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3万家酒店捧上IPO,服务机器人的“收割期”到了吗?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在外国人来华旅游的视频中,穿梭在走廊里送外卖的机器人曾不止一次让外国人“震惊”。从酒店走廊到全球40国,云迹机器人一度代表着中国科技的力量。
2025年3月,当机器人概念席卷全球资本市场时,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当朱啸虎那句“人形机器人只会翻跟头”的犀利批评余音未散,这家号称让老外都惊叹的“全球酒店机器人龙头”的企业,头顶“三年亏损8.15亿”“CTO离职”“对赌协议压顶”等多重标签,试图通过港股18C规则(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完成一场“续命式”IPO。
撕开资本外衣,腾讯、阿里、携程、联想等豪华股东阵容曝光。若成功上市,云迹科技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服务智能体领域的首家上市公司。然而,光鲜的市占率背后,是烧钱、内卷与资本退潮的残酷现实。
01 从“技术女神”到“上市赌徒”,被3万家酒店捧上IPO
当一只搭载激光雷达的送餐机器人灵活穿梭于酒店走廊,当智能导览机器人向游客回应咨询背后的故事,这些曾被视为科幻场景的画面,正在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云迹科技的推动下成为现实。酒店清洁机器人不仅能够自主完成送物,还能实现公共区域清扫、垃圾回收等多项任务。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商用服务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回顾云迹科技的发展历程,与一位机器人领域罕见的女性掌舵者密切相关。其创始人支涛今年53岁,是一位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的“理工女”,也是机器人领域少有的女性创始人及CEO。拥有超过10年的传感器和自动化领域经验,曾担任北京英维思科技的CEO以及上海埃蒙特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西安交大工程学的背景、中科大MBA学历,以及传感器企业CEO的经历,让她在2014年创立云迹时便锚定酒店场景——这一人力成本高、标准化需求强的市场。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曾评价支涛,是女性创业者中“比较少见的技术派加业务派结合的人”。
2015年,云迹科技的第一台酒店机器人问世,并迅速投入商业化运营。然而,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酒店机器人还属于小众产品,当支涛带领团队及机器人敲开了无数酒店的门,得到的大多是“不需要”的答复。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酒店机器人的需求激增。云迹科技的订单量开始大幅增长。
凭借“润”系列机器人,云迹迅速打开局面,覆盖超3万家酒店,占据中国酒店场景12.2%的份额,成为万豪、洲际等顶级酒店集团的合作伙伴。在2024年,云迹科技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峰值突破36000台,机器人智能体全年累计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
02 三年亏损8.15亿:价格战打到1.3万一台,还怎么讲科技故事?
市场份额第一,却连续三年亏损,成为云迹科技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招股书揭开了云迹科技的盈利困境:2022-2024年,其营收从1.61亿元增至2.45亿元,但三年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还背负着高达18.7亿元的“赎回负债”,占流动负债总额的93%。
云迹的产品主要通过直接销售或租赁的模式面向客户。产品应用场景广泛,涵盖酒店、商业楼宇、医疗机构以及餐厅等多个领域。云迹科技已成功推出三代机器人产品,包括“润”系列、“格格”系列,以及于2023年推出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
尽管云迹尝试拓展医疗、工厂等新场景,云迹科技的商业版图高度依赖酒店场景。2024年非酒店收入占比仅17%,2024年酒店场景贡献了83%的收入,且面临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低价竞对的围剿。行业竞争激烈,优必选、科沃斯等企业同样是其强劲的竞争对手。
云迹科技尽管拥有979项专利,但核心集中于硬件结构设计,在AI决策系统、多模态感知等底层算法方面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多是依赖腾讯云计算优化调度算法以及阿里IoT设备接入能力等,目前尚未在软件层面构建出自身独立的技术生态。2024年底CTO林小俊离职创业,进一步削弱技术路线的稳定性。
2024年云迹科技研发开支降至约5740万元(占营收23.4%),团队仅66人,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水平,较2022年减少12%。与之相对,销售费用反增2.46%,凸显“保市场弃技术”的短期策略。
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云迹科技实行了降价策略,主力产品“润”系列机器人售价从2016年的13.6万元降至1.31万元,价格缩水超90%。与此同时,逐渐增长的销售及营销支出,也吞噬了云际科技的利润。
03 18.7亿对赌压力高悬,服务机器人的“收割期”到了吗?
科技光环之外,萦绕在云迹科技身上的是背后的豪华股东团。其一度被资本巨头如腾讯、阿里、联想、携程等寄予厚望,累计注资超过12亿元,D轮估值高达40.8亿元。
然而,自2021年12月最后一轮融资以来,云迹科技已超过三年未获资本注入,股权分散,创始人支涛持股仅9.73%,早期投资者开始清仓或减持,资本的耐心似乎正在耗尽。云迹科技的上市之路成为股东退出的唯一出口。
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的现金储备仅为1.05亿元,而年支出达1.7亿元。加上18.7亿元的“赎回负债”如悬顶之剑,若未能如期上市或达成业绩目标,公司将面临巨额现金偿还压力。
此外,股权分散导致的决策矛盾,以及部分投资者急于变现的压力,推动公司从科创板转向港股市场。云迹科技虽在酒店场景占据先机,但技术通用性不足、C端市场缺位,或成为其扩大份额的掣肘。
在资本热潮的推动下,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疯狂正在上演。其中宇树科技的股权转让引发了市场溢价抢购,私募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宇树的老股抢不到,机器人的BP(商业计划书)看不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27.6亿元,但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750亿元,到2035年更是将达到3000亿元。
然而,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正在退出一些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提出质疑。这一言论为当前火热的机器人赛道投资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也坦诚地表示:“我们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或在未来保持盈利能力。”
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团购网站、共享经济,再到新能源汽车,历史见证了泡沫的狂欢与市场的洗礼。云迹科技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科技创业的普遍困境:如何在资本催熟的规模扩张与技术深耕的长期主义之间找到平衡?
支涛和她的团队用十年证明了机器人的“跑腿”能力,云迹科技虽已布局医疗、楼宇等新场景,但其核心仍聚焦物流配送,与垂直领域头部玩家相比,技术差异化不足,其商业化仍在起步阶段。如何在港交所讲述一个吸引人的“AI+机器人”故事,迎合18C规则对“特专科技”的宽容,市场是否会买单,仍是个未知数。云迹科技能否跑赢时间,答案或许将在港交所的批文中揭晓。
参考资料:
《估值40亿,70后理工女要去港股IPO了》
《云迹科技依赖酒店场景累亏8.1亿 三年未获融资18.7亿对赌赎回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