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球AI高地,海淀的人气、底气和运气

访客 2025-04-04 09:06:41 30648
全球AI高地,海淀的人气、底气和运气摘要: 文 / 零度来源 / 节点财经“两周时间我们收获了5000粉丝,接到多条商单邀请,昨天,我们发出了第一个商单。”3月31...

文 / 零度

全球AI高地,海淀的人气、底气和运气

来源 / 节点财经

“两周时间我们收获了5000粉丝,接到多条商单邀请,昨天,我们发出了第一个商单。”3月31日,在中关村论坛上,智谱CEO张鹏兴奋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并推出了他们的最新智能体产品,一款集深度研究和操作执行于一体的智能体“AutoGLM沉思”。

中关村论坛上,张鹏宣布,智谱已经实现了技术出海,目前,智谱与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主权AI,这家土生土长的“海淀企业”正在全面迈向国际化。

从清华出发,到扎根中关村并壮大发展,再到走到国际舞台,像智谱这样的企业在北京海淀区并非个案。

如今,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代表的国家科创高地,不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海淀实践”。

01 海淀“AI高地”的人气何来?

迈着小碎步前进的人形机器人、满场“乱跑”的机器狗、会做咖啡的机器臂……最近几天,中关村论坛上全是“忙工作”的机器人们。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两位迎宾机器人“妮娅”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能微笑招手,还能用多种语言与中外嘉宾深入交流。

咖啡机器人接单后迅速制作咖啡,Galbot具身大模型机器人负责配送,二者协作高效流畅。

整个会场,超百台“智愿者”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各个场景。围绕着他们打卡拍照的参会人员络绎不绝,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硬科技”风景线。

正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在致辞中所说:“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是集中展示AI创新成果的窗口,更是智力协同、跨界、跨区域融合发展的平台。”

而在这些创新背后,承接者中关村是载体,而海淀则是一整个人工智能的生态雨林。

在当前这波人工智能的科技浪潮中,海淀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以头雁姿态领跑人工智能新赛道。”张革表示。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海淀早已经是全产业链的资深玩家。数据显示,海淀区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中关村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推动AI产业全栈布局,构建覆盖芯片、框架、模型算法、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条,聚集AI企业超1300家。AI大模型76款,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并展示了AI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比如,土生土长的海淀企业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基于AI仿真系统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 “泰坦合金”。该合金借助小米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从1016万种配方中筛选出最优解,经过1550次实验样件打样后成功问世。

再如,清华出发的海淀企业瑞莱智慧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实时音视频场景的金融级AI欺诈防护产品,基于多模态特征的智能决策引擎技术,在银行远程音视频系统中成功检测出超过96%的伪造音视频数据,响应时间控制在200毫秒以内。

这些“本土”企业,正在加速海淀构建AI高地的目标。

为了持续地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海淀大力建设具身智能、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园区,推进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

具体动作上:加大算力补贴、数据奖励等支持政策,努力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创新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健全引、育、留、用人才政策,海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人才特区,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和安全治理。率先践行伦理规范,为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绝佳的“海淀经验”。

02 海淀“智慧高地”的底气何来?

“发展AI4S有两个挑战需要重视,一是高质量科学研究数据的稀缺,二是人才的稀缺。”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鑫宇表示。

科研数据和人才,作为人工智能的两个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当前技术升级的关键节点。而纵观全国,这两大要素的汇聚,恰好指向海淀。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说。这份“底气”源于海淀经年累月形成的创新发展生态。

“海淀式”的创新生态以政策力度、产业密度、资金厚度和服务温度,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裂变式发展。

在人才方面,中关村论坛期间发布了“AI100青年先锋”,在产研分布上,北京青年先锋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智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新型研究机构24人,月之暗面、加速进化等产业界9人。

而这些高校、科研机构就分布在海淀的核心地带。全国人才看北京,北京人才看海淀。作为教育大区,海淀汇聚了全国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

目前,海淀区域聚集AI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AI 2000全球顶尖学者101人次,均占全市80%以上。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持续产出突破性成果: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能够模拟人类操作手机的自主智能体、对标Sora的视频大模型Vidu2.0等,均诞生于海淀。2025年,海淀备案大模型76款,占全市七成,AI产品访问量全国占比超60%。

作为承托这些科研力量的海淀,正在加速释放自身“智慧大脑”的链接作用。

通过创新矩阵把产学研用各方面的力量集合,海淀不仅起到了上下游的链式作用,更是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成为推进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作用力,真正地推动了重点实验室与北京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需求、重点区域结合,建立完善转移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比如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海淀区正式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目标就是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跨域算力资源柔性互通,有效提升算力资源利用,为高校院所及人工智能企业汇聚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海淀区已集聚超过1300家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行业内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

此次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是海淀区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构建一体化算力网络的重要举措。更为海淀打造“一键触达”的算力普惠生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海淀生态的缔造之下,更多独角兽企业开始生长、发芽。

独角兽企业的生态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这是其成长规律。在中关村创新沃野上,海淀还储备了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

目前,海淀区共有独角兽51家,占全市四成,约占全国的13%,主要集中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2024年,7家独角兽企业上市,7家企业获得5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

未来,如何持续培育出更多潜在的独角兽?

海淀正多措并举,促进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比如中关村论坛期间,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户海淀。通过支持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海淀构建了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

不仅是智享海淀,展望未来,从智力到空间,再到服务,海淀样本正在打造全生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高地。

03 在海淀创业的运气何来?

数年前,为推动海淀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加速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海淀设立了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

通过百亿基金的助推,海淀与市场化的头部投资机构广泛合作,设立覆盖科技企业全成长周期的种子、天使、VC、PE、并购和S基金组合,打造母子基金联动的投资矩阵,形成覆盖全产业体系的基金谱系。

就在今年情人节当天,海淀发布了高达100亿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时至如今,三期总规模已达200亿元。

今年中关村论坛活动期间,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与元禾璞华、联想之星、蓝驰创投、顺为资本、华山资本5家头部机构集中签约,进一步扩大投资朋友圈。

资本朋友圈扩大的同时,海淀不断通过生态赋能,服务于创新企业。比如海淀区重磅推出“中关村AI北纬社区”,符合条件的AI企业可以享受最高三年全免租金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的强力保障以及企业孵化加速、人才服务、产业政策等一站式全要素赋能。真正地降低青年人才和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本。

《节点财经》获悉,“中关村AI北纬社区”计划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建设高标准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创业服务、政策申报、股权融资、生态合作等一站式支持,助力企业快速融入产业生态圈。

真正地让企业创新无后顾之忧,让科学家专注创新,让创业者轻装前行。

这一“超级社区”建立的背后,是海淀打造人工智能生态的宏图。《节点财经》了解到,未来,海淀区还将以“中关村AI北纬社区”为创新支点,构建南北主体协同创新、产业互通共融的人工智能全链条生态。通过降低创新成本、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营商环境,朝着“全球青年AI人才栖息地”和“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从智慧的汇聚,到AI高地;从资金的链接,到产业的集结;从服务的完善,到生态的缔造,海淀已经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如今,海淀的服务已经树立了更高目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海淀正在加速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汇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