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7年赚1300亿!“流水线女工”成潮汕女首富,赴港IPO了

访客 2025-07-10 17:06:58 31638
37年赚1300亿!“流水线女工”成潮汕女首富,赴港IPO了摘要: 来源:IPO观察哨核心提示:1. 王来春从富士康女工到执掌2500亿市值帝国,面临“果链魔咒”,70.74%营收绑定苹果...

来源:IPO观察哨

37年赚1300亿!“流水线女工”成潮汕女首富,赴港IPO了

核心提示:

1. 王来春从富士康女工到执掌2500亿市值帝国,面临“果链魔咒”,70.74%营收绑定苹果。

2. 为摆脱苹果依赖,立讯斥资布局汽车产业链,但汽车业务收入占比仅5.12%远未形成支撑,反使其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2.16%。

3. 王来春与吴政卫的百亿股权代持纠纷案阴云未散,2025年再因收购侄女王雅媛控股的亏损资产安徽信光,引发市场对王来春哥哥、立讯精密副董事长王来胜“父救女”的质疑。

1988年,深圳富士康工厂招工,21岁的王来春是挤在队伍中的一员。她初中辍学,在这里开始了流水线上的工作。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个普通的潮汕女工,会在37年后以1315亿的身家出现在《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中,位列第13位,成为潮汕女首富。

她创立的公司立讯精密,最近宣布了一个大动作:计划去香港上市。

立讯精密早在2010年就已经登陆A股,目前市值超过2500亿人民币。在苹果供应链里最重要的三家中国公司(俗称“果链三巨头”)中,立讯最后一个宣布赴港上市,另外两家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早已有所行动。

从数据来看,立讯精密近年发展得不错。2024年,公司营收接近2700亿,增长了将近16%;净利润133亿多,同比增长22%。但成也果链,败也果链,对苹果依赖太深是其最大隐忧。仅这一客户,就占了立讯总收入的70%以上。

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摆脱对苹果的过度依赖,王来春这几年花大力气、投入重金开拓新业务,尤其是汽车电子板块。但转型也带来了毛利率下滑、资产负债率飙升的新挑战。

01 富士康流水线女工的“豪赌”

谈到王来春的第一桶金,绕不开富士康三个字。

上一代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不得不承认,那种超乎常人的卷,在时代起飞时铺就了成功的道路。王来春和蓝思科技的周群飞一样,都曾是流水线上的“拼命三娘”。

1988年进入富士康,王来春埋头苦干,一干就是十年,最后晋升为当时大陆员工在富士康能达到的最高职位“课长”,管理上千人。

1999年,32岁的王来春和哥哥王来胜一起,收购了中国香港立讯公司,接着在2004年,王来春回到内地创立立讯精密,香港立讯为立讯精密的控股股东。

创业初期,王来春的生存之道就是紧跟老东家富士康的步伐,依靠承接富士康的外包订单生存。2007年到2009年,富士康的订单占到立讯精密总收入的50%。

双方的绑定不止于此。立讯精密登陆A股前一年,富士康创办人郭台铭的胞弟郭台强,实控的正崴精密旗下的富港电子,2009年9月出资4000万元认购立讯精密400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3.08%。

这在当年被市场视为郭氏家族“泛鸿海系”布局A股的关键动作。那时郭台铭曾提出通过扶持产业链伙伴(即“富儿子”)扩大鸿海生态,立讯精密被视为典型案例。

但后来的剧情发展似乎是出乎外界意料的。2010年立讯精密上市后,王来春身家达23亿,跻身中国富豪榜。这又成为王来春的新起点,紧接着摆脱对富士康的依赖,反而成为了后者的竞争者。

王来春的策略也相当直接,通过关键并购,豪赌产业机遇。

2011年移动互联网兴起,立讯精密斥资5.8亿收购昆山联滔60%股权,借此打入苹果供应链,首次尝到了“苹果供应商”的甜头。接着在2016年,通过连续收购声学企业苏州美特,立讯精密成功拿下了苹果AirPods的订单,业务规模和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2020年,立讯精密又以33亿元收购了纬创资通在中国内地的iPhone制造业务。从2017年开始,纬创为苹果iPhone新机型做代工,是iPhone第三大代工厂,规模仅次于富士康与和硕。借此立讯精密成为内地首家苹果iPhone整机制造商,直接挑战富士康的核心业务。

当年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女工,已成长为能与郭台铭在苹果核心业务上同台竞技的重要角色。这起收购,当时媒体报道称郭台铭对此“相当震惊”。

02 绕开富士康之后,立讯精密的苹果依赖症

但深度绑定苹果也给立讯精密带来了巨大的隐忧。直到2024年,苹果依然是立讯精密最大的“金主”,贡献了其超过70%的收入。 这种高度依赖的风险,在2021年同样是果链的“欧菲光”被踢出苹果供应链之列,市值随之暴跌的前车之鉴下,显得尤为刺眼。

从数字上看,公司仍在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立讯精密的营收分别为2140亿元、2319亿元、268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1.63亿元、109.53亿元、133.66亿元。

但数字背后隐藏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消费电子依旧是立讯精密最大的收入来源,分别为1797亿元、1972亿元和2241亿元,对总收入的贡献超8成以上。

这个业务的核心又高度绑定在苹果公司身上。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近80%的收入,达2110亿元,其中最大的客户苹果独占1901亿元,占比高达70.74%。相比之下,第二大客户的贡献只有61亿元,占比仅2.28%,对苹果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公司87.6%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2024年外销2355亿元,内销仅为333亿,只占12.4%,这也使其极易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

为了摆脱“苹果依赖症”,王来春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汽车。这成为立讯精密近年来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采用的方式类似,还是投资和并购。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事新能源汽车ODM整车研发及制造。同时,立讯有限通过股权收购方式,成为奇瑞控股第三大股东。

2024年,立讯精密斥资41亿人民币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汽车线束巨头莱尼集团(Leoni AG)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权。

这些战略下,其通信互联产品的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6.27%提升到了2024年的6.83%,汽车互联产品的占比也从2023年的3.99%增加到了2024年的5.12%。

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为了转型,公司借了不少钱,导致负债增加,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56.61%上升到62.16%。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些新业务规模还很小,汽车业务的收入占比才5.12%,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苹果提供的巨大收入和利润流。

03 王来春的挑战:旧案阴影未散,新购争议又起

让王来春头疼的或许还不只是业绩的问题。近年,立讯精密陷入的纠纷不断。

2020年,名叫吴政卫的人士因涉及百亿金额的股权代持纠纷起诉王来春一方。当时吴政卫对媒体称,2007年,他时任郭氏家族的富港电子财务主管,经时任富港电子负责人郑宁郎的引荐,和王来春认识。

吴政卫称当时立讯精密筹备IPO时因财务混乱急需专业人才,王来春邀请其加入立讯精密,承诺给予年薪200万港币+立讯集团股份作为报酬。因担心其中国台湾地区的身份直接持股影响上市进程,双方口头约定由王来春代持其股份,并安排吴政卫担任“博硕科技”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当时表面上还与立讯精密无关。

同时巧合的是,在2010年12月中旬,IPO挂牌还不到三个月的立讯精密宣布的上市以来第一起资本运作,便是收购博硕科技75%的股权,这1.68亿元收购金完全来源于其IPO所募资金。

在股权代持风波引发关注后,王来春方的回应表示,无关联交易,与吴政卫无股权代持关系,吴政卫从未担任立讯高管,指控文件系伪造。

这一事件是悬在立讯精密治理透明度上的阴影。此后在大陆公开渠道未见该案的审理后续,一家中国台湾地区媒体2023年的报道提到,台北检方认为,吴政卫既未提供相关的僱佣契约等直接证据,而股权承诺声明书对于股份给付的原因也没有多少着墨,双方也就该文件的真伪有所争执,考量本案没查到其他积极证据可证明王来春涉诈欺吴政卫,因此认定王来春的罪证不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正式官宣赴港上市前,2025年6月,立讯精密拟收购信濠光电全资子公司安徽信光100%股权引发争议。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23年,安徽信光实现营业收入7858.13万元,净利润亏损4052.37万元。2024年,安徽信光出现了大幅亏损,具体数值公司未公开披露。

安徽信光所处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立讯精密主营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而安徽信光与其核心业务没有直接协同性,被质疑接盘逻辑难自洽。

另一方面,信濠光电第一大股东王雅媛(持股22.34%)为王来春哥哥、立讯精密副董事长王来胜之女,双方交易构成关联交易。立讯精密连续接盘信濠光电亏损资产,被质疑是在“父救女”。

此次赴港上市,如果成功,理论上立讯精密能获得更多国际资金,支持公司向汽车电子、AI连接器等新领域拓展,帮助其从“苹果代工厂”向更全面的“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然而,其核心挑战严峻。公司必须在投入巨资开拓高风险、长周期的新业务时,确保不丢失苹果这一核心客户带来的稳定订单和现金流。同时需要有效管理因并购扩张而上升的负债以及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悬而未决的历史代持纠纷,叠加近期备受质疑的关联交易,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治理透明度和市场信任。

参考资料:《立讯精密接盘信濠光电亏损资产背后,隐现“父救女”商业戏码?》环球老虎财经

《3700亿大牛股摊上事 立讯精密146亿巨额“代持门”牵出IPO往事》21世纪经济报道

《天崩开局的“富士康打工妹”,逆袭成“潮汕女首富”赴港IPO》野马财经

《郭台铭胞弟火线入股立讯精密 富士康影子浮现A股》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