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四天工作制,不该是梦想,而是解药

访客 2025-07-05 16:59:43 72097
四天工作制,不该是梦想,而是解药摘要: 文 | 沈素明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看似遥远的“乌托邦”,但细想想,可能并非梦想,而是不得已的"解药"。一、海那边的“震撼教...

文 | 沈素明

四天工作制,不该是梦想,而是解药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看似遥远的“乌托邦”,但细想想,可能并非梦想,而是不得已的"解药"。

一、海那边的“震撼教育”:别告诉我这是童话

前两天,英国那边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份数据,说是他们搞了个“四天工作制”的全球实验。说实话,刚看到时,我心里是有点不屑的,这不就是西方那些“小确幸”的玩意嘛?但在细看数据,我沉默了半秒,不得不说,没醉过,还真不知道酒浓。

这个实验规模不小。61家企业,3300名员工,横跨银行、制造业甚至非营利机构。足足搞了6个月。结果呢?89%的企业试点后选择继续干,超过一半(51%)已经永久实施了。

更令人咂舌的是成果:

你看,这哪是什么“童话”,分明是实打实的商业报告。可转头看看我们自己,心里头难免百感交集。

二、我们这儿的“熬战”:别说四天,就是五天、六天都得玩命干

我们都清楚,在中国,谈什么“四天工作制”,最多就是文件说说,制度提一提,要真想实施,就跟火星移民一样遥远。我们习惯了996,习惯了内卷,习惯了“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老板张口闭口“奋斗者”,员工心里骂骂咧咧,但为了碎银几两,谁又敢掀桌子?

我跟一个做制造业的老板聊过,他说现在最愁的不是订单,而是人。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为什么?累死累活不说,赚的还不见得比送外卖多。有个朋友跟我吐槽,他做销售的,每天早上八点半到公司,忙到晚上十点。周末也是加班处理客户资料,时不时还有一些“紧急任务”压下来。可即便如此,业绩好时拿的奖金也只够还房贷,身体却亮了红灯。这样的日子,身边是不是都在上演?

更要命的是,这种“全民熬战”的恶果。一边是少数人996忙得快猝死,另一边是大量人失业在家,穷得揭不开锅。我们一边喊着“内需不足”,一边让3亿人996没时间消费;一边担心“生育率下降”,一边让年轻人累得连恋爱都没时间。这不是悖论,这是自相矛盾。

所以,四天工作制,对于我们而言,真的不应该是什么“梦想”。梦想,是用来仰望的。而眼前这状况,它更像是一份解药,一份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用来解除当下困境的确切的解决方案。

放眼全球:这股风,早就不只是英国的“小打小闹”

你可能觉得,英国的实验只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性。但实际上,这股“四天工作制”的风,早已吹向全球,且成果斐然。

远的不说,就在迪拜,政府部门已经率先实行了“每周四天半工作制”,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冰岛,也早有大规模的四天工作制试点,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甚至在欧洲那些老牌企业,比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在电动化转型中都计划试行四天工作制,这说明连传统制造业,都能找到适配的路径。

你看,这真不是某个国家拍脑袋的“异想天开”,而是全球范围内,对现有工作模式的一种“再思考”和“再探索”。它不是中国独有的难题,而是全球都在尝试寻找的“最优解”。

三、四天工作制:不是小修小补,是整个社会的“解药”

我知道,一提到“四天工作制”,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企业承受不了!”“制造业怎么排班?”“这不就是变相降薪吗?”没错,这些顾虑我都懂。但就像大众汽车这种庞大的制造业巨头都能去尝试,这说明很多所谓的“不可能”,只是我们习惯了旧模式,缺乏打破的勇气和智慧。而且,你有没有注意到,国内已经有包括四川绵阳、浙江在内的十余个省市,在鼓励推行“2.5天弹性休假”?从2.5天到四天,这哪里是乌托邦,分明是政策试点的一次自然演进。

所以,那些觉得四天工作制是“小打小闹”的人,格局可能得再打开一点。它不是企业管理层面的小修小补,不是什么“提高员工幸福感”的锦上添花。它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民生困境的一剂猛药,能对症下药的解决真正的问题。

3.1:给更多人饭碗——就业分配的“解药”—— 现状是少数人996,多数人失业。四天工作制,意味着原来100个人的活儿,现在可能需要125个人来分担。这意味着什么?就业岗位平白增加了25%,失业率自然就下来了。以制造业为例,如果1000万人从996改为4天制,理论上可以新增250万个就业岗位。这比多少个“稳就业”政策都管用。 社会矛盾,从根源上就被缓解了。你看街上那些焦虑的年轻人,他们不是不想工作,是找不到工作。四天工作制,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哪怕起步低一些,至少能先有口饭吃,有事可做。这不比那些隔靴搔痒的刺激消费政策管用?

3.2:让钱和时间都能花出去——消费循环的“解药”—— 现在很多人,要么有钱没时间花,要么有时间却没钱花。四天工作制,直接让“有钱有时间”成为常态。多出来的闲暇时间,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消费时间。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这些过去被我们忽视的内需大头,会迎来真正的爆发。想想看,当更多人有了周末三天小长假,谁不想出去走走?谁不想多看场电影?谁不想和朋友多聚聚?这些实实在在的消费,才能真正激活内需,而不是靠电商平台那点“GMV”。 内需激活了,经济自然就活了。

3.3:打破阶层固化——社会公平的“解药”—— “996精英”和“闲置人群”的两极分化,是社会公平的一大障碍。四天工作制,通过工作时间的公平分配,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打破那种“赢者通吃”的局面。收入差距缩小了,社会自然更公正。你别信那些专家说的“拉大差距才能有动力”,那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社会如果只有少数人光鲜亮丽,多数人却在生存线上挣扎,那不是“动力”,那是火药桶。

3.4:给年轻人喘息之机——人口红利的“解药”——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这是我们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剑。父母996,哪有时间生孩子、养孩子、陪孩子?四天工作制,能实实在在释放出生活空间。育儿焦虑缓解了,生育意愿自然会提升。我有个刚生了二胎的朋友,两口子都忙,孩子基本都是老人带。他跟我说,最羡慕的就是能有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玩,而不是把所有陪伴都压缩到周末几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比几千块钱的补贴,可能来得更直接,更有温度。

3.5:让家庭教育得以回归——教育内卷的“解药”—— 现在家长没时间陪伴孩子,只能用各种补习班来堆砌教育。四天工作制,父母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能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教育的重心能从“外包焦虑”回到“家庭温度”,这才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你是否也感到,自己似乎总是被焦虑和压力困住,难以解脱?这种焦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孩子教育的无力感。当父母能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不再需要“外包”给补习班。

3.6:家庭养老的新可能——养老危机的“解药”—— 老龄化社会,养老是个大难题。子女996,哪有时间照顾老人?四天工作制,子女有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家庭责任。有时间照顾老人,能大大减轻养老院的压力,让家庭养老重新成为可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巨大负担。我认识一位英国公司的HR主管,他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逐渐出现了焦虑症的症状。当公司开始试实行四天工作制后,他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开始回归到健康的生活节奏中,也能抽出时间多陪陪家里的老人。结果,不仅他的健康状况有了改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3.7:激发全社会活力——创新创业的“解药”—— 996消耗了所有人的创造力。天天加班,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习、尝试新事物?四天工作制能释放出大量时间。副业、小微创业有了现实可能,全民创新不再是空谈。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不少朋友,嘴上说着想搞点副业,想学点新东西,但一到下班,累得只想躺平?四天工作制,不是让你躺平,是给你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你有时间和精力去折腾,去实现那些被996压制住的“小野心”。这比那些高喊“万众创新”的口号,要实际得多。

3.8:让心灵有处安放——精神健康的“解药”—— 抑郁症、焦虑症高发,这是高速运转下的社会代价。四天工作制,意味着有更多时间运动、社交、休息。精神压力得到释放,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你是否也有过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经历?那种沉重感,那种似乎总是被焦虑和压力困住的感觉,正在侵蚀着许多人的生活。四天工作制,实际上就是为精神健康提供了喘息的空间。你可以去跑步、健身、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只是静静地坐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3.9:让城市喘口气——城市病的“解药”—— 通勤拥堵,基础设施过载,这些“城市病”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四天工作制能促进错峰工作,缓解城市压力。高峰期拥堵减少,公共设施的利用更加均衡,城市运行会更高效,我们不用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你在高峰时段的地铁上,是否感到过那种密密麻码的压迫感?每一个不小心的碰撞,每一个站不稳的瞬间,都是对你耐性的挑战。四天工作制,能让这种煎熬少一点,让城市少一点内耗,多一点呼吸。

3.10:从“量”到“质”的飞跃——环境污染的“解药”—— 过度生产带来的环境恶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四天工作制,减少无效加班,降低能耗。人们有更多时间享受自然,环保意识也会随之提升。可持续发展,才能从理念变为现实。当人们不再被工作的枷锁捆绑,有了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去亲近自然,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也会更深。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口号,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

最后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不现实。企业要成本,国家要发展。但你看,英国的实验数据就在那里摆着,它证明了效率和收益可以并行。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困境,已经不是靠打鸡血、喊口号就能解决的了。就业、消费、生育、养老,这些都是硬骨头,不是小修小补能搞定的。四天工作制,听起来像个美好的梦想,但在我看来,它真的更是一份解药,一份解除旧模式束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药。

这不是什么时髦概念,这是大势所趋,更是我们为了自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性选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