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大中国拳击产业的蛋糕?这项赛事给出办赛新思考

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和俱乐部代表一同亮相此次新闻发布会。
本周,2025荣耀之拳“腾辉杯”拳王争霸赛赛事新闻发布会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召开,而这项赛事的启动,有望为中国的职业拳击办赛给出新的思考。
根据官方信息,赛事共设5个级别,包括次轻量级、超轻量级、次中量级、超次中量级、超中量级。每个级别由16位拳手参与角逐,采用16进8、8进4、4进2,最终两位拳手争夺冠军的赛制。
首轮16进8的比赛将于6月1日、2日、27日、28日在苏州进行,第二轮8进4的比赛将于8月29和30日在昆山进行,第三轮半决赛将于10月份在上海或南京进行,最后的冠军争夺战将于12月在新疆上演。此外,主办方为决赛选手开出了100万元的总奖金,每个级别的冠亚军将分别获得15万元和5万元的奖金。
拳击赛事对于很多体育迷来说并不陌生, 但此番“腾辉杯”拳王争霸赛从赛制、比赛周期到参赛选手数量上都做出了创新。
有别于通常职业拳击赛事在一个比赛日完赛,“腾辉杯”的赛事周期长达半年,采取单轮淘汰制,一共吸纳了全国80位优秀选手参赛,在全国不同城市举办,论参赛选手之众、比赛轮次之多、辐射范围之广,在中国职业拳击史上都颇为罕见。
擎石体育董事长玉苏浦江希望通过赛事为国内的职业拳手打造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竞赛平台。
为什么主办方会煞费苦心打造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拳击赛事?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擎石体育方面给予了解读。
“我们就是希望能够为全国的选手提供一个优质的赛事平台。”擎石体育董事长玉苏浦江开门见山,在他看来,中国职业拳击要发展,当下最缺的就是比赛,而现有的比赛数量不足以支撑中国职业拳击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位资深拳击推广人,这些年来,玉苏浦江看到一些优秀拳手受困于比赛数量不够失去了继续进阶的机会,更多年轻人也因为得不到自我展示的舞台而逐渐淡出。
这也并非玉苏浦江的一家之言,过往M23的当家人卢小龙、WBC远东区联席主席张治国嘴里都曾听到相似的言论,正因如此,当下“腾辉杯”的举办在中国拳击圈也得到了积极响应。
此番多达80名拳手报名参赛,除了一些初出茅庐的新人外,也不乏李同辉、迪力夏提、阿卜力米提、赛日克这样成名已久的老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半年接踵而至的赛事,将是对中国拳击有生力量的一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俱乐部的优秀拳手都将通过赛事得到锻炼和交流。
2008年北京奥运会拳击金牌得主张小平寄语年轻一辈努力拼搏。
当然,这样一个崭新的办赛模式不仅为国内更多的拳手提供了宝贵的比赛机会,对于中国拳击市场的培育、本土赛事品牌的打造,同样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玉苏浦江坦言,“希望将赛事带到不同的城市,让更多观众能够现场看到精彩的比赛。”平心而论,尽管拳击运动这些年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依然算不上大众运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让赛事落地更多的城市、辐射更多的地区,让更多本土的优秀拳手进入大众视野,是一条看得见的路径,玉苏浦江指出,“此举有助于拉近我们的选手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为打造本土的明星拳手创造条件。”
赛事致力于拉近选手和观众的距离,打造本土的明星拳手。
相较于做大本土拳击市场,赛事品牌化也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话题。过去这些年,虽然国内职业拳击赛事的数量在逐步提升,但除了个别案例外,大多数赛事并未真正在体育市场实现相应的品牌效应,破圈更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参赛选手“咖位”不够有关,事实上,目前放眼中国拳击领域,真正具备眼球效应和广泛影响力的人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大多数赛事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赛事体系,同一主办方不同时间举办的赛事彼此间缺乏联系性,赛事与赛事之间相对割裂,导致赛事品牌很难在观众心中形成认知,也无法撬动相应的商业价值。
赛事发起人李杉希望将“腾辉杯”打造成国内顶尖的拳击赛事品牌。
在商言商,此次赛事的发起人李杉表示,当下“腾辉杯”的赛制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这样的市场困局,通过4轮淘汰赛、决出冠亚军,拉长比赛周期,形成赛事与赛事之间的串联,在一条完整的赛事故事线下,将实现赛事传播的可持续性,有利于赛事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帮助赛事在赞助市场进行深度地挖掘。
根据现有的框架,腾辉控股集团、泛源科技和擎石体育将联合举办赛事,也将承担最主要的前期投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赛事品牌的逐步打响,短期流量有望变成长期的品牌资产,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可以撬动的B端商业赞助和C端观赛消费都具备大幅增长的可能性。
目前“腾辉杯”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而在玉苏浦江和李杉的设想中,这块围绕职业拳击的蛋糕还可以做得更大。“我们不仅仅是要打造一个为期半年的赛事,我们希望赛事可以覆盖明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计划中,国内赛事也将和国际赛事打通,比如我们的冠军选手可以获得直通洲际拳王争霸战的资格。”
中国的职业拳击之路注定任重道远,“腾辉杯”拳王争霸赛的出现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让更多的拳手获得登台的机会,让赛事从单一办赛模式走向体系化运作,而这些变化,也能够为中国拳击产业的扩容带来希望。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