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机器人数量接近人类员工,机器人时代我们该咋办?

文 | 江瀚视野
最近几年,AI的高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市场,就在最近亚马逊被媒体曝出其机器人数量已经接近人类员工,在这个机器人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到底该咋办?
一、亚马逊机器人数量接近人类员工
据环球时报的报道,科技巨头亚马逊的工作设施中,机器人数量即将与人类员工持平。亚马逊近日表示,已经在其工作设施内部署了超过100万台机器人。该数字已接近其设施中人类员工的数量。
《华尔街日报》称,目前约75%的亚马逊全球配送业务已通过某种形式实现机器人辅助。对部分亚马逊员工而言,自动化意味着从搬运、分拣等重复劳动转向管理机器人的技术岗位。不过机器人也在替代部分员工,放缓公司招聘。
亚马逊机器人首席技术官布雷迪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该公司将继续需要大量工人,而新机器人旨在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而不是取代他们。不过,美国非营利组织“仓库工人资源中心” 执行董事考奥斯吉对机器人给就业带来的长期影响表达了担忧。他表示,“亚马逊的终极目标是大幅削减高密度设施的人力配置”。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在日本东京以东约40公里的千叶港,有着一座超12万平方米的“物流蚁巢”。约2600台机器人像蚂蚁一样在楼层间搬运货架,人类员工则像“系统协作者”,和机器一起每天完成约60万件商品的进出库。
亚马逊全球机器人业务相关负责人Xavier透露,经过多年发展,亚马逊机器人数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2013年仅部署了1000个机器人,如今,亚马逊的第100万台机器人最近向日本的一个运营中心进行了交付。
二、机器人时代我们到底该咋办?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思 ,亚马逊的机器人数量已接近人类员工数量,面对着亚马逊的变化,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亚马逊的业态特征让其非常适合使用机器人。亚马逊作为全球电商巨头,其业务模式决定了在仓储运输物流方面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在庞大的订单量驱动下,仓储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商品的存储、分拣、搬运以及运输调度等工作。无论是将商品从货架上取下,还是按照订单进行准确分拣,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人力成本也在持续攀升,成为了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巨大的压力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机器人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机器人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无需休息,也不存在情绪波动等问题,能够持续稳定地完成各项任务。与人类员工相比,虽然机器人的前期投入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人力成本压力。无独有偶,在中国京东物流等国内知名的电商快递物流企业也有类似的做法,这就是在相对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再结合人力成本的高企,用机器人这种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快递人员,特别是流水线的工作人员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所以,亚马逊机器人数量接近人类员工,是其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成本控制需求做出的正常且合理的决策。
其次,机器人不会产生劳动厌倦情绪和劳动工伤。对于电商平台的仓储运输物流工作而言,大部分岗位都属于体力劳动,且重复性极高。比如商品的分拣工作,员工需要按照订单信息,将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商品从货架上取出,然后分类放置。这种工作每天都要重复成千上万次,不仅单调乏味,还容易让人产生疲劳,进而导致出错率上升。而机器人恰恰擅长处理这类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机器人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和传感器,可以精准地识别商品的位置、规格等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分拣任务。它们的动作精确、速度稳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订单,且出错率极低。此外,在搬运工作中,机器人可以轻松举起沉重的货物,在仓储中心内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进行运输,不受体力限制,大大提高了物流运输的效率。而且,机器人的工作性能相对稳定,即使在长时间连续工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高效、准确的工作状态。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得机器人在替代体力劳动岗位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机器人替代岗位的特征也非常显著。当前,机器人替代人类岗位呈现出一些普遍特征,我们认为有两大类是具有显著代表性的,第一类是几乎纯电脑前操作的岗位,比如一些数据录入、简单的客服工作等,亦或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票据和简单盘账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有明确的流程和规则,只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即可,这些特征让其很容易被程序化的机器人取代,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动化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些任务,而且不会受到情绪、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出错的可能性更低,反而更能够保障工作质量。
第二类就是重复性高的纯体力劳动,这类工作就像亚马逊仓储物流中的纯体力劳动岗位,这类工作劳动强度大、环境相对恶劣,对于人的体力消耗程度极高,但是对人的脑力消耗不高,但长期以往进行此类工作很容易导致厌倦,甚至于由于劳动环境过于恶劣,从而比较难以被长期从事,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员工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或者工作意愿不高而影响工作效率,而机器人则可以持续稳定地工作,不会因为情绪和疲劳导致大的工作问题。
而且这些岗位的特点更加特殊,都不需要人形机器人,普遍的虚拟大模型或者工业机器人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此类工作,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市场的取代成本会非常低,非常符合经济学的技术替代要求,也成为了最常见的机械替代岗位。
第四,普通人该如何应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面对机器人时代的浪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危机意识,虽然我们一直在说机器人不可能彻底取代人类,但是正如当年汽车的出现让大量的马车夫失业,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大生产让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一样,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夕阳产业的落后工种被逐渐取代,这在每个时代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白的客观事实。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除了认清现实,有着居安思危的态度之外,还需要拥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通过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积极拥抱AI技术,并学会合理运用 AI 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具体来说,一方面,持续学习是关键。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尤其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的技术知识,将成为未来职场竞争的重要资本,只有早点认清市场的发展方向,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让自己有着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学会与 AI 合作,将自己打造成 AI 复合型人才。AI 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人类的创造力、情感理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是 AI 无法企及的。我们可以利用 AI 技术辅助我们的工作,例如使用 AI 写作工具来提高文案创作的效率,利用 AI 设计软件来激发创意灵感等。同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 AI 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最终让AI不是取代我们而是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可以说,亚马逊机器人数量接近人类员工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要真正认清科技的发展现实,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学会拥抱AI和使用AI工具,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