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厂游”爆红,揭秘制造业新价值密码

文|着陆
最近,社交媒体上刮起了"工厂游"热潮。小红书上,关于#工厂游综合话题高达30-40万浏览量,相关高科技大厂的工厂游攻略也成为热门爆火帖子,而早前相关探寻生产线的话题如#溯源更是达到1800万浏览。
社交媒体上"工厂游"爆火 图源网络
国外工业旅游模式早有白色巧克力公园、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先进企业实践案例:在德国鲁尔工业区,炼钢炉被改造成光影剧场,工装裤与芭蕾舞鞋在车间共舞;日本白色恋人工厂用巧克力香气编织童话,让机械臂的律动与孩童的笑声共振。这些"工业迪士尼"的实践揭露了一种真相:后工业时代,工厂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文化资产。
反观中国,工业旅游虽在本世纪初萌芽,但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工业旅游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与全球工业旅游占旅游总产值的10%-15%相比,中国工业旅游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未来大有可为。
2024年冬天,小米工厂三期60个免费参观名额期期售罄,后面还被黄牛炒至2000元,企业连夜扩容预约系统。这场突如其来的供需博弈给出了一个商业信号——工业+文旅融合的价值空间巨大,同时也撕开了产业变革的裂缝:当Z世代开始用脚投票,流水线必须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
政策上也能嗅到了同样的趋势:2025年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新培育5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个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上海也将工业旅游提升至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山东、深圳等多地也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工业旅游的政策。
"工厂游"的热门出圈提供了市场新信号,近年一部分企业的实践也提供了分析范本,着陆TouchBase将通过一些现象级案例,分析目前工业+文旅融合的实践思路,并试图从产业经济视角出发,提炼出企业如何来绘制"工厂游"的价值图谱。
从工厂游细分实践案例中,看见工业旅游的可能性
1、网红工厂:从产品说明书到价值共鸣场
去年年底,特斯拉官方发布消息,凡是通过官方置换渠道订购新车的客户,就有机会赢得免费参观上海超级工厂的机会,还报销往返机票和一晚酒店住宿费,活动推出后,特斯拉当月销量迎来一个小高峰。
特斯拉向置换客户开放上海超级工厂参观权,这场看似简单的"车间漫步"邀请更像是企业精密布局后的情感投资——当消费者目睹4680电池量产工艺的瞬间,他们购买的就不仅是电动车,而是对"未来出行图腾"的信仰充值。当月销量环比激增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工业透明化带来的信任溢价。
新势力车企深谙此道:蔚来第二工厂打破传统布局,设置了"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智能装配岛"等8大打卡点。在这里,机械臂不再冰冷,工厂的生产流程被重新编码为品牌宣言。
像车企发起的这类"工厂游",本质上是将工厂变为立体广告牌。这种将严肃工业和大众消费相融合的探索模式,体现了公众对制造业的求知欲,也折射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性。邀请消费者进入参观工厂,表面看来费钱费时间,但在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和品牌沟通、互动的时代,"工厂游"可以不只是被视为成本项,还可以是一种高ROI的"信任基建投资"。
2、️观光工厂 :从生产车间到体验综合体
将工厂打造成景区,就不得不提日本北海道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公园。主题公园成人门票大概费用800日元(约为40元人民币),团票价格更优惠,而主题公园也分免费区和付费区,免费区主要是参观和购物,付费区的体验则更为丰富。
图源|白色恋人公园官网
在白色恋人公园,游客在"巧克力幻想馆"目睹原料淬炼为甜蜜的艺术品,在"梦想体验工房"亲手制作专属礼品,最后还能提着限定款礼盒离开。这种分层体验设计(基础参观免费/深度体验付费)创造了人均消费超3000日元的商业奇迹,证明工业场景的"情绪变现"潜力。
图源|白色恋人公园官网
中国版图上也有耀眼的实践:君乐宝将原本的牧场打造成生态剧场,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奶牛养殖和绿色产业链的生态循环,这也是乳业将ESG实践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语言的尝试。如今,君乐宝的工厂旅游项目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迅速发展为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科技研发、乳品加工、供应销售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荣获河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等多项荣誉,也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3、 工厂研学 :从生产线到人才孵化器
除了和旅游业融合,更细分的实践还有结合"研学热"做出的尝试。
随着这两年的哈尔滨旅游热,飞鹤(哈尔滨)工厂开放参观,并将"小小牧场"搬进了哈尔滨的工厂,1:1还原飞鹤牧场环境,游客不仅能探访的小牛犊们的"独门独栋别墅"——犊牛岛,还了解到了麦秸杆和牛粪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而在牧场"私厨"区,游客不仅能体验奶牛营养师的岗位为小牛配餐,还能了解到每头奶牛每天有百元的饲料成本,并享用着弱碱性的天然冷矿泉水。在奶牛转盘区,游客们了解到飞鹤牧场先进的挤奶流程和严格的生牛乳质量指标,飞鹤奶粉采用新鲜生牛乳为原料,从挤奶到加工不到2小时。
央视频带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 "小土豆"们参观飞鹤哈尔滨工厂 图源|新华网
透过玻璃窗,0.01毫米精度的罐装系统、5G驱动的无人仓储,这些曾属于工程师的专有名词,在研学课程中转化为Z世代的科技母语。当学生在"奶牛转盘区"计算饲料配比,在"无菌车间"理解微生物战争,一场关于"制造业认知革命"的静默教育或许已然发生。
教育属性让工厂游突破旅游周期,形成全年无休的人才流量池。
除了上面的几种模式,类似于文创园这种将工业遗产活化,融合了就业、旅游等领域的商业体也是工业旅游的另一种范本,如沈阳红梅味精厂、广州红砖厂。工业遗产通过文化解构重生,吸引的不只是传统游客,而是创意阶层与知识社群。这种实践虽不一定带来直接收益,但为城市留存了产业记忆的火种,更孵化出47家文创企业,证明工业旅游的边界远超想象。
如何绘制工业旅游的价值图谱
事实证明,成熟的工业旅游确实能为企业带来多重正向收入。以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为例,一边是每日400万袋螺蛳粉的产销,另一边是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和研学者,而"厂区变景区""为一碗粉赴一座城"也成为柳州旅游出圈的流量密码。也就是说,工业旅游并非是简单的旅游业,而是一种可以涵盖门票经济、体验经济、IP经济,并刺激人才培育反哺技术升级的多元业态复合体。
工业旅游的实践,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制造业与大众的文明对话。至于如何打开这场对话的价值图谱,并且勾勒出一条可循环、可持续的价值传导链条,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四个价值层,并试图串联起来看是否能构成价值闭环。
1、门票:分层设计的艺术
工厂游是否收门票?从各种主题公园和文旅景点的实践来看,付费和免费都各有优劣。不过,门票策略绝非简单的盈利重点,而是企业筛选用户、传递价值的首张名片。
可以分别参考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分层收费的艺术——"基础参观(免费)+深度体验(付费质检参与)",实现用户价值分层收割。
但哪怕是免票,工厂游也不一定是赔本生意。佛山景区西樵山免票,反而引起了其他行业的增长,因此哪怕工厂成为完全的免费园区,也并非无利可图。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资料,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
"当一个主要景点开放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上升潮汐效应。"国际游乐园和景点协会首席执行官Jakob Wahl表示说。"EpicUniverse推动了旅游业、酒店预订和长期住宿的增加。它使周围的景点、餐馆、小企业受益。
门票是信任的入场券,而非收入的救命稻草。
2、体验商业:打破和消费者的隔阂
沟通和互动恐怕是过往制造业最缺乏的环节,传统制造业并不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所以对终端消费者的声音往往一知半解。要打破这些沟通隔阂,就得从"体验经济"的维度思考。
在温州瓯海眼镜小镇,有着40多年从业经历的眼镜匠人郑志远砸下数百万元,推出"眼镜研学",将传统工厂改造成体验式商业试验场——孩子们不仅能触摸镜片打磨的精密工艺,还能在"创意工坊"亲手组装专属镜架。这个每年接待超2000人次的眼镜研学基地,正在见证制造业与Z世代的奇妙化学反应。
郑志远说,开展工业旅游不仅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孩子们带来的奇思妙想也让企业收获不少研发灵感。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31条建议,其中有孩子提到:"郑爷爷,一款眼镜腿可以有更多颜色、图案。"如今,一款可拆卸且配有7种颜色镜腿的产品,已摆进店内货架。
借助技术,工厂产业园也在商业体验上有新尝试:Epic Universe主题公园通过VR炼钢体验,将某些工序转化为付费项目;周庄镇借助AR、VR元宇宙体验,大大提升了古镇的旅游互动性。
在体验经济的催化下,生产线与消费端不再是单向传输,而是通过即时对话形成创新闭环。制造业愿意俯身倾听,收获的就不仅是销量数字,更是重构产业基因的密码。
3、IP衍生品:构建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的构建逻辑往往从消费者的信任、情感认同和稀缺性等方面形成。当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的确定性买单,同时可以从品牌中获得情绪价值或者情感共鸣,加上限量发售所营造的稀缺性信号渲染,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品牌溢价。
电影《哪吒2》的IP衍生品与电影同期发售,这就意味着其背后的商业资本早就设计好了清晰的盈利层,电影票只是第一层收入,后面的第二层、第三层收入链路也早就画好了。类似的案例如《黑神话:悟空》游戏与潮玩同步发售,验证"内容——衍生品"双轮驱动的商业逻辑,为工业旅游IP化提供范本。因此,工厂游也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同步规划衍生品,如工厂游盲盒、定制化衍生品等。
康奈集团工业园,占地面积160亩,是温州第一家AAA级工业园景区。漫步其中,游客能看到像"榕抱琵琶"等十大景观,附有中英等多语种介绍,难以形象这是一家鞋企。
而更重要的是园区里的"黑科技"一一游客站上智能量脚仪,仅仅30秒就能收到48项双脚数据,结合数据可以订制一双鞋子,如果想把自己的姓氏织在鞋面,也可以和设计师沟通。
这样做出来的"私人定制"鞋子,比普通鞋子价格高,但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价值。
康奈工业园景区 图源|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当然,品牌溢价绝非价格游戏。企业想要构建品牌溢价,往往要从品质的确定性、情感认同乃至技术壁垒来考虑,花西子眉笔事件、豪士面包翻车就给品牌带来警示——缺乏硬核技术和情感共鸣的溢价终将坍塌。
因此,工厂企业要打造品牌溢价,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品质硬实力+情感软连接+稀缺性策略的组合拳,将产品从"功能载体"升级为"价值符号",其重要目标是构建用户"非你不可"的选择逻辑。
4、人才反哺:重塑新一代的职业信仰
上面提到工厂企业对终端消费者的声音一知半解,同样的,当代消费者对工业也抱有严肃、落后等刻板印象。年轻一代不愿意走进工厂工作,也不了解生活里的每一件产品是如何一件件来到现实生活的,而体验式商业在一定程度上能给新时代年轻人种下种子。与此同时,更细分的实践可以尝试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参观——实习——就业"链条——蔚来工厂就曾开放学生参与质检,将游客转化为潜在雇员。
从一张门票开始,工业旅游正在编织新的意义网络:大众消费者开始走进严肃工业场,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游客走进工厂通过各种体验式互动来留下数据,这些数据如果通过系统分析或能帮助企业升级生产线,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工厂也可以通过vlog等形式记录游客工厂游细节,借助自媒体平台达到品牌宣传效果的同时,和消费者达成沟通,共创品牌故事。
和消费者共创的故事自然比品牌自上而下讲述更为生动,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和信任感,也更能构建品牌文化符号。当工厂的严肃性被不断打破,高校人才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慢慢消解,人才可以走进企业,帮助工厂实现更加科技化、年轻化、数字化的升级。
通过以上链条的有机联动,企业可实现从"流量积蓄"到"生态共建"的转型,最终形成"游客消费反哺技术升级——技术优势强化品牌——品牌吸引力集聚人才——人才创新驱动新消费"的价值飞轮。
在价值重构的狂欢背后,仍有待解难题:如何平衡参观动线与生产保密性?中小企业这类资源有限者如何借助文旅赋能?没有景区运营经验的工厂传统制造人才,如何来驾驭景区运营新技能?
正如德国鲁尔区用三十年完成从"生锈地带"到"文化动脉"的蜕变,中国工厂游的深层价值或许正藏在这些矛盾的解决过程和漫长实践中。不过,当流水线上的传感器开始高频记录游客的惊叹,工业文明也开始找到了与时代共鸣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