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靠上网看视频追赶华理鹏

文源|源Auto改写版
作者|你的自媒体笔名
“哎呀,路上被一辆开着智驾的理想超了,眨眼间就没影了。”刚刚结束数百公里春节回乡之旅的小鹏车主陈先生,依旧对理想智能驾驶水平的飞速进步惊叹不已。他之所以能确定那辆理想处于智驾状态,是因为车四周亮起的数盏蓝色小灯。巧的是,陈先生的小鹏车上也有这样代表“智驾中”的蓝色小灯,他满心期待着小鹏的下一版OTA能让爱车的智驾能力实现对理想的反超。
春运高速上车辆你追我赶,而以理想、小鹏、华为鸿蒙智行等为代表的汽车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也是竞争激烈,此消彼长。在汽车电动化导致产品愈发同质化的当下,智能驾驶成为了车企彰显差异化、寻求销量增长的关键所在。即便拥有全球最畅销电动车Model Y的特斯拉,也不例外。然而,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研发却遭遇了诸多难题。
01 特斯拉智驾入华遇难题
1月30日,特斯拉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受海外电动车需求减弱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无论是第四季度单季还是全年,其汽车业务成绩均出现下滑。具体来看,特斯拉全年汽车产量、交付量分别同比下跌4%和1%,汽车业务收入770.7亿美元,同比下跌6%。
对于汽车板块营收的下滑,特斯拉在财报中指出,2024年在售4款车型平均售价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国内市场为例,为应对激烈的新车价格战,从去年第三季度起,特斯拉就持续推出低息贷款等促销政策。
考虑到2025年的市场环境,特斯拉若想让新车盈利能力止跌回升,收回优惠政策并非良策,吸引更多消费者选装自动辅助驾驶套件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目前,国内特斯拉新车选装完全自动驾驶能力(FSD)需6.4万元,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EAP)需3.2万元。
不过,特斯拉暂时还无法让国内用户心甘情愿地为FSD掏钱。据特斯拉中国官网信息,FSD相较EAP多出的核心功能——城市街道自动辅助驾驶,尚未在国内落地。
“中国复杂的公交车道是FSD在中国落地的一大挑战。这里的公交车道规则复杂,一天中不同时段通行规定不同,若在错误时间驶入,马上就会收到罚单。”在1月30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坦言,FSD入华还需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比如让系统识别并正确应对国外少见的公交车专用道就是难题之一。而这些技术问题的根源在于,特斯拉受中美两地政策监管限制,无法最高效率地开展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训练。
据悉,在美国,除早期部分车型外,路上行驶的特斯拉均可用于收集和分析现实路况信息。这些数据与特斯拉专用于训练FSD的自研超级计算机Dojo相结合,使FSD能够不断向人类司机学习,提升自身驾驶水平。
但由于涉及大量敏感数据,这种训练模式难以在中国复制。在此情况下,特斯拉只能退而求其次,选用互联网上的中国道路视频进行训练。
然而,训练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视频也有优劣之分。目前国内智驾领先的车企已从追求视频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只有分辨率高、司机驾驶操作合规高效的视频才会被选作训练素材。
尽管困难重重,特斯拉仍充满信心。1月30日,从特斯拉中国方面了解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进入中国市场是其202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马斯克也表示,会解决FSD在中国落地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02 追赶“华理鹏”
FSD进入中国市场尚需时日,在由特斯拉开辟的智能驾驶赛道上,至少在国内,一批中国新势力智能电动车正处于领跑地位。
据华为鸿蒙智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春节假期前六天(1月28日 - 2月2日),市面上鸿蒙智行车型的智驾总里程平均每天超1084万公里,城区智驾占比在13% - 20%之间。参考此前官方公布的销量数据,截至1月末市面上约有62万辆鸿蒙智行车型,这意味着平均每辆车每天使用智驾行驶约17.5公里。
对于华为鸿蒙智行车型的绝大多数用户而言,智驾已成为日常驾驶的一部分。同样在消费者心中贴上智驾标签的新势力还有理想和小鹏,这三个品牌率先将智驾方案切换到端到端大模型路线并交付,可实现车位到车位智驾。
由此可见,即便特斯拉FSD未来顺利在国内落地,也未必能立刻夺回优势。
知名车评人@陈震同学分享称,美国本土最新版本的特斯拉FSD和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国内领先的智驾系统,都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但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领航”的差异。
例如,特斯拉FSD能判断绿灯时前方路口是否适合驶入,避免因拥堵无法通过而堵塞其他方向车流,这在国内智驾系统中较为少见。但另一方面,若将特斯拉FSD直接用于国内,两轮电动车混行、加塞并线等复杂场景将对其构成巨大挑战,而“华理鹏”们在这些方面已有充足的应对方案。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也持类似观点。他在测试最新版FSD后表示,特斯拉的智驾在安心感、效率和舒适度方面表现不错,其智驾的风格化管理值得学习,而小鹏智驾的优势在于博弈场景的训练。“(小鹏智驾)更适合中国路况。”李力耘说道。
工信部预测,2025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驾渗透率有望达70%。另有数据显示,自动驾驶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将成为仅次于汽车质量、性能的第三大因素,相当比例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驾功能额外付费。
在中国车市竞争激烈、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智能驾驶是为数不多的突破点。此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特斯拉,在国内市场需要更加谨慎地应对挑战。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