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医疗加入PFA战局,价值重构与壮士断腕的多重博弈

4月1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上海商阳医疗科技的“心脏脉冲电场消融设备”和“一次性使用磁电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上市。
或许大家对这个公司陌生,但背后微创医疗子公司微电生理是其第二大股东。
3月28日晚间,微创医疗正式公布了2024财年的业绩报告。集团全年营收同比增长9.6%,达到约10.3亿美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全年净亏损约2.68亿美元(约合19.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收窄59%。当日收盘,其股价下跌约5%。
然而,就在半个月前,微创医疗提前公布业绩预报时,却引发了一场资本市场的“意外反弹”。
3月14日,微创医疗股价在连续四年下跌后突然迎来逆势上扬,单日涨幅超过14%。
彼时,摩根大通发布研报,重申对微创医疗的积极评价,认为其在中小型医疗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预计到2026年可实现扭亏为盈。尤其是微创机器人订单趋势良好,作为微创医疗旗下的重要子公司,预计其对集团销售的贡献将从2024年的约3%提升至2033年的约40%。
而从年初至今的股价来看,资本市场对于微创医疗的2025年似乎持积极态度。截至4月1日,微创医疗及旗下上市子公司股价大多涨幅显著。
(母公司)微创医疗,涨幅26%;
微创机器人,涨幅83.6%;
心通医疗,涨幅38%;
微创脑科学,涨幅35%;
微电生理,涨幅9%;
心脉医疗,下跌15%;
2025年,对于微创医疗而言无疑是关键之年,一方面是其“对赌条约”开始履行,另一方面是作为其从“研发型公司”转为“营销型公司”的元年,转型是否成功在此一举。
究竟是初现曙光,还是继续在荆棘下前行?仍需时间验证。
而2025年,中国的高值耗材市场格局预计将继续经历重大变革,尤其是电生理领域,中国已在一年内批准近十款PFA产品;此外,今年还将发布《中国房颤管理指南》,或将全面引领临床术式革新。谁能迅速抓住这一机遇,谁就有可能成为市场新的领导者。
而微创医疗从辉煌到低谷再艰难爬坡的故事,或折射出未来十年,头部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政策剧变与全球竞争中的深层变革逻辑。
01、2025剑指“国产电生理一哥”
尽管微创医疗一直存在市场争议,但不可否认,它仍是中国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领头羊。
2024年发布的全球医疗器械TOP100榜单中,上榜的中国企业仍然仅有迈瑞和微创医疗(连续第三年跻身TOP100)。
在创新产品方面,微创医疗也一直表现优越。截至2024年,累计进入“绿色通道”的产品总数达39款,在医疗器械企业里保持第一,并有19款通过“绿色通道”获批,涵盖心血管、机器人、外周血管等多领域。
而2024年其电生理净利润增长815%也并非偶然,更多或许是创新回报。
中国电生理市场潜力巨大,竞争更是激烈。2020-2022年,中国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集中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行业CR5由93%下降到72%左右,其中前三依然是外资企业,强生、雅培、美敦力,市占率分别为43%、17.3%、4.4%;惠泰医疗、微电生理市占率分别为3.6%、3.2%,同属第一梯队。
从规模来看,2024年微电生理营收约4.13亿元(+25.51%);“国产电生理一哥”惠泰医疗(按电生理业务估算)营收约4.6亿元;两者整体规模已非常接近。
在细分市场,微创医疗冷冻消融产品市占率提升至15%,独特的"温度场控制技术"将房颤治疗时间缩短至45分钟,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
随着技术飞速迭代,未来心脏电生理竞争主要集中在PFA和三维标测,而两者也是相辅相成。
在三维标测领域,强生仍是中国市场的霸主,微创医疗则是国产首位。
早在2020年,微电生理就以4.2%的市占率居三维电生理手术量国产首位,惠泰医疗因三维系统上市较晚(2021年),早期以二维导管为主。2023年,微电生理三维手术量占比持续提升,临床应用超5万例,保持国产市占率第一。
目前微电生理自主研发的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已更新至第四代,也是国内首个基于磁电双定位的三维标测系统。
提升PFA市场份额的关键之一,正是在于脉冲消融导管与三维电生理标测设备搭配使用。
虽然,锦江电子、惠泰医疗、微电生理都有自主研发的三维电生理标测设备上市,但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与强生还有一定的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国产三维系统相当于强生2014年的产品,仍落后近10年。
微创医疗通过“自研产品+参股合作”双路径,预计在2025年推出至少2款PFA产品(三维标测型、压力监测型)。
如今,随着参股公司商阳医疗科技的核心产品获批,此外其自研压力脉冲消融导管项目在“绿色通道”也已进入随访阶段,今年将获批。2025年,微创医疗将全面加入PFA战局。
至此,微电生理成为中国市场首个拥有射频、冷冻、脉冲电场PFA三大消融技术,以及三维标测的国产企业。
02、第一阶段净利润目标达成
“横向扩张+纵向深耕"的战略曾让微创医疗风光无限。2020年其市值一度近4000亿港元,董事长常兆华更提出“万亿市值基因"的愿景。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产品线大举扩张带来的资金黑洞。
截至2024年,微创医疗产品矩阵涵盖心血管、机器人、骨科、神经介入等十二大领域,近200款产品已上市。
从2024年业绩来看,虽然其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心血管介入、骨科、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营收增速仍在个位。但新的增长极已初露端倪,手术机器人营收增长143%、外科医疗增长55%、神经介入增长14%。
自2020年出现亏损以来,微创医疗便长期在“债务和融资”之间挣扎。直到2024年的偿债高峰,一度使微创医疗面临巨大舆论压力,幸运的是高瓴资本出手相助。
众所周知,高瓴资本提供的贷款在解决微创医疗的燃眉之急时,与其业绩挂钩。
微创医疗必须在2024年实现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2025年亏损不超过0.55亿美元、2026年盈利0.9亿美元。否则,高瓴资本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相当于5000万美元的可换股贷款,并支付提前偿还金额的所有应计利息及任何赎回溢价金额。
根据目前的财报来看,2024年其“利润”目标已达成(亏损约2.68亿美元)。但是,另一项“对赌”条款——微创心律上市,可能难以实现。
领创心律(微创心律)在之前的C轮融资中与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微创医疗等)约定,若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者上市时市值低于15亿美元(约117亿港币)且募资额低于1.5亿美元,将面临赎回风险。
赎回价格为C轮优先股的原始购买价1.5亿美元,加上8%的应计复合年利率。作为控股股东(持股50.13%)的微创医疗承担连带责任。预计,将支付给投资方的总额约为:1.03亿美元× (1+8%)⁴≈1.401亿美元(约合10亿人民币)。
根据公开信息,微创心律于2023年5月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但因超期申请已被删除,需要重新提交。若重启上市流程,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窗口非常紧迫。而截至目前,似乎尚未重新提交申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微创医疗表示,正与CRM Cayman(微创心律)的投资者磋商,以延长合格公开发售日期或可换股债券到期日。
无论如何,2026年微创医疗实现扭亏为盈或许已“开弓没有回头箭”。
03、新增长极初显价值重构与壮士断腕的多重博弈
关于此次业绩目标的实现,微创医疗在财报中指出,2024年亏损大幅减少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微创医疗借助其全球化的平台优势,海外市场业务实现了超80%的同比增长。
2、公司持续推行资源聚焦和成本优化策略,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报告期内,经营费用占收入的比率同比下降了约29个百分点。
3、在报告期内,微创医疗完成了数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为集团带来了正面的收益。
在2023年,微创医疗已启动了“止血-造血-回血”战略转型之旅。
止血:组织重构与成本革命
冠脉支架集采后,微创医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组织瘦身,2023年即裁员1205人,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8.5%;2024年又减员1243人。
2024年,其研发投入已从2022年峰值41亿元骤降至约15.7亿元;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合计同比下降24%,运营费率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约为67.85%。
*** 一般而言,初创、成长阶段企业的运营费用率较高超过50%,但随着商业化成熟,费用率普遍在30%左右。
这并非简单的收缩,而是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资源聚焦。
2024年8月,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以3.8亿元出售张江科学城物业;12月向联营公司微电生理出售房产,交易金额0.49亿元。
这些“止血钱"不仅缓解了流动性压力,更标志着微创医疗从“重资产扩张"向“轻资产运营"的战略转向。
此外,2024年11月对旗下子公司“微创优通”进行股权交易,以1.31亿元人民币向两名投资者转让微创优通的部分股权;交易后持股降至49.41%,失去对微创优通的控制权;此后不再合并报表,改为按持股比例确认其净利润及其他权益变动。
***微创优通主营业务为非血管介入诊疗器械,核心产品覆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等领域,包括内窥镜及配套设备耗材、手术能量设备等。
该交易本质是微创医疗通过股权稀释剥离非核心子公司,从“控股合并”转为“参股投资”,既实现一次性收益改善当期利润,又避免对低效资产的持续投入。
造血:市场挑战与多边成长
2024年,对于微创医疗而言最大变量或许是长期保持双位数利润增长的心脉医疗,营收12.06 亿元(+1.6%);归母净利润4.98亿元,同比仅微增1.1%。
微创医疗表示,2024下半年受市场环境变化及部分产品价格调整影响,心脉医疗净利润增速放缓。
价格调整,包括其Castor分支型胸主动脉支架终端价降至7万元以下,降幅超40%。
市场变化,先是微创医疗在第五批耗材国采降价中选的外周支架,已在全国陆续落地执行。此后,2025年2月,河北省医保局宣布,启动胸主动脉支架和腹主动脉支架两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这也是省级层面(全国联采)首次单独将主动脉支架纳入集采范围。
胸主动脉支架(TEVAR)和腹主动脉支架(EVAR)是治疗主动脉瘤、夹层等疾病的核心器械,心脉医疗作为国产龙头在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河北省“全国联采”可能进一步压缩价格空间。
面对市场挑战,微创医疗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不仅依赖于心脉医疗,多家子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
2022年,微电生理首度盈利307.21万元,2023年盈利达568.85万元。
2023年,微创脑科学首度盈利1.78亿元。
2024年,其子公司造血能力全面向好,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亏损也大幅收窄;尤其是微电生理,净利润同比增长815%。
野村证券认为,微创医疗通过供应链升级、建立集中采购平台、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等,使得微电生理产品毛利率在2024年三季度回升5个百分点,单台设备成本下降18%。
显然,只有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市场优势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微创医疗在电生理赛道或许已开始验证。
微创医疗的沉浮,或许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缩影。当政策红利消退、全球竞争加剧,企业必须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蜕变。
虽然未来仍有悬念,但市场已释放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