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访客 2025-05-14 16:52:19 16736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摘要: 2025年,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表述继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澎湃研究...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2025年,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表述继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澎湃研究所持续关注长三角41城“三公”经费情况。“三公”经费包括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2024年,长三角41城三公经费普遍上涨,涨幅最高的城市扬州达41.22%。

2025年,“三公”经费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收集2025年长三角41城市级和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省级“三公”预算数据,持续关注“紧日子”动态。

长三角“三公”经费预算整体下降

202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2024年预算降低3.32%,长三角三省一市“三公”预算分别降低0.6%(浙江)、0.04%(安徽)、0.01%(江苏),上海不变。

在长三角38个城市(杭州、安庆和湖州数据未公布)中,有4个市级“三公”经费预算较2024年预算上涨,8个城市保持不变,26个城市下降(参见表1)。

其中,涨幅前三是淮北(5.00%)、六安(2.17%)和宣城(1.90%);降幅前三为徐州(-11.00%)、盐城(-7.09%)和扬州(-7.00%);38城市级“三公”经费平均压减-0.01%。

淮北“三公”预算增加主要来自公务用车运行费,同比增加209.23万元,原因是“公安等部门增加公车运行支出”。六安财政局解释预算增加主要是县区生态环境部门上划导致口径变化。宣城“三公”预算增加主要来自因公出国(境)费相比去年增长91.78%,原因是“前两年受疫情影响,预算基数较低”。

2025年三公经费预算相比2024年压减趋势明显,且减幅更大。2024年,长三角公布数据的39个城市中有16个同比上涨,5个城市保持不变,18个城市下降。涨幅最高41.22%(扬州),降幅最高仅为-4.06%(马鞍山);38个城市市级三公经费平均上涨2.02%。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注:杭州、安庆无2025年数据,湖州无2024年数据;变化率计算基数是2024年预算数据来源:各市财政局

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城市通过微量减费从而实现“降幅”效果。比如,阜阳 “三公”预算6439万元,同比减少2700元;蚌埠“三公”预算4934万元,同比减少6100元;泰州2025年“三公”预算比2024年预算减少1万元。

“三公”经费基数高的城市,应压减更多

观察“三公”经费,不仅要看变动值,也要看绝对值。

“三公”经费所涉公务员活动与该地区政务活跃程度相关,结合各城市经济事务体量(参见表2),发现个别城市“三公”经费预算总体偏高。当然,公务员活动也可能与该地区公务体系供养量和民政体量有关,但因这两者缺乏数据,本文暂以经济变量说明问题。

比如,在39个长三角城市中(杭州、安庆无数据),舟山2024年GDP排在长三角第32名,而2025年“三公”经费预算排在第14名,比GDP排名高了18个位次。绍兴2024年GDP排在长三角第11名,而2025年“三公”经费预算排在第33名,比GDP排名低了22个位次。然而,2025年舟山和绍兴的“三公”经费都压减了2%左右。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城市应理性评估自己的“三公”经费基数,以经济社会情况相近的城市为参考,基数更高的城市应设定更高的压减比例,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不必一概而论徘徊在-0.01%附近。以表2为例,GDP排名比“三公”经费高很多的城市可考虑超出平均水平地降低“三公”经费。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注:杭州、安庆无2025年数据,湖州无2024年数据数据来源:各市财政局

“三公”经费中“路费”占比值得商榷

此外,观察“三公”经费,还要关注“三公”经费的结构是否合理。

图1展示了2025年长三角城市“三公”经费的平均结构,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占51.1%,公务接待费占21.04%,公务用车购置费占15.86%,因公出国(境)费占10.06%。

这一结构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公务员活动——比如政府间交流学习和跨境招商引资等活动费用——在“三公”经费中占比较小,而用车的两项费用加起来占近七成“三公”预算(66.96%)。

“三公”经费中,“路费”占比是否太高,值得讨论。毕竟公务员活动是否达到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和路途排场无直接关系。换句话说,“过紧日子”首先要从用车开始——只要能严格把关优化购车用车,“三公”经费就容易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席鹏辉认为,在过紧日子的情况下,确实应该压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购车,这不仅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的现实客观要求,也是过紧日子的重要体现。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制图:谢秋伊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具体来看,一次支出较大的公务用车购置费占15.86%,长三角平均每个城市每年购置费用是1396万元,最高上海购置费1.41亿元,最低六安100万元。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规定,公务员配车单价应在12万元-45万元之间,取中位数28.5万元,长三角市级政府平均每年新购置汽车49辆。

占比最大的是公务用车运行费,占半数“三公”经费预算。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包括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和其他相关支出。也就是说,“三公”经费的一半费用,是用在给公务车上保险和加油上面。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注:杭州、安庆无2025年数据;常州用车购置费和用车运行费没有分开披露,共3603万元,占三公经费71.56%;数据来源:各市财政局

要求“过紧日子”的同时,也鼓励“鼓励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三公”经费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以是否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为尺度度量“三公”经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目前还缺乏这种评价机制,但从“三公”经费结构和城市发展动态入手,可窥探一二。

表3展示长三角除安庆和杭州以外所有城市的“三公”经费结构。一个可用的参考标准是,因公出国(境)费用应和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外向程度相关。比如,在因公出国(境)费用占比靠前的城市中,上海、宁波属经济外向性程度较高的城市,绍兴正发力国际化招商引资。

公务接待费应和购车用车费用因和公务员活动(招商引资、接待来访)活跃程度相关,这些活动的有效性部分(但不是完全)体现在城市的GDP增速上。比如,用车费用较高的合肥和徐州,2024年GDP增速分别达到6.1%和6.3%。

席鹏辉认为,各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上涨,“三公”经费整体性下降,体现了各地坚持过紧日子的基本理念,对于紧平衡背景下各级政府优先保障重点支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公经费的压减并不是目的,支出规模应当与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压减空间还有多大,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没有必要的支出,应该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合理的支出应该得到基本的保障。”席鹏辉说。

(实习生张昊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2025财政观察|长三角“三公”经费普降,钱要用在刀刃上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