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王府井,转型之路为何如此磕绊?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700字)
王府井、贵友大厦、燕莎,这些名字不仅是中国商业史上熠熠生辉的标志之一,更是兼具中国商旅的文化内涵,象征繁华与历史的交织。
然而,不久前的一纸公告,却似乎让这些名字增添了一丝异样的晦涩。
近日,沪市上市公司王府井公告称,自2025年4月1日起,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北京燕莎友谊商城金源店及北京贵友大厦金源店将停止经营。
事实上,王府井旗下的业态或门店,近几年一直处于相对动荡的态势之中。
比如,除了上述公告提及的停止经营,旗下的另一大标志性门店——“中华老字号”北京西单商场也在年初终于迈出了停业整改的步伐。
更早前,紧邻天安门广场和北京饭店,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入口“金街金角”的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也早已闭店改造。
再早之前,旗下包括广州、乌鲁木齐、南宁、福州等地的百货店也都已先后关闭。
王府井近几年的经营业绩,同样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
通过深入观察,正经社分析师发现,王府井运营及业绩的波动,除了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波动的影响,跟其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相对缓慢的节奏也不无关联。
1
商业贵族大幅失色
提到上市公司王府井,就不得不提地理上的王府井商业街。
地理上的王府井,是承载着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街。自元朝奠基、清朝定名以来,便一直是京城商业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它见证了北京从荒凉冷清到繁华热闹的变迁,承载了无数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的盛况。
上市公司王府井,承载其名,就诞生于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上。
1955年,王府井前身——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开门营业,它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是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场,也开启了王府井商业街的新篇章。
此后的1994年,王府井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6年,实施百货连锁战略,开始向全国布局。
贵友大厦,同样承载着京城曾经的商业文化,以及无数人的情怀与回忆。它1990年开业,曾是长安街建国门外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北京首个有滚动电梯”的商场,这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标志物。
开业之初,只有获得“请柬”的顾客才能光顾,而请柬的发放对象主要为外籍人士、部分高收入群体等。普通市民若拥有一张贵友请柬,不仅意味着购物资格,更成为社会地位与时尚品味的象征。
也因此,坊间流传着“贵友开业时人山人海,没请柬只能在门口张望”的故事,这成为了北京商业传奇的一部分。
此外,贵友大厦紧邻着友谊商店,而友谊商店就是外宾特供商场,明确要求使用外汇券才能购物。贵友大厦虽无此明文规定,但高端定位与商品结构(如进口奢侈品、时尚新品)使其成为外汇券持有者的重要消费场所。其商品和服务天然带有“洋气”标签,在此消费是当时进一步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这也是计划经济末期特权消费的余韵。
尽管贵友大厦是在人为制造“稀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当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的一种商业试探和创新,极具开创性。
燕莎,1992年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诞生于北京的亮马河畔,这里也是使馆区,全称为燕莎友谊商城。这座以“燕京之莎”命名的商场,甫一问世便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象征之一。
与同期贵友大厦的“请柬入场”相似,燕莎以进口奢侈品、自动扶梯和外汇券消费门槛,构建起高端消费的“特权场域”。
彼时,北京市民也以“逛燕莎”为荣,即便不购物,隔着玻璃橱窗欣赏进口的奢侈西装或手表,亦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仪式感。其选址使馆区的深意更显微妙:既服务外籍人士,又成为本土精英窥探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
时至今日,贵友大厦和燕莎早已悉数并入了王府井旗下。然而,在当前的商业语境中,作为“曾经的商业贵族”,王府井已经因为停业、整改、业绩波动等因素而大幅失色。
2
运营数据大幅走低
(更多精彩,详见:上市公司王府井,转型之路为何如此磕绊?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