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如何长红 ——“蒜鸟”争鸣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毫无疑问,蒜鸟出圈了。“蒜鸟出圈=地域文化+网络造梗+文旅产业+商业运营”的公式也越来越明晰。
谁创造了“蒜鸟”?
不好说。因为“蒜鸟”不仅仅是一个玩偶,是基于武汉成百上千年来的本土方言文化诞生的文化IP,是千千万万的武汉人创造了它。恰逢这个经济周期,具有安抚性质和社交货币属性的毛绒发声玩偶爆红,“蒜鸟”由此脱胎于千年文化,在这个节点具象化起来,逐渐羽翼丰满、风靡一时。
4月3日,“全员饿人”江汉路店开业,“蒜鸟”宝宝玩偶上线,深受小朋友喜爱。
“蒜鸟”之前,武汉也曾探索过汉阳动物园熊猫、长江江豚等毛绒文创产品,但市场销量不振。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产品与城市性格和地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动物形态本身不便摆放等,而“蒜鸟”,得其形,得其时,更得其文化。
武汉礼物联名版“蒜鸟”经典款。
“全员饿人”版的“蒜鸟”宝宝玩偶。
只是,任何品类都有周期,“蒜鸟”这个网红IP也很可能在市场饱和后,慢慢流量开始下滑,会变为普通文创产品。为了让“蒜鸟”长红——
是否可以在产品迭代和文化深度上持续创新?
“蒜鸟潮玩”品牌的樱花发卡版“蒜鸟”玩偶。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今年3月31日,“蒜鸟潮玩”品牌主理人吴威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已经开始优化DeepSeek智能版“蒜鸟”,让它成为人们来武汉吃穿住行的小助手,与武汉文旅市场进行深度绑定,借助AI智能化浪潮以及创意产业升级潮,完成蒜鸟品牌的全国性长远破圈和发展。
武汉礼物联名版“蒜鸟”樱花蒜瓣款。
以技术赋能体验,还能拓宽“蒜鸟”的消费场景。比如引入AR技术实现方言教学、开发虚拟“蒜鸟社区”增强用户黏性;立足“武汉和平鸟”形象,设立“方言传承基金”或开展“蒜鸟调解员”培训,强化IP的公共属性,赢得公众情感认同。
是否可以在产权保护和质量升级上持续努力?
“蒜鸟潮玩”的版权证明
“蒜鸟”的爆红离不开其“萌趣设计+方言互动”的核心卖点,因此,玩偶语音装置、电池等零部件品控至关重要。作为爆款产品,“蒜鸟”已因产能不足导致断货,注重标准化生产、优化柔性供应链、多与成熟代工厂合作……这些做法或许能够提升产能和品质,避免饥饿营销带来的口碑反噬。
“搞怪菜鸟”版权证明
随着热度攀升,市场上涌现大量仿制品,品控不佳的“山寨蒜鸟”屡见不鲜,严重稀释了原创IP的文化内涵。今年4月,记者采访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部门时,相关负责人指出,文创产品维权难是一个客观现状,“产品未动,版权先行”是最好的维权方式,通过商标注册、外观专利等方式明确权利边界,让仿制者有所顾忌,才能够避免“免费搭车”现象。
我们期待“蒜鸟”实现从“网红玩偶”到“文化符号”的进阶,实现从“现象级”到“经典级”的跨越。
武汉礼物联名款“蒜鸟”版权证明
武汉礼物联名款“蒜鸟”版权证明
武汉礼物联名款“蒜鸟”版权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