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冲击引发全球市场巨震:恒瑞迈瑞等多家企业回应,对中美潜在影响蔓延

自上周末以来,受到“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影响,全球股市巨震。截至今日收盘,A股、港股有93%的医药股下跌。
4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主持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特斯拉、GE医疗、美敦力等20余家美资企业代表参会。
凌激强调,近几天,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中国政府对此强烈谴责,坚决反对,并已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反制。中方反制措施既是坚定维护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企业合法权益,也是促使美国回到多边贸易体制的正确轨道上来。关税问题的根子在美国,希望美资企业追根溯源、澄清因果,发出理性声音,采取务实行动,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促进合作共赢。
追溯此次全球博弈。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宣布对各国征收“对等关税”。其中,中国被其列为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并加征34%“对等关税”。
*** 根据总统行政令,本次“对等关税”与此前的301关税、20%IEEPA关税是叠加关系。
4月4日,中国财政部网站首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同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包括:
公布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立案调查;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01、美国:关税大棒与企业应对
在特朗普1.0时代,“贸易战"就已成为其主要的政治手段,而2.0时代其加征多国关税从今年1月底就已开始。
从行政令发布的具体条款来看,本次美国“关税”分两批次执行。
第一批:对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于美东时间4月5日12:01生效。
第二批:对约60个国家和地区加收“对等关税”,于美东时间4月9日12:01生效。
与此同时,行政令Sec.3 (b)里,37页的附件II列出了本次“对等关税”豁免商品清单,涵盖铜、药品、半导体、木材、关键矿产以及能源产品等商品。
这一“豁免”似乎为各国的制药企业暂时带来一时的宽慰。
例如,中国的贝达药业对于美国本次加征关税,表示,药品已被归入豁免商品类别。预计其创新药盐酸恩沙替尼将于今年5月登录美国市场销售。
恒瑞医药、东阳光也表示,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业务影响非常有限。
然而,据彭博社报道,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消息,美国目前正在对药品进行“232条款调查”,特朗普总统威胁未来可能会针对药品单独加收“25%或更高”的关税。
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使美国企业将制造业迁回国内。而对于美国企业来说,现实情况可能并不如预期般理想。
医疗行业贸易组织PhRMA预计,在美国建立新的医疗生产设施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并耗费多达20亿美元的投入成本。
以美国礼来为例,自2020年以来,其已投资50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和升级工厂。尽管如此,目前礼来仍然高度依赖海外生产,尤其是爱尔兰。
在上周四接受BBC采访时,礼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David Ricks表示:“我们必须自行承担关税成本,并在公司内部进行权衡。通常这会导致裁员或削减研发投入,而我预计研发会首当其冲。”
对于那些未能列入本次“豁免名单”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他们可能将首先面临关税的挑战。
迈瑞医疗第一时间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回应了关于关税对公司影响的问题。其表示,
在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两次10%关税生效之前,迈瑞已根据预期订单提前在美国进行了备货,因此今年销往美国的产品并未受到本轮关税的影响。
此外,为了适应国际化业务的运营需求,迈瑞已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了数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得美国FDA认证的工厂,能够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本地化需求。
与此同时,占迈瑞海外收入三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依然是其海外增长的主要动力。
蓝帆医疗回应,若美国市场订单减少,可通过其他市场的订单增加来平衡;比如积极顺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发展新市场等。
“关税政策”一出,各国表现也各有不同。而在美国行政令Sec. 4.(b)里,特朗普表示“若任何贸易伙伴针对本行动通过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报复,我可进一步修改《美国协调关税表》(HTSUS),以提高或扩大本命令项下所征关税的范围,确保本行动的有效性。”
即便如此,中国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02、中国:坚定反制与产业调整
如开头所述,中国发布的“反制”措施与大健康行业关联最深的主要包括三项。这些措施或许不仅仅是影响进出口贸易,而是与“双循环”战略形成联动,推动中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扩展阅读:美国加征关税,第一批“受害者”出现
第一,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国,约占全球产量的70%。此外,2020年至2023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虽然出口管制并不等同于全面禁止出口,但中方可以通过限制发放的出口许可证数量来控制出货量。
这一措施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的主导地位,对美国医疗器械核心部件与制药原料相关产业构成潜在影响。
第二,对进口医用CT球管首次发起产业竞争力立案调查;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商务部表示,此次调查源于2025年3月7日收到昆山医源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提交的两份申请,分别为:
请求对进口医用CT机用X射线管及管芯(以下称医用CT球管)对中国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发起调查。
代表国内相关医用CT球管产业正式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
此次反倾销调查产品是一种用滚珠轴承带动阳极靶盘高速旋转的X射线管及其管芯,适用于16排及以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滚珠轴承是采用高温工具钢和固体润滑涂层的滚珠作为零件组成的高精密轴承,具有高转速、高耐磨、高承载力、抗高温的特性。
据申请人提交的初步证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自美国、印度倾销进口的相关CT球管产品进口数量累计增长13%,进口价格持续下降,对国内产品销售价格形成压低和抑制,国内产业经营困难,处于亏损状态。
紧接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表声明,对调查表示支持;同时指出,目前中国医用CT球管从美国进口的比例占总进口量的42%,而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尚不足10%。
第三,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据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全年医药产品,出口额1079.6亿美元(+5.9%);进口额914.1亿美元(-2%)。
从进口产品分类来看,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西药制剂、生化药、原料药、一次性耗材为前五大类进口产品,分别占比30.7%、25.0%、20.6%、11.8%、4.4%,五类产品合计占比92.5%。
从进口地区来看,美国、德国、爱尔兰占比前三。
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前十大进口市场
制药领域来看。随着国内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政策的实施,高端原料药和生物制品进口有所增长。而集采推动下,部分跨国企业将境外药品生产转移至国内,西药制剂进口额下降。
落地到企业端,从头部跨国药企来看,引进中国的创新药(尤其是生物制剂)有较大一部分源自欧洲生产;成熟药(如抗生素等)主要通过中国本地工厂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基层医疗需求。
根据TD Cowen在周三发布的分析报告,艾伯维、阿斯利康、礼来、默沙东、辉瑞在美国各自拥有10家主要生产基地。在这些公司中,艾伯维、百时美施贵宝、礼来的美国本土产能已经超越了它们在海外的产能。
而欧洲目前是全球创新药物的主要生产地,爱尔兰以拥有22家FDA注册药厂位居首位,其次是法国的20家、德国的14家、意大利的13家、新加坡的12家。至于原料药的生产,有81%的非美国生产设施位于欧洲。
医疗器械领域来看。随着国产品牌研发创新的突破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国产替代和集采政策的推动,2024年1至11月,国内医疗设备国产化率已达43%,而进口额也连续三年下降。未来,中国进口医疗器械将主要集中在检测试剂、高值耗材、高端医学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
美国是IVD上游核心原料的最大生产国,尤其是生物活性原料(酶、抗原抗体)和高端标记物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欧洲在细分领域(如心肌标志物抗体、磁珠材料)技术领先;日本在精密仪器部件和部分高端试剂原料中具备竞争力。
而积极的一面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长期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并寻求在本地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企业。
尽管政策的最终走向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或许,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正在重新塑造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同时,美国在大健康产业的主导地位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