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骥:发挥慈善组织作用 为全球资本和低碳创新技术搭建桥梁

2025年4月23日,由祥峰投资中国基金和淡马锡基金会共同主办、能源基金会作为特约战略合作伙伴的首届“绿智未来”可持续发展全球挑战赛(以下简称“挑战赛”)在上海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正式启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杨浦区委书记薛侃、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罗德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祥峰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郑俊聪,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长黄文雄,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以及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创平台、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代表等200余人出席启动仪式。
图注:金力、薛侃、罗德杰、郑俊聪、黄文雄、邹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共同点亮启动装置。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评选可持续发展领域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与环境挑战。同时以慈善公益奖金为种子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创新技术规模化落地和全球化推广,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在“加速气候创新:搭建资金桥梁,跨越创新死亡谷”圆桌讨论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针对慈善组织在投资促进中的作用、未来有潜力的低碳创新技术、低碳创新企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邹骥表示, 作为专业的国际慈善基金会,能源基金会希望在全球资本和低碳创新技术之间搭建起更为精细联通的桥梁,帮助资金从大水漫灌到渠灌、到滴灌再到精准滴灌;此外,基金会还希望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帮助低碳创新技术更加快速的落地,使投资有所回报, 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为全世界的低碳转型提供可持续技术创新驱动力。
根据能源基金会的研究,未来10年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打技术领域主要是风光加储能,微网和配网技术,以及AI支撑的能效技术等,这些都将对全球的清洁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的推进作用。
当然,任何一个低碳技术落地都会有应用瓶颈,这就是一个创新、迭代的过程。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例,目前最大的两个瓶颈分别是电网和需求。从电网角度来看,中国国网风光发电占比大概为18.6%,在德国电网是40%左右,加州电网也约40%。中国电网特别是国网区域能够吸收风光电的比例,与国际对标还有20%以上的差距。而之所以有这个差距,主要需要解决体制机制、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组织方面的问题。从需求角度来看,以农村分布式屋顶光伏为例,即便给家家户户都装上屋顶光伏,但很可能每户农民的用电量不足发电量的10%,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没有钱购买电气产品。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等应该切实补贴到千家万户的农民身上,让他们有钱去安装光伏、买热泵、买储能、装充电桩等等,这样以来,“大水漫灌”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转化为非常精准的“滴灌”政策。而一旦把需求的瓶颈打开,上游的风电光伏制造商产能过剩等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针对低碳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邹骥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第一,企业要遵循科学的原理;第二要遵循市场的逻辑;第三需要有一点运气,这也包括宏观的外部环境;第四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