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纬锂能重押大圆柱电池

编辑 | 柴旭晨
每次车展,不仅是车企们展示新车、新技术的舞台,产业链上企业们也摩拳擦掌,都将最新技术拿出来晒一番。
本次上海车展,亿纬锂能就携OMNI全能电池、开源电池、飞行器电池、机器人电池、汽车电子电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产品亮相展会。
在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江吉兵看来,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在此之前,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也获得了宝马的定点,在2025年推出搭载大圆柱电池的新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已有不少车企将大圆柱电池作为解决方案,在此之前,代表性的就有特斯拉主导的4680电池。
具体而言,他认为,相较于方形电池,大圆柱电池10倍的制造效率,系统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和成组工艺标准化,可让电池成为汽车标准零部件。并且,大圆柱电池还可以解决后续升级问题。
江吉兵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品迭代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的产业现状下,大圆柱电池的"固定尺寸+多元化学体系"技术路线,成功解决了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发展悖论。其可兼容从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X)到三元锂(NCM)等多种化学体系,实现电量、续航、充电时间、功率的灵活调整,可以将电池系统的研发时间缩短到3-6个月,并降低80%研发费用。
另外,就行业长期在解决的膨胀等问题,大圆柱电池也是表现更优。
江吉兵介绍,“大圆柱电池的圆形结构及特殊材料使其能够在整个电池的生命周期尺寸始终如一,省去了复杂的应力管理设计,整个电子系统的存储也得以变得简单,这也我们坚定选择大圆柱电池走原位升级路径的底层逻辑。”
同时,基于新的技术,亿纬锂能的电池在安全方面也有了新的保障。江吉兵补充,亿纬锂能电池系统基于1500兆帕的双层热实心钢与3500兆帕的航天级玻璃纤维、全域发泡技术等叠加,让整个电子系统的底部磕碰能量吸收可达到1000焦,是新国标6.6倍。
当前,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凭借低温快充、高精度成组、高可靠焊接、高致密发泡的特点,获得了不少国内外专利。
江吉兵透露,亿纬锂能在大圆柱电池方面构建的全球化专利网络已覆盖15个国家,累计申请超2300项专利,专利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为大圆柱电池全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大圆柱的技术路线之外,在行业更高能量密度需求下,亿纬锂能也正在采用软包电池技术路线,推动电池从液态技术向固态技术迭代。
当前,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低空飞行汽、机器人等都是动力电池的需求端,随着这些市场的壮大,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也将迎来新的机会。
以下是华尔街见闻等与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XEV产品中心总监冯炎强、ESG双碳部总经理肖忠湘、低压技术研究所国际产品中心总监凌鑫晨等人的对话:
问:看到行业关于低空电池能量密度大概是在320瓦时到千瓦时,支持10分钟快速80%,就想问一下这个性能的话,它是不是已经接这个行电池行业的天花板?未来怎么来突破这个材料体系对能量密度的一个限制?
冯炎强:能量密度其实是我们在这种低峰或者是飞行汽车上一直追求的主要方向。很多客户也要求我们在能量密度的维度上能不断提高,因为飞机载重越多,能耗越高,续航就会越短。而我们现在的客户更多想要更高的能量密度。
325瓦时永远不会是我们的最终解决方案。未来要做到超过 350 瓦时,乃至于超过 400 瓦时每公斤的产品,自然需要做更多材料体系上的升级,比如我们一直在内部开发的固态电池。
对于低空经济,面向未来更高品质的产品,固态电池是更合适、更能达到航空领域应用条件的产品。并且国家也在重点支持固态电池,从动力到能源车,再到低空经济,未来也考虑将固态电池用在机器人上。
问:是否会担心这个头部企业通过这个规定的效率后来者居上?
冯炎强:我们认为在这个行业,大家都处于比较新的状态,不存在所谓后来者居上,也不存在多大的领先和超越。
我们当前的产品品类能较好覆盖更多不同场景的需求,比如小型、长距离、中距离、增程等低空领域的应用要求。产品种类的丰富使我们在不同应用和需求下,方案的匹配性和多样性能有更好的状况。
问:前段时间机器人马拉松,暴露了很多机器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散热、续航,那机器人面临着哪些挑战?
冯炎强: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来看,目前主要应用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可能再过五年或十年才会慢慢落地到家庭用户。从工业转到家庭或入户应用,会有本质区别。
首先,对于现在的商用或工业应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人形机器人的空间体积有限,在有限空间内要满足应用场景需求,比如需要连续工作 4 个小时且带负荷工作。但目前机器人待机或做简单动作的使用时间仅在 2 到 3 个小时,而工厂上班时间是 4 个小时以上,所以至少要大于 4 个小时的续航才能满足工业和商业应用的基础条件。当前电池在有限空间内实现 4 个小时续航,需要更好的体积能量比,即在同样情况下储存更多电量,这是投入工商业应用的重要条件,否则反复换电或充电不是理想的应用场景。
其次,目前市面上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较为简单,在北京的马拉松比赛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是因为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特殊场景,导致电机发热、电池续航不足,如比赛中有的机器人换了三四次电池才跑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比赛,每块电池续航仅半小时。所以对于特殊或极限工况的应用场景,对电池的放电倍率、续航和电量要求更高,比现有场景更具挑战性。
第三,人形机器人最终要达到入户标准,大规模量产进入家庭,需要做好安全性,电池在任何使用工作状态中都不能出现安全问题或事故,这是达到入户的重要条件。我们通过材料体系的升级迭代,采用固态电池等方式实现更好的续航,同时结合大圆柱电池安全的底层逻辑和行业应用经验,实现产品的高安全性。
问:亿纬锂能能量回收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能不能介绍一下?
肖忠湘: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完善全球网络。
第二步,生产体系我们比较强,现在要打造回收体系,回收体系又包含很多子体系,比如运输网络、处理能力等,后面需要加强相关运输及配套链条的网络建设。
未来还有几个方向,一是回收点要更多;二是实现数字化的溯源问题;三是希望最终变成线上的回收商城,例如以后可能有电池护照,每个购物车都有电池护照,电池护照与回收网能力关联,使用电池的场景也会与回收网关联,未来有一定的畅想空间。
问:12v锂电的业务规划是什么?
凌鑫晨:亿纬锂能很早就开始做 12v 锂电的研究和布局,大概在 2021 年到 2022 年,最早是欧洲找我们开始做。
经过三四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已初具规模,拿到了国内及国外各个大厂的一些小项目。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有很多项目在逐步量产,今年 12v 锂电的出货量预计大概会有 50 万套以上。
下一步计划是让亿纬在该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亿纬会投入更多研发资源,打造平台化并向各个客户推广,降低成本。另外,也在拓展新赛道,用锂电池替代原来的一些铅酸电池,目前已在做前沿研究,今年或明年可能会有方案出来,已有一些客户在对接,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总体来说,亿纬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研发资源,有一定项目在运行,下一步也有很多潜在客户,发展非常积极向上,目标是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世界第一。
问:在新材料电池方面有什么规划?
冯炎强:我们在新材料方面一直都有研究,不仅是大圆柱电池,还有附带电池、接触二次电池都在研发。在产业化过程中,对于车用而言,规模化背后需要高成熟度、经济性和技术领先。
钠离子电池宽温域低温性能好、损坏寿命不错,但存在成本高、能量密度低的问题,同样一台车,使用钠离子电池的续航比使用其他电池低。钠离子电池的充放电优势是温度区域大,在 60 度到零下三四十度,其低温性能和强温性能与三元电池相比,受温度影响较小。
问:如何看待接下来大圆柱电池市场进展?
江吉兵:在中国,这两年增程车增长非常快,这与中国的消费体验相关,中国人喜欢大型的 SUV,在 B + 级甚至 CD 级车型测试中,增程的占比非常高。因为中大型车如果采用纯电,要跑六七百公里,需配超过 120 甚至 150 度的电量,这不仅增加首次购车成本,车重可能超过 2.7 吨,百公里能耗高,经济性不好,且冬天续航会大幅降低,无法解决里程焦虑。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增程会聚焦在中大型 SUV 中,如问界卖得好的也是增程车。
大圆柱电池能解决中大型车增程的问题,目前增程车的里程普遍在 100 到 200 公里,平时纯电使用居多,对充电品质要求高。大圆柱电池能在增程车辆有限空间内实现超级增程,使大型 SUV 增程车跑到 300 公里,提升市场体验,且需装六七十度电,这是磷酸铁锂做不到的。大圆柱电池的市场定位不是与磷酸铁锂竞争成本,而是做磷酸铁锂做不了的事。
大圆柱电池能解决低温问题,不仅在低温下能量保持率好,功率特性也好,急加速时没有动力挫折感,且低温快充性能好,采用保温技术、电池低内阻技术、脉冲自加热技术,零下 30 度能做到 10 到 80% 的充电量,充电到 25 度,技术指标优秀。
大圆柱电池比磷酸铁锂的产值高,设计寿命 12 年,质保 10 年,可能出现电池寿命比车长的情况,其回收价值也有优势,如欧洲铁锂电池回收可能需支付处理费用,而三元电池有回收价值。
另外,“原位升级” 概念很重要,新能源汽车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过去开发周期三年、两年,现在一年甚至一年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升级,快速迭代要求研发投入。乘用车发展存在产能错位问题,市场需求与产能不匹配,造成产能闲置浪费。未来每款车定制化,方形电池在高度、厚度以及 400 伏到 800 伏的厚度难以统一,而圆柱电池可以灵活调整,如 400 伏到 800 伏的充电、放电,通过材料体系变化,实现不同电量里程和快充时间,满足消费者灵活的性能需要,且迭代时不用改电芯和系统产线,只需材料升级,产线工艺不变,能无缝切换,降低研发费用和时间,实现效率最优,这也是大圆柱电池未来几年的重要战略。
问:对方形锂电池,技术路线有没有不足?
江吉兵:我们也做方形铁锂电池,与小鹏、埃安、零跑等主流主机厂都有合作,方形电池也做得不错,只是对外表达较少。我们讲圆柱电池是因为做了二十多年研究,认为在未来技术路线发展中有优势,是重要技术方向。
没有一种技术路线能打遍天下,市场大、领域多、细分应用场景多,不会有一块电池能独霸市场。在中低端 20 万以下的车,续航要求不高,如续航 500 公里、600 公里,我们有方形锂电池和操控技术,但在这些领域做不到引领水准,表达缺乏说服力。而在大圆柱电池领域,我们投入攻克难题,要引领大圆柱技术向前发展,这是我们强调大圆柱电池的原因。
问:想问一下尤其是在动力电池这方面,出海的规划是怎样的?
江吉兵:我们的大圆柱电池在续航方面有布局,欧洲车型喜爱大型座驾,大圆柱电池标准化叠加 “原位升级” 概念,欧洲研发保守,开发周期长,资产投入大但变化快,不利于发展。
大圆柱电池的产能布局有优势,技术进步可逐渐应用,不会让产线闲置。我们在欧洲布局了 24 小时的大圆柱电池产能,有很多客户,产线可根据需求调整,如从开通 15 分钟到将来 12 分钟。
这是大圆柱电池在全球化布局中的优势,不会因乘用车定制化影响使用率,对产品成本竞争力有很大好处。
问:大圆柱电池有什么前瞻性?
江吉兵:全球化前瞻性方面,现在电池主要用在车里面,未来在机器人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消费机器人、家庭用机器人,大圆柱电池有应用优势。
大圆柱电池是圆形,空间适配能力强,方形电池难以做到。在机器人胸腔装电源,不可能为每个产品定制不同的方形电池,圆柱电池可灵活组合,甚至机器人手臂里可装结构化的大圆柱电池。
另外,大圆柱电池高能量密度,当下机器人可能一两个小时续航,未来可能超 8 个小时甚至更多,大圆柱电池的高性能能实现更长续航驱动机器人,在该领域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