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音乐行业数据公司Hit Songs Deconstructed发布的《2024年No. 1热歌焦点报告》,对去年B...
## 《音乐行业的新变化:歌曲时长增长》
最近,音乐行业数据公司 Hit Songs Deconstructed 发布的《2024 年 No.1 热歌焦点报告》,对去年 Billboard Hot 100 榜单所有排行 No.1 的爆款歌曲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报告揭示了 2024 年三个行业趋势:嘻哈音乐主导、80 年代风格回潮、歌曲时长有所增长。
前两个趋势较为直观,报告指出,2024 年嘻哈音乐的市场份额比 2023 年翻了 1 倍,达到 38%,自 2018 年以来首次占据榜单首位。同时,20 世纪 80 年代的复古风格整体影响力也大幅提升,继续成为首选的复古十年。
不过,“歌曲时长增长”这一趋势却和多年以来的“短歌爆款公式”有所出入。那么,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市场需求与创作动机?
### 一、创作的自由度
自进入流媒体时代,艺术家们为了更好的突破流量瓶颈,将歌曲的时长不断压缩,以适应碎片化的市场。2017 年,XXXTentacion 的专辑《17》通过 11 首总时长仅 21 分钟的歌曲展示了短歌的潜力,其中《NUMB》在近几年还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广泛使用。2018 年,Travis Scott 将三首 90 秒的歌曲拼接在一起,推出的《Sicko Mode》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方面,在流媒体平台上,缩减歌曲时长更容易促使用户进行多次播放,提高歌曲的完播率,从而提高版税和平台热度。另外,通过短视频平台,用户往往通过观看短视频而反复播放歌曲片段,逐渐摒弃了“歌曲必须完整的有主副桥”的观念,创作者也开始在副歌上花更多心思。
Artist Partner Group(APG)出版高级副总裁 Matt MacFarlane 则认为,在短视频平台上,任何能够引起共鸣的歌曲片段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商业创作上的一些限制。
也就是说,当前在音乐创作中,歌曲的长度或许已不再是关键因素。无论是长歌还是短歌,更多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创作偏好和自由度。对于听众而言,他们通常是在 TikTok 等平台上发现某个特定的歌曲片段,歌曲的其余部分也并不影响听众的兴趣。
### 二、音乐市场的变化
这一点在国内市场很明显,近年来,歌曲的走红路径从“一首一首火”逐渐被“一段一段火“取代。许多歌曲的单一段落,如郭顶的《凄美地》、Olly Murs 的《The Girl》,主副桥甚至每个部分都可以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独立成为热点。
又或者,一些此前就走红过的“回锅歌曲”通过重制、改编让歌曲其他的段落再次走红。比如今年又重回抖音音乐榜的《芒种》和《冬眠》,即便是歌曲的某个细小部分,也能凭借独特的旋律或歌词再次迅速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独立音乐公司 PeerMusic 副总裁 Vincent“Tuff”Morgan 指出,去年发布专辑的许多艺术家年龄普遍在 35 岁以上,他们拥有稳定的忠实粉丝群体,不易受到短期病毒式趋势的影响。相反,他们会更有信心让粉丝花费更多时间在作品上。
这一点在今年的榜单中有所体现。仔细观察会发现,像 Taylor Swift、Kendrick Lamar、Bruno Mars 和 Beyoncé 等超级巨星,在 2024 年共同贡献了二十多首榜单前十的热门歌曲,且他们基本都已 35 岁以上。
### 三、成熟音乐人的坚持
可以看到,长歌与短歌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在于时长,更反映了不同世代音乐人在创作方式上的迥异。部分新兴音乐人在作品上大多以灵活、简短、利于流量竞争为主,而成熟音乐人则往往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深度与艺术性。相比之下,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忠于自我,不会过于迎合市场的短期趋势。
从听众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当 AI、短视频音乐把大部分人的耳朵腌成预制菜口味,突然出现的成熟艺术家的诚意之作,就像米其林主厨端上的分子料理,就算一部分食客一时吃不惯,为发个朋友圈,大多也愿意买单的。更何况,这些“主厨”本就有很多固定“食客”。
### 四、总结
归根结底,2024 年长歌的回归,更像是创作方式、艺术家群体、听众习惯及平台变革交织作用的结果。热单创作的焦点,或许已经不是局限于时长的要求,大多是艺术家如何从创作中获得更多自由,如何想方设法的写出好作品。
当 2 分 49 秒的《APT.》洗脑了全球听众,就此打开了 K-Pop 闯美的思路,4 分 53 秒的《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依然也可以让 Taylor Swift 在多个全球 IFPI 榜单中占据首位。短歌和长歌在市场上各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尽管一年的数据无法扭转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较长的歌曲会从榜单高位消失。
毕竟,音乐真的需要一些打破商业规则和功利心的“留白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