款项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

这两笔交易立竿见影地改善了瑞博生物的财务报表:2024年营收从2023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4.4万元猛增至1.43亿元,正有它们的功劳。公司的毛利率也随之从2023年的45.4%一路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3.6%。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但这种“技术换现金”的模式潜藏着风险。首先是对少数合作伙伴的过度依赖。2024年的收入中,勃林格殷格翰一家的贡献就超过了70%。这种集中度削弱了收入的稳定性,一旦大客户因战略调整或临床试验失败而终止合作,公司收入可能面临断崖式下滑。

同时,在资金本就不充裕的情况下,授权合作要求公司将资源优先分配给合作项目,这可能会导致未来其他自研管线投入不足。

对于瑞博生物而言,融资和BD合作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这些外部“输血”的支撑下,尽快实现自主“造血”。

03 商业化赢面大吗?

这些年来,瑞博生物在创新药赛道发展了一个庞大系统——目前瑞博生物已经创建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7种适应症。除此之外,瑞博生物亦保持超过20个计划推进到临床开发阶段的临床前项目。

牌面虽大,但不等于赢面大。当有限的资源被摊薄到三十多个研发项目上时,即便是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也难掩核心产品推进缓慢的尴尬。

这种“摊大饼”式的研发策略,正在让这家老牌药企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赛道前景看,小核酸药物确实站在风口之上。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2023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从27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产品成果不断涌现,预计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

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RBD4059即靶向FXI的siRNA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此外其正在推进的RBD5044是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开发的靶向APOC3的siRNA。

siRNA药物更是被视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这片蓝海吸引了多个跨国巨头重兵布局,也为瑞博生物讲资本故事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与丰满的理想对应的现实是,瑞博生物在激烈竞争中并未占据先机。例如其核心产品RBD4059仍处于II期临床试验,瑞士跨国药企诺华制药的同靶点产品已推进至III期临床阶段,领先优势明显。国内竞争对手也在加速超车——圣诺医药的STP705已进入III期临床,并通过中美双报策略吸引BD合作。

细究研发投入策略,瑞博生物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同样令人担忧。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研发开支累计约7.3亿元,但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开支仅占19.1%、12.3%和25.9%,累计1.28亿元。相比之下,同期行政开支累计高达2.26亿元,甚至超过了核心产品研发投入总额。

瑞博生物面临巨额亏损,港股IPO成续命关键

这种“重行政、轻研发”的模式与同行形成鲜明对比——今年港股上市的劲方医药和映恩生物,其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70%。

还需注意一个结构性短板,那就是生产能力的不足。成立十八年,瑞博生物至今没有建立自主生产基地,临床样品生产完全依赖外包。而一些国际巨头早已实现siRNA原料药的规模化生产,构建了完整的研发和生产链条。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自身分散的研发资源以及高昂的运营成本,瑞博生物“广撒网”式的产品竞争策略能否最终钓到“大鱼”,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参考文献:

《瑞博生物,募资“续命”》, 星岛产研

《瑞博生物IPO:负债7.62亿元,“融资+BD”还是解不了资金“饥渴”?》,医药研究社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nbdnews.com/post/4269.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45: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10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