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四中学子践行隆平精神,“博学农场”里续写“禾下乘凉梦”

记者 狄鑫
通讯员 王雯婷
实习生 刘秀梅
清明风起,松柏凝翠。4月3日下午,武汉第四中学举办了一场庄重而意义深远的“传承隆平精神,播撒科学火种”主题纪念活动,深切缅怀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通过颁发“袁隆平特别奖”、参观校史馆袁隆平专题展区、开垦博学农场、播种农作物等系列活动,激励全校师生传承“种子精神”,赓续“禾下乘凉梦”。
武汉四中的前身汉口博学中学,历史底蕴深厚。1946年至1948年,袁隆平在此度过了高中时光。在校期间,他以真诚待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完美诠释了学校 “勤苦博学” 的校训。袁隆平曾多次提及,这所百年学府对他的成长有着决定性影响,“博中是我最感亲切的母校!”1995年,袁隆平在母校设立 “袁隆平奖学金”,鼓励学子在文、理、体、艺等多领域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激励学生秉承先辈遗志,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学校于2022年增设“袁隆平特别奖”。
34名学子获得“袁隆平特别奖”
在学校的博学礼堂,34名获得“袁隆平特别奖”的学生依次上台、接受颁奖,现场掌声雷动。武汉四中校长龚文莉在致辞中表示:“袁隆平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种子,已在武汉四中这片土地上扎根。袁老说人要像一粒种子,做一粒好种子。我们纪念袁老,就要传承他的‘种子精神’—— 志存高远,扎根祖国大地。”
高三(2)班的丁宇阳同学发言
高三(2)班的丁宇阳同学作为 “袁隆平特别奖” 获得者发言:“高二到高三,面对繁重课业与考试挫折,我曾迷茫焦虑。但了解到袁爷爷历经无数次失败仍不放弃,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袁爷爷的精神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坐在复原教室里听袁老的成长故事
在武汉第四中学的校史馆二楼,有一间复原的教室,阳光透过老式百叶窗洒下,讲台上袁老的铜像静静矗立。几张木制桌椅摆放整齐,教室第三排的课桌尤其特殊。“同学们,这里曾坐过两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一位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同桌是同为工程院院士的林华宝,也是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二十余名高一学生端坐台下,聆听丁霁雯老师介绍,了解袁隆平院士在武汉四中的高中学习经历。透过一张张珍贵手稿、照片及与袁隆平与母校互动的历史资料,追寻院士足迹,默默许下勤学上进,科学报国的梦想。
学生参观校史馆内袁隆平专题展区
走出校史馆,来到学校的“博学农场”——一片刚刚开垦出的300平方米土地,被规规整整划分为16块水稻种植基地和一块水稻试验田。学校分田到班,由同学们亲手种下辣椒、茄子、番茄等各种蔬菜,以实际行动践行袁隆平精神。高一(2)班的王思睿和黄翁迪两位同学,一边浇水一边兴奋地说:“我们种的是番茄幼苗,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像番茄种子一样,汲取知识养分,茁壮成长,将来成为有用之才!”高一(6)班的朱家顺同学一边种下花生种子,一边感慨:“这一粒粒花生种子,让我想起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我希望自己能收获勤劳务实的果实。”
“博学农场”里播种忙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多元互动活动,实现‘缅怀、传承、践行’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让袁隆平精神在新时代校园中生根发芽。”校长龚文莉说,“未来将把博学农场进一步开发成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同学们通过亲身劳动,感受种子的萌发与成熟,等果蔬成熟后,将进行义卖或捐赠给养老院或需要帮助的人们,不仅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也是以另一种形式纪念袁隆平先生,赓续‘禾下乘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