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访客 2025-07-10 17:04:03 60080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摘要: 岩壁之上,陈鹏的指尖紧扣彩色岩点,身体在四五米高处形成一道静止的弧线。他深吸一口气,将全身力量集中在脚尖,沿着岩点缓慢向...

岩壁之上,陈鹏的指尖紧扣彩色岩点,身体在四五米高处形成一道静止的弧线。

他深吸一口气,将全身力量集中在脚尖,沿着岩点缓慢向上攀升,“四周的喧嚣仿佛被隔绝,世界只剩下岩壁、岩点和不断向上的自己”。

在成都,攀岩的热度正如岩壁般陡峭攀升。随着攀岩入选奥运会、世运会等国际大赛,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在成都掀起热潮,行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成都包容、开放的氛围以及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为攀岩运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周边丰富的山地资源则为攀岩爱好者们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成都市攀岩运动协会会长吴效江说。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去年的巴黎奥运会攀岩男子速度赛中,中国选手伍鹏(左)与印尼选手进行比赛 (资料配图 据新华社)

岩壁芭蕾

从写代码到攀岩,他看到世界的另一种模样

每周三晚,陈鹏便开启了他的双面人生——白天在写字楼中敲下一行行代码,下班后则与朋友相约前往附近的攀岩馆尽情挥洒汗水。

“攀到高处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位29岁的软件工程师表示,东京奥运会攀岩赛事的转播画面触发他首次尝试这项运动。如今,攀岩已成为他缓解工作压力、拓展社交圈的重要方式。

“攀岩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当你在岩壁上时,必须专注于每一个动作,思考下一步的策略。这种专注感能让人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琐事,沉浸在当下的挑战中。”资深攀岩爱好者何晓明向记者介绍,他与攀岩的缘分始于2015年。最初,他在广西阳朔受朋友影响尝试了一次野攀,后来到北京工作后,他又接触到了室内攀岩馆。

“第一次野攀时,我因为过度紧张而动作生硬,但当成功攀爬到一定高度后,达到目标的成就感与对世界的另一种观看视角,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运动。”回忆起第一次攀岩的经历,何晓明难掩兴奋。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正在攀岩的何晓明

攀岩运动的魅力在于融合了多重体验。何晓明说:“虽然攀岩很累,但当你攀爬到高处,视野豁然开朗,那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2020年,何晓明前往泰国甲米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结组攀登。“那是一场在海边岩壁上进行的多段攀爬。我们沿着陡峭的岩壁一步步向上攀爬,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难度和风景。当攀爬到近百米高度时,我悬吊在半空,俯瞰着大海,远处的船笛声和海浪声随风入耳,那一刻,我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何晓明回忆道。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何晓明在泰国攀岩

据介绍,攀岩是从现代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誉。吴效江进一步解释称:“攀岩不仅考验体力,更注重技巧与美感。顶尖攀岩者在岩壁上的动作轻盈优雅,如同芭蕾舞者在舞台上跳跃旋转,他们通过精准地抓握与踩点,在垂直空间中展现出人体的极限美感。”

重资产赛道

从个体沉浸到开馆,“岩友”攀出新事业

2024年,何晓明决定在成都开设一家同时满足新手和专业玩家需求的攀岩馆,他也从一名攀岩爱好者转型为攀岩馆经营者。“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氛围,以及附近的山地资源、攀岩行业的发展前景,是我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何晓明说。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成都的攀岩爱好者数量和攀岩场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5位,均为西部城市之首。吴效江表示,得益于成都安逸的休闲文化和浓厚的体育氛围,攀岩行业在这里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约有30多所学校开展了青少年攀岩培训课程。“早期攀岩馆多靠青少年培训维持,如今,随着攀岩运动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吸引,成都的攀岩馆数量不断增加。”

“丘山攀岩馆”的开业,为成都攀岩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会员数已突破千人,日均客流量稳定在百人以上。”何晓明介绍,他的攀岩馆每1-2个月就要更新攀岩抱石墙和难度墙的线路,并定期举办攀岩比赛和培训课程。

“我们还会定期邀请国内外定线员设计新线路,并增设空气净化器等辅助设施。这些投入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显著提升了岩友的攀爬体验。”何晓明说。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丘山攀岩馆

吴效江指出,攀岩馆的经营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丘山”等专业攀岩馆的经营模式,为成都其他攀岩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案例参考。“他们引入了很多国际水准的攀岩设施,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和服务,吸引了大量专业的攀岩爱好者。”

吴效江还特别提到,社交平台的助推加速了攀岩这项小众运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近三年来,有关攀岩的全网讨论活跃度不断增高,其中,年轻人喜爱的小红书平台是关键增长阵地。”根据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攀岩”相关笔记数量增长了近30倍,“小红书”成为岩友获取攀岩信息,分享攀岩日常的首选平台。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工作人员对攀岩墙进行定期线路更新、清洁作业

虽然有社交平台的助推作用,但攀岩并非一门能迅速盈利的生意。何晓明坦言:“攀岩是重资产投入,资产难以迁移。我们前期投入超400万元,预计两年回本,这已是行业较快水平。”

“成都的攀岩馆数量虽位居全国前列,但多数场馆仍处于单店向多店扩展的阶段,同时也在从单纯的体验式服务向满足专业需求转型,这表明成都攀岩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吴效江说。

攀岩热潮

世运会助推 成都“先登高地”

“我有关注到世运会的攀岩项目,如果时间允许,我很想去现场观看比赛,希望能亲眼见证来自世界各国顶尖选手的风采。”13岁的攀岩爱好者奕奕兴奋地说。她已经接触攀岩几个月的时间了,几乎每周都会来攀岩馆练习,甚至在生日时邀请朋友一起体验攀岩,“攀岩虽然有点累,但我觉得很开心,尤其是攀爬到高处视野不一样,有一种成就感。”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奕奕在教练的保护下进行攀岩练习

成都世运会攀岩项目设置男子和女子速度赛,下设个人、个人四条道和接力3个小项。速度赛要求运动员在最短时间内登顶15米高的岩壁,这对运动员的爆发力、体力及专注力是极大的考验。吴效江指出,国际大型赛事对攀岩运动的推广作用显著。“尤其是像攀岩速度赛这种观赏性较强、关注度高的项目,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目光,进一步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

何晓明也注意到,赛事期间,丘山攀岩馆的会员数量明显增加。“很明显地感觉到赛事对攀岩热度的推动作用,许多会员观赛后在攀岩馆交流感受,新会员也多了不少。”除了推广作用,何晓明认为,赛事的举办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大赛为攀岩行业带来了新的关注度,促进了攀岩装备销售、培训课程等业务的增长。”

赛事风口下,攀岩在成都“拔节生长”

▲何晓明

在户外,攀岩线路的名字一般来源于开线者或者首攀者。成都周边山地资源丰富,如大邑猴子岩、彭州葛仙山等地拥有丰富的攀岩线路,为野攀爱好者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场地。

“攀岩馆的经营状况超出预期,我们正筹备扩馆事宜。”何晓明表示,目前逐渐实现了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周边野攀。

“期待有一天能命名一条属于自己的攀岩线路,为成都攀岩文化留下自己的印记。”何晓明说。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于曼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