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

访客 2025-04-03 18:27:22 35141
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摘要: 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

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坛,而这正是理想汽车如今的处境。

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新鲜出炉,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似乎仍不失“优等生”风采。然而,相比2023年那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今年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

相比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的持续烧钱,理想依然是“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选手,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无疑是理想的底气所在。但这笔巨额现金,能否支撑其在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2025年,理想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 i8和i6,并加码AI智驾研发,这或许是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招。可问题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的夹击下,以及新势力群雄并起的乱局中,理想还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却像一记重拳,狠狠砸碎了它的光环。表面上看,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依然让同行望尘莫及,可相比2023年的118.09亿元,利润足足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剩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惨纪录。这与全年交付量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活脱脱一个“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故事。

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触目惊心”,不如说是“意料之中”。理想的麻烦,早就埋在它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里。首先,毛利率这道护城河彻底失守。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到19.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点。

背后推手是谁?答案藏在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中,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2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却让单车利润直接被砍掉近2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短期内撑起了销量,却像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盈利根基。

2024年,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已成常态,特斯拉Model Y降价至24.99万元,比亚迪秦PLUS DM-i杀到7.98万元起,逼得理想也不得不放下身段,L系列优惠最高达3.8万元,MEGA纯电旗舰更是罕见降价3万元。可降价容易,守住利润难。

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单车均价仅27万元,同比下降15.5%,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更暴露了理想在成本控制上的力不从心。相比之下,小鹏靠MONA M03拉低均价却保住毛利,零跑甚至在第四季度扭亏为盈,赚了8000万元。理想的“奶爸车”标签虽深入人心,但当增程技术被对手追平,纯电布局又迟迟未见起色时,利润腰斩不过是时间问题。

理想汽车曾靠精准定位和高端溢价笑傲江湖,如今却在规模扩张与利润保卫战中陷入两难。80亿元的净利润看似体面,但当毛利率跌破20%这道心理红线,单车利润被挤压到新低时,它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市场一点点啃噬。2025年,理想若不能在纯电技术和智能化上扳回一城,这场利润滑坡恐怕只是更大危机的序幕。

从“王者”到“困兽”,理想的战略迷失

在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残酷擂台上,理想汽车曾是靠增程技术一招鲜吃遍天的“聪明选手”,但2024年的现实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它从产品到技术的多重短板。理想汽车正深陷战略失误的泥潭,而危机并非一日之寒,而是连环引爆的结果。理想的困局不仅关乎市场竞争,更暴露了它在决策上的致命犹豫。

先说纯电转型的惨痛教训。理想寄予厚望的MEGA纯电旗舰,本该是它叩开高端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却成了2024年最大的滑铁卢。这款定价55万元的车型上市首月退订率超30%,全年销量低到官方都不愿公开具体数字。更糟的是,外界“殡葬车”的负面标签与高昂定价形成恶性共振,直接重创品牌溢价。

结果呢?原定年内推出的i8、i6纯电SUV被迫推迟,错过了与特斯拉Model Y、蔚来ES8正面交锋的黄金窗口。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净亏损环比扩大至12.5亿元,MEGA的失利无疑是罪魁祸首之一。这场纯电冒险,堪称理想自毁长城的一步臭棋。

再看技术投入的尴尬回报。2024年,理想豪砸111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占营收比重达7.7%,看似魄力十足。可这笔钱花得值吗?答案恐怕让股东们心凉半截。智能驾驶系统被CEO李想自嘲为“猴子开车”,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20%,远低于小鹏NGP的45%和蔚来NOP的38%。

更别提与英伟达合作的Thor-U芯片,实测算力仅500TOPS,较宣传的2000TOPS缩水75%,技术含金量被狠狠打脸。基础设施也没跟上节奏,全年计划建成3000座超充站,结果只完成了1900座,达成率仅63%。111亿元砸下去,换来的却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体哑火,这研发“黑洞”未免太刺眼。

最后,增程基本盘的动摇更是雪上加霜。理想曾靠增程式技术锁定30万-50万元的家庭市场,但2024年的价格战让这块护城河摇摇欲坠。问界M7/M9凭借“增程+鸿蒙生态”组合拳,月销稳定在2.5万辆以上,直抢理想的奶爸车用户群;零跑C11则以15万元起的“半价策略”,全年销量飙升140%至14.3万辆,狠狠收割下沉市场。

理想被迫应战,L系列降价1.8万-3万元,MEGA官降3万元,结果销售费用暴增25.2%至122亿元,占营收比重从8.2%升至8.4%。这不是竞争,而是“慢性自杀”,增程的独家优势被稀释,利润却被无情吞噬。

理想的战略失误本质上是自乱阵脚。增程市场被围剿,纯电转型折戟沉沙,技术投入产出失衡,三重困局交织成一张网,把这家新势力明星死死困住。2025年若不能迅速调整航向,理想恐怕不仅丢了利润王座,连生存空间都会被挤到墙角。市场从不等人,理想的下一招,真的不能再错了。

市值蒸发千亿,资本市场信心崩盘

理想汽车曾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可2024年的股价却成了它的“滑铁卢判决书”。港股全年暴跌36.13%,市值缩水超1200亿港元;美股回撤幅度一度达62.5%,机构持仓从68%降至52%。这不是市场情绪的偶然起伏,而是投资者信心崩塌的铁证。高管团队在第四季度减持超2亿元,CFO李铁和总裁马东辉的套现动作无异于火上浇油,资本闻风而逃,股价的断崖式下跌不过是必然。

这场信任危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生死劫指向2025年。首先,纯电突围已成绝地反击。i8纯电SUV计划7月亮相,试图挽回MEGA的颜面,可技术上VLA大模型未经考验,快充能力被小米SU7 Max甩开一条街;市场上,小米YU7和小鹏G9改款早已虎视眈眈。若i8再步MEGA后尘,理想的纯电之路恐怕只剩泡影。其次,国际化更像空头支票。中亚试点销量不足4000辆,慕尼黑研发中心刚起步,海外收入占比仅1.5%,与蔚来的全球化步伐相比,理想的出海梦脆弱得不堪一击。

最要命的,是成本的死结。宁德时代2025年电池涨价8%-12%已成定局,理想第四季度供应链成本已涨至385亿元。若不涨价,毛利率恐跌破15%红线;若涨价,销量势必承压。比亚迪靠自研电池笑看风云,理想却深陷采购依赖的泥沼。

资本市场抛弃它,不只因利润下滑,更因它在技术与战略上的双重失守。当华为、小米用生态和性价比重塑规则时,理想的“奶爸车”叙事还能撑多久?2025年,是翻盘还是出局,答案就在这一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