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评论丨AI袭来、文科缩减,以阅读迎接各种冲刷和洗礼

访客 2025-04-23 17:30:22 29689
评论丨AI袭来、文科缩减,以阅读迎接各种冲刷和洗礼摘要: 人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在读书中沉淀,去追问一些超越于眼前热度的深沉命题4月23日,又到了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的话题在舆论...

人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在读书中沉淀,去追问一些超越于眼前热度的深沉命题

4月23日,又到了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的话题在舆论场上热了起来。

评论丨AI袭来、文科缩减,以阅读迎接各种冲刷和洗礼

↑读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读。图据新华社

眼下,阅读似乎要面临更大的“危机”。AI技术在近年来堪称突飞猛进,是毫无疑问的时代热词,似乎让深度阅读显得不那么有必要——当一大段文字输入进去,瞬间条分缕析就弹出来了,还需通过慢慢读来获取吗?

与此同时,文科缩招的相关话题引发关注,而文科又是普遍认为和狭义阅读关联更紧密的专业,似乎文科生才更愿意去读那些难以直观带来物质回报的文史哲著作。

如此背景下,阅读的“生存危机”更显突出,也让呼吁阅读的呼声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以前有“读图冲击”,当图片阅读成本降低时,有人担心人们会只看图不看文字;后来又有“短视频冲击”,短视频带来了信息摄入的结构性变化,亦有人担心阅读会碎片化。

经过一轮轮“冲击”,互联网风口迭代了几轮,但阅读始终不声不响、不悲不喜地安坐于一边。近些年,我国年人均阅读量达到了8本,无论科技浪潮如何变换起伏,人们还在努力为阅读留下一个位置

其实道理也简单,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舍弃严肃阅读。AI固然方便,但制造的错误信息也不少,恰恰需要基本的逻辑辨析去戳穿;文科缩减了,但其实理工科同样需要找到人文意义。

人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在读书中沉淀,去追问一些超越于眼前热度的深沉命题。那句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最终摆脱这种拷问呢?

阅读的困境,源自于它的超功利性;但阅读的生命力,恰恰也来自于它的超功利性。因为超功利,人们不能简单地推导出一个投入产出公式。不过这也给人类思维留下了一片纯粹的领域,人们需要抽象、客观地思索,去达到精神之境真正的高度。

某种程度上,对阅读的质疑、轻视,源自于一种简单的自负。如果相信改变命运和世界的是物质力量,是运用了某个技术,是算力、物质堆积的结果,其实是忽视了观念的力量。

就像一个发明,它为什么要被发明出来,又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如何认定产权,又要面临怎样的法律规制,这都需要人类的思索和定义。这些属于广义的文科,也属于广义的阅读——只有超越性的理念,才能想清楚这些问题,只盯着技术指标是不够的。

在未来,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作用可能会更显著,也制造更大的鸿沟。一个很简单的推理,AI大大拉平了人们的“技术差”——好比一个人不用专门学设计,但他也能画图。那么,究竟什么可以让他在未来的技术社会生存?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或许就是严肃阅读时收获的一个小灵感,一种辩证批判的思维模式等等。

读书终究是个痛苦的事,否则可能不会需要专门的日子来提倡;读书也终究是个有益的事,否则人类不会自结绳记事以来,就一直在强调阅读的力量。技术浪潮汹涌,但也只有阅读,能赋予我们一个智识之锚,让我们稳稳地迎接各种冲刷和洗礼。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