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访客 2025-04-22 16:15:01 87382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摘要: 文|新消费财研社一碗起源于重庆街头的小面,正以惊人的加速度叩击港交所大门。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

文|新消费财研社

一碗起源于重庆街头的小面,正以惊人的加速度叩击港交所大门。

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遇见小面")正式递交招股书,拟登陆港股主板。若成功上市,这家成立仅11年的川渝风味面馆连锁品牌,或将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遇见小面此时冲击IPO,恰逢中式面馆市场的爆发临界点。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该赛道规模达2962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5100亿元,其中川渝风味以13.2%的年增速领跑地域细分市场。不过,这片蓝海仍高度分散,前五大品牌市占率不足3%,传统夫妻店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遇见小面的招股书中,同样暴露出一些挑战,包括单店日均销售额下降、客单价三年连降、翻台率下滑、毛利率缩水,流动负债高企,且在报告期内还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在拷问其增长逻辑的可持续性。

超65%门店集中于广州大本营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销售数据走低

公开资料显示,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由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三人在广州创立,是一家以重庆小面系列为主打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目前单品涵盖面条、米饭、川渝特色小吃和饮料等品类。

历经十余年发展,遇见小面在餐饮市场不断拓展版图。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其门店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自2022年至2025年4月5日,其门店数从133家增长至380家,增幅达185.7%。不过从餐厅分布城市等级和地域来看,遇见小面的门店布局较为集中。

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为288家,占比超80%。从地域分布上,起源于广州的遇见小面,门店依然集中在广东省内。截至2024年末,380家门店中广东省内有250家,占比超65%。其中,广州有117家,深圳82家,佛山32家。在广东省外市场,北京以52家门店数量居首,上海有25家,厦门18家,武汉17家,香港特别行政区3家。

而这种"大本营依赖症"背后,是遇见小面异地扩张的步履维艰。2024年,其省外新店日均销售额较广东门店低15%,长三角和华北市场分别被马记永、和府捞面等品牌以25%的市占率封锁。

在2024年3月,遇见小面发布特许经营公告,针对国内新一线城市以及部分海外发达国家城市,以及高校、交通枢纽等渠道,着手拓展"区域特许经营"与"渠道特许经营"模式。然而,从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来看,特许经营收入仅增长了16.35%,这表明其当下门店仍主要以自营形式为主。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在经营业绩上,遇见小面在报告期内呈现出增长态势。2022-2024年,其销售额分别达到4.18亿元、8.01亿元和11.54亿元。同期的净利润也从亏损逐步转为盈利,具体为 - 0.36亿元、0.46亿元和0.6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原材料及员工成本均有所降低。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虽然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公司单店业绩数据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就单店日均销售额而言,遇见小面2024年数据均低于2023年。

2024年,遇见小面单店日均销售额从约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同比下滑10.79%;同店销售额增速由2023年的28.7%骤降至-4.2%。

订单平均消费额同样呈现出下降态势。2022 - 2024年,遇见小面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餐厅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元、34.1元、31.9元;二线及以下城市餐厅分别为36.5元、33.7元、31.8元;整体分别为36.1元、34元、32元。这也导致其毛利率较餐饮行业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在成本端也显现出来。2024年,遇见小面原材料成本同比激增59%至3.86亿元,占总营收33.5%,高于行业30%的安全线。

"价格战"反噬盈利质量

食安问题频发考验持续盈利能力

从招股书数据看,遇见小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亏损后,终于迎来了盈利的曙光。

不过,刚刚实现盈利,其订单的盈利能力就出现了下滑。具体来看,2023年遇见小面实现盈利4591万元,当年公司的订单量达到了2821.9万单,平均每单盈利1.6元;到了2024年,公司盈利增长至6070万元,但订单数量也增加到了4209.4万单,此时每单的利润却下降到了1.4元。

遇见小面解释称,订单平均消费额的下滑是公司主动降低菜品价格,旨在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用餐体验,以吸引顾客并增加整体销售额。

尽管遇见小面通过"降价策略"增加了订单数量和整体销售额,但也导致了单店销售额的下滑,整体盈利质量被反噬。2022 - 2024年其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18万元、1.39万元和1.24万元。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遇见小面招股书对增长数据的渲染,难掩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警示灯"。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遇见小面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通报查处。例如,在2024年,其北京一门店因"未保持经营环境整洁""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被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处罚;同年11月,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北京遇见小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东城东直门分公司因"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违反相关规定,同样被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不仅如此,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吃出异物""用餐后腹泻"等消费者投诉频发,这进一步凸显了遇见小面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称,餐饮行业的信任成本极高。一旦发生系统性食安事件,品牌修复成本将远超短期利润损失。而遇见小面目前仅依赖广州、武汉两座中央厨房,覆盖半径不足800公里,跨区域品控能力存疑,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或将考验其持续盈利能力。

流动负债2.4亿

激进扩张下资金链告急?

在餐饮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之下,遇见小面也暴露出其扩张的野心——计划2025-2027年分别开设120-150家、150-180家及170-200家新店,三年累计新增门店约450家,下沉市场和海外是其未来扩张的重点区域。

4月8日,遇见小面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盛大举办了第400家门店的开业盛典,这已是其在香港市场布局的第六家门店。从扩张计划来看,2025年至2027年三年间,公司开设门店的投资成本约为1.08亿元、1.32亿元和1.48亿元,累计高达3.88亿元。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激进扩张使遇见小面陷入资金"失血循环"。

截至2024年末,遇见小面流动资产总值为2.48亿元,而流动负债总额却高达4.90亿元,流动负债净额为2.42亿元,现金储备仅4219万元,流动比率0.5远低于健康值1.5。

从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49亿元、1.87亿元和2.42亿元,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按单店投资80万元计算,实现2027年800家门店目标需新增440家,对应资金缺口3.5亿元,超过现有现金储备8倍。

这种"杠杆扩张"模式在餐饮业风险极高。参照九毛九旗下太二酸菜鱼,其单店投资回收期已从18个月延长至23个月,而遇见小面承诺的15.2个月回报期,在跨区域拓店时恐难兑现。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若遇见小面IPO募资进程不及预期,公司资金链断裂风险之下,很有可能触发一波"关店潮"。

从市场份额角度来看,根据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算,中式面馆行业前五名从业者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其中,遇见小面以0.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破解资金压力,遇见小面尝试"直营保品牌、加盟扩规模"的双轨策略。但其加盟店单店年收入目前不足直营店一半,且二线以下城市翻座率(3.2次)较一线城市低15%。

而这种"低效加盟"也暴露出两大矛盾:

第一是遇见小面品牌势能不足​​,在下沉市场,32元客单价仍高于本地消费水平,且现有产品矩阵难以建立差异化认知;

第二是供应链短板​​,其现有中央厨房产能利用率已达87%,若无法快速搭建区域性供应网络,加盟店品控和成本优势将难以维系。

企业治理隐忧浮现

现金流紧绷惊现"掏空式分红"

遇见小面得以迅速扩张,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自2014年天使轮融资300万元起,遇见小面先后获得九毛九、弘毅投资、碧桂园创投、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等累计超3亿元注资,2021年B轮后估值达30亿元。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从股权结构来看,淮安创韬是遇见小面的最大股东,持有约49.04%的股份。

企查查信息显示,淮安创韬由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苏旭翔于2016年4月共同成立,二人分别持有淮安创韬66.67%和33.33%的合伙权益。奇昕持有约17.16%的股份,不过到最终持股时,其持股比例变为17.2%,且在2021年6月,奇昕向碧桂园控制的汇碧二号转让了部分股份,获利3000万元,通过此次转让,百福控股收回了绝大部分投资。顾东生、品芯悦毅、汇碧二号、淮安遇见好人分别持有7.73%、6.50%、5.08%和4.24%的股份。

此外,遇见小面股东阵营还包括汇碧一号、青骢资本和高德福。值得一提的是,淮安遇见好人是遇见小面的雇员激励平台,于2019年成立,宋奇持有其43.02%的股份。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在遇见小面的融资历程中,碧桂园的参与备受关注。2021年,遇见小面先后完成B轮及B + 轮投资,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成为领投方。从天使轮融资到碧桂园连续出资,遇见小面共计融资2亿元,其中碧桂园合计出资1.34亿元。除了碧桂园,九毛九旗下公司也入股遇见小面,通过两轮注资获得了6.5%的股份。

盈利后,遇见小面迅速向股东派发股息,2023年派息1950万元,2025年3月继续派息1470万元,累计派息超3400万元,相当于同期净利润总和的48.6%。

但公司尽管经历了8轮融资,但却并非"财大气粗"。招股书披露,2024年末,遇见小面短期借款为5000万元,现金为4219万元。现金流量表显示,2022年和2023年,遇见小面分别从银行借款3539万元和2512万元。虽然银行借款利息不多,但租赁支付的利息不少。2022 - 2024年,遇见小面的财务成本占到了利润的45%以上。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2022年底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5.77%、93.62%、89.86%,仍然处于行业高位。在现金流紧绷、负债率高企的背景下,遇见小面的"掏空式分红"也引发市场对其资本运作逻辑的质疑——这种操作究竟是在回报股东,还是为Pre-IPO投资者套现铺路?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遇见小面内部管理与组织力透支风险。

在IPO关键时期,其公关总监自曝遭公司"暴力裁员"。 据公开报道,一位自称遇见小面公关总监的人士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自己被公司裁员了。"孩子生病,人不在公司,一封邮件结束所有?"这则裁员通知并未通过正常的职场渠道传达给他本人,而是直接寄到了其家人处。

客单价三连降、单店收入走低,遇见小面“低质盈利”困局何解?

图源网络

这种不正规的操作出现在一家正在冲击IPO的公司,不禁让很多网友感到震惊。这不仅暴露出企业文化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也很容易削弱投资者对企业ESG治理能力的信任。

但细看企业治理结构也就不难理解,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苏旭翔及关联方持股53.28%,形成"夫妻店式"决策结构。与此同时,公司核心高管多来自创始团队,如执行董事罗燕灵为宋奇妻子,外部引进人才如前京东高管徐雷,也尚未形成实质影响力。

而这种集权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创业初期可以提升公司效率,但在上市阶段也可能引发治理透明度争议,例如突击分红、关联交易等操作缺乏制衡。

由此可见,遇见小面能否如愿拿到"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头衔,本质上是一场"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