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事故发生后,激光雷达公司暴涨17%

这是昨天,舆情发酵后,禾赛科技的股价表现,单日大涨17%。
或许有人会问,它的股价暴涨和小米舆情有什么关系?
不但有,而且很紧密,因为禾赛科技是一家生产激光雷达的公司,而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技术中的核心零部件。
普通版的小米SU7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但在高阶版本中是有的,用的就是禾赛科技的雷达。
这次小米的事故暴露出的智驾短板,或将催化出一个庞大的激光雷达市场。
想搞清激光雷达为何在智能驾驶中如此重要,首先要搞清智驾中的“纯视觉”技术的缺点。
“纯视觉”顾名思义,就是在汽车自动行驶中,完全依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传回的影像或数据,作为AI系统判断下一步该如何操作的依据。
这么做的优势在于,更像人类开车。正如特斯拉选择纯视觉路线时,马斯克解释的那样,人类在开车时用的是眼睛和大脑,不是雷达,所以纯视觉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也正如人类开车时会受到远光灯或暴雨等因素的干扰,会对下一步的操作造成干扰,纯视觉依赖的摄像头也会,但现在这个难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否则特斯拉也不会迟迟兑现不了“完全自动驾驶”的承诺,仍停留在辅助驾驶的阶段。
相比之下,激光雷达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误判率比纯视觉低40%。
所以说,虽然不是百分百能避免事故,但纯视觉+激光雷达的双系统,应该是更安全的智驾方案。
双保险比单保险安全,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专业的车企岂会不知,可他们为何不装呢?
原因有二,一是技术;二是成本。
先看技术问题。
两套系统想要融合并不是1+1=2那么简单,其中牵扯到大量技术问题。
别的不说,单激光雷达一秒钟传回的数据量就高达百万级,这么多的数据,汽车的芯片能处理得过来吗?
而且还要综合摄像头传回的数据,两相对比后,才能作出决策,又带来了新问题:谁的数据优先级更高?如何设定算法权重?两边数据有矛盾怎么办?这些都在考验着车企的研发能力。
一个反例是,有的车企在给汽车装上“双系统”后,由于配套技术没跟上,反而导致智驾的表现还不如纯视觉!吃力不讨好。
再看成本问题。
受价格战的影响,很多车企为了求生,不断推出廉价车型,便在大众不太熟悉的智驾上降规,推出替代激光雷达的视觉方案,这套方案往往比激光雷达版成本更低。
比如,蔚来用的是激光雷达,但第二品牌乐道,就变成了纯视觉;早期的小鹏也用了激光雷达,但最新的P7+也变成了纯视觉。
虽然近几年,激光雷达售价在不断下降,截至去年第一季度售价为2600元,比2019年降低了90%,但在价格战日益激烈的今天,“节约每一个铜板”或许是不少车企不得不选择的生存法则。
问题是,事关车辆安全的技术,该用成本思维去衡量取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0世纪70年代,福特公司曾推出过一款售价仅为2000美元的轿车“斑马”,由于动力足、外观时尚、价格便宜,上市后非常受消费者欢迎,成为当年全美汽车销售冠军。
没想到的是,斑马汽车存在设计上的缺陷,车后厢在被追尾后容易爆炸。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召回加装一个11美元的小部件就行。
可惜,福特会计算了一笔账,不承认缺陷,按概率推算最多发生180起车祸,一人赔20万,最多损失3600万-5000万美元,如果召回1200万辆车,成本就会高达1.3亿美元。
思来想去,福特决定隐瞒缺陷。
结果,在印第安纳州的公路上,斑马汽车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车上3名年轻的姑娘当场身亡,引发了全美国的愤怒,要求严查福特。
上面那段有关成本计算的会议记录才得以曝光,福特陷入了更大的舆论风暴,不得不召回了所有斑马汽车,品牌形象也一落千丈,给日本车后来居上创造了机会。
希望车企们在安全面前放弃成本思维,让悲惨的案例不要再次发生。
作者:9527
参考资料:
《小米事故后激光雷达板块大涨 有些车企为省成本砍掉激光雷达》棱镜
《小米SU7爆燃事故:只有天价赔偿,才能倒逼国产电车重视生命》冰川思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